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何为二?一者、诸行如前所说无作用故,二者、有余作者有情不可得故。此中诸行无作用故,此受、此领,自作苦乐,不应道理。又彼有余作者有情不可得故,余受、余领不应道理。受所渴爱,摄受他受,亦不应理。有诸缘故,诸受得生,故无因生亦不应理。是故远离前之三种恶因论边,后之一种无因论边,觉了如前中道行教,勤修正行,能尽众苦。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中)》p.44)

  47(1)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26经),大正2,235c27~236b11:

   尔时、世尊告诜陀迦旃延:「当修真实禅,莫习强良禅。……佛告跋迦利:「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风想,无量空入处想,识入处想,无所有入处,非想非非想入处想;此世、他世,日、月,见、闻、觉、识,若得、若求,若觉、若观,悉伏彼想。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不依觉、观而修禅。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诸天主伊湿波罗、波阇波提,恭敬合掌,稽首作礼,而说偈言:南无大士夫!南无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何所依而禅。……」(参见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下)》p.616 ~ p.618;有关此经之解说,详见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278~p.285。)

  (2)另参见《别译杂阿含经》卷8(151经),大正2,430c10~431b4。

  (3)印顺法师《中观今论》p.78:「《杂阿含经》(926经)说:迦旃延入真实──胜义禅时,不取一切相而入禅。别译又说:「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,观斯空寂,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。〈真实义品〉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。」

  (4)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278:

  《杂阿含经》「如来记说」,佛化诜陀迦旃延经,说「真实禅」与「强梁禅」,是以已调伏的良马,没有调伏的劣马,比喻深禅与世俗禅。......与诜陀迦旃延氏有关的教授,传下来的仅有二则。另一则是佛为诜陀说:离有离无的正见──观世间缘起的集与灭,而不落有无的中道(《杂阿含经》卷12,301经,大正2,85c17-86a3)。车匿(Chanda)知道了无常、苦、无我、涅槃寂灭,而不能领受「一切行空寂、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涅槃」。阿难为他说「化迦旃延经」,离二边而不落有无的缘起中道,这才证知了正法(《杂阿含经》卷10,262经,大正2,66b~67a)。这是非常著名的教授!龙树《中论》,曾引此经以明离有无的中道(《中论》卷3,大正30,20b)。

  48《中论》卷3〈观有无品第15〉(大正30,20b1-2):「佛能灭有无,如化迦旃延,经中之所说,离有亦离无。」

  49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6〈真实义品〉(大正30,489b7-c2)引《杂阿含经》卷33(926经)证成诸法离言自性。

  50 有关《第一义空经》之解说,详见印顺法师《空之探究》p.81~p.83;p.86~p.88。

  51 四十四智中,为何不说「无明智、无明集智、无明灭智,无明灭道迹智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0,大正27,571a12-23。

  52 四谛十六行相:(A)苦谛: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(B)集谛:因、集、生、缘。

  (C)灭谛:灭、静、妙、离。(D)道谛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9,大正27,409a10~b6:

  伤痛逼

  迫如荷重担,违逆圣心故名为苦。由二缘故说名非常:一由所作,二由属缘。由所作者:诸有为法一剎那顷能有所作,第二剎那不复能作。由属缘者:诸有为法系属众缘,方有所作。违我所见故名为空。违于我见故名非我。

  如种子法故名为因。能等出现故名为集。令有续起故名为生。能有成办故名为缘。

  譬如埿【三】【宫】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,取蕴永尽故名为灭。有为相息故名为静。是善是常故名为妙。最极安隐故名为离。

  是离自体非有离故。违害邪道故名为道。违害非理故名为如。趣涅槃宫故名为行。能永超度故名为出,是能出性非没性故。

  复次、[色-巴+鹿]粗重所逼故名为苦。性不究竟故名非常。内离士夫作者受者遣作受者故名为空。性不自在故名非我。

  引发诸有故名为因。令有等现故名为集。能有滋产故名为生。有所造作故名为缘。

  性不相续尽诸相续故名为灭。三火永寂故名为静。脱诸灾横故名为妙。出众过患故名为离。

  是出要路故名为道。能契正理故名为如。能正趣向故名为行。永超生死故名为出。

  另参见:《大