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3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,不单是色根)。这生理机构的五根,所以能活泼泼地生存着,在一期寿命中继续存在着,并且能引起觉受,都是由此阿陀那识在执受(执持)它,使之无有失坏;它才能尽寿随本识的存在而转起。如阿陀那不执受有色诸根,有情的生命立刻就要崩坏,成为无生机的死尸。

  18《杂阿含经》卷26(710经):「离贪欲者心解脱,离无明者慧解脱。若彼比丘离贪欲,心解脱,得身作证;离无明,慧解脱。」(大正2,190b17-19)

  19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44,大正27,229c-230a:「言尸罗者,是清凉义,谓恶能令身心热恼,戒能安适,故曰清凉。又恶能招恶趣热恼,戒招善趣,故曰清凉。……尸罗者是数习义,常习善法,故曰尸罗。」

  20《大智度论》卷1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」(大正25,63a1-2)

  21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14: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」(大正10,72b18)

  22《大智度论》卷13:「是二种戒〔五戒、八戒〕,名居家优婆塞法。居家持戒,凡有四种:有下、中、上,有上上。

  下人持戒,为今世乐故。或为怖畏,称誉、名闻故;或为家法,曲随他意故;或避苦役,求离危难故。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。

  中人持戒,为人中富贵,欢娱适意。或期后世福乐,克己自勉,为苦日少,所得甚多,如是思惟坚固持戒。

  上人持戒,为涅槃故。知诸法一切无常故,欲求离苦,常乐无为故。……

  上上人持戒,怜愍众生,为佛道故;以知诸法,求实相故,不畏恶道,不求乐故。如是种种,是上上人持戒。是四总名优婆塞戒。」(大正25,160c1-26)

  23 各部律典戒条数目不一,参见平川彰《律藏之研究》,p.434;p.493。印顺法师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p.150-p.171。

  24 《十诵律》卷5:「极小十岁曾嫁沙弥尼,得受六法。十二岁净者,曾嫁式叉摩尼年十二应受具足戒。十二岁净者,比丘尼应畜弟子。十八岁净者,童女沙弥尼年十八岁,应受六法。」(大正23,424a7-10)

  25 唐 道宣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卷12:「十诵中六法者练心也,试看大戒受缘。二年者练身也,可知有胎无胎。」(大正40,155a8-10)

  26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卷1:「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,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。是故比丘!当持净戒勿令毁犯,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;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是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。」(大正12,1111a2-7)

  27 食存五观:一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三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四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。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

  28 光明想:

  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,大正30,330a21~b7:

  问: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?答:有黑暗相及于彼相,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,以之为食。

  问:此盖谁为非食?

  答:有光明相及于彼相,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,以为非食。

  明有三种:一治暗光明,二法光明,三依身光明。

  治暗光明,复有三种:一在夜分,谓星月等。二在昼分,谓日光明。三在俱分,谓火珠等。

  法光明者,谓如有一随其所受、所思、所触,观察诸法;或复修习,随念佛等。

  依身光明者,谓诸有情自然身光。

  当知初明治三种暗:一者夜暗,二者云暗,三者障暗,谓窟宅等。法明能治三种黑暗:由不如实知诸法故,于去来今多生疑惑,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。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。又证观察,能治惛沉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。

  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4,大正30,413a13~17:

  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?谓于光明想善巧精恳,善取善思善了善达,思惟诸天光明俱心,巧便而卧。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惛暗,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。

  29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1,大正30,330a21~b7:

  问: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?答:有黑暗相及于彼相,不正思惟,多所修习,以之为食。

  问:此盖谁为非食?答:有光明相及于彼相,如理作意,多所修习,以为非食。明有三种:一治暗光明,二法光明,三依身光明。

  治暗光明,复有三种:一在夜分,谓星月等。二在昼分,谓日光明。三在俱分,谓火珠等。法光明者,谓如有一随其所受、所思、所触,观察诸法;或复修习,随念佛等。

  依身光明者,谓诸有情自然身光。

  当知初明治三种暗:一者夜暗,二者云暗,三者障暗,谓窟宅等。法明能治三种黑暗:由不如实知诸法故,于去来今多生疑惑,于佛法等亦复如是。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。又证观察,能治惛沉睡眠黑暗,以能显了诸法性故。

  30 有关「九想观」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1,大正25,217a~c。

  31 有关「六妙门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6,大正27,134c~135a;智者大师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上之下,大正46,673a-b;智者大师《六妙法门》,大正46,549a-555c。

  32 有关「十六特胜」,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29(803经)大正2,206a~b;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2a28~433b12;惠敏法师:《声闻地中所缘之研究》(日文),山喜房,1994年,p.226-247。

  33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2c12-24:若于是时,或入息中间,入息已灭,出息中间,出息未生,缘入息出息空无位、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;或出息中间,出息已灭,入息中间,入息未生,缘出息入息空无位、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。即于此时便作念言:「于息除身行入息,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;于息除身行出息,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。」

  又即于此,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为因缘故,先未串习入出息时,所有刚强苦触随转,今已串习入出息故皆得息除,有余柔软乐触随转。便作念言:「于息除身行入息,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;于息除身行出息,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。」

  34 觉心行、除心行,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7,大正30,432a2-12:又即如是觉了喜者、觉了乐者,或有暂时生起忘念:或谓有我、我所;或发我慢;或谓我当有、或谓我当无;或谓我当有色、或谓我当无色;或谓我当有想、或谓我当无想;或谓我当非有想非无想。生起如是愚痴想、思俱行,种种动慢、戏论、造作、贪爱纔生起已,便能速疾以慧通达,不深染着,方便断灭、除遣、变吐。由是加行,便作念言:「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,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。」「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,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。」

  35(1)有关「五种净行」(五停心观),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6~卷27,大正30,428c18-433c1。

  (2)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二)p.242~p.244:西元五世纪初,鸠摩罗什译出的《坐禅三昧经》,《禅秘要法经》,《思惟要略法》;昙摩蜜多传出的《五门禅经要用法》,都以「念佛」替代了「界分别」。

  (3)鸠摩罗什传出的《坐禅三昧经》卷上(大正15,271c):「若多淫欲人,不净法门治。若多瞋恚人,慈心法门治。若多愚痴人,思惟观因缘法门治。若多思觉[寻思]人,念息法门治。若多等分人,念佛法门治。」

  36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64-p.172。

  37 参见印顺法师,《中观今论》p.62- p.63:

  「缘起的三要则:(1)相关的因待性,(2)序列的必然性,(3)自性的空寂性。」

  序列的必然性:佛法说缘起,不但说明「此故彼」的因果关系,而且在因果中,抉出因果生灭的序列必然性。如悟入十二有支,这决不止于别别的因果事实,而是从一切众生,无限复杂的因果事相中,发见此因果的必然程序。......依中观义来说:缘起的序列必然性,决非离事说理,在缘能起果的作用中,现出此必然的理则。生死相续,似乎依照此理则而发展,佛也不过发见此因果事中的理则而已。

  38 印顺法师《中观今论》p.84~p.85:

  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,细究起来,可有三种:「剎那生灭」、「一期生灭」、「大期生灭」。

  1、剎那生灭: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,一切都有生灭相,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。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,即发觉变化的并非突然,无时无刻不在潜移密化中。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──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,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。

  2、一期生灭:这是最现成的,人人可经验而知的。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,有一较长的时期,如约器界说,即成与坏,或成、住、坏。

  3、大期生灭:众生的生死流转,是无始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,生灭灭生,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。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,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,都可称之为生。到生死解脱的时候,纔名为灭。这如缘起法所说的:「此生故彼生」,即是生死的流转──生;「此灭故彼灭」,即是流转的还灭──灭。

  39《杂阿含经》卷1(9经),大正2,2a3-7。

  40 (1)印顺法师,《中观今论》p.60:

   依《大智度论》说: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,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,无为也是缘起的。这样,凡是存在的因果、事理,一切是缘起的存在;离却缘起,一切无从安立。

   (2) 印顺法师,《中观今论》p.63:

   自性的空寂性:从缘起果的作用,有相关的因待性,有序列的必然性。此因待与必然,不但是如此相生,也如此还灭。如进一层考察,一切法的如此生灭,如此次第,无不由于众缘。那么,此有无生灭的一切法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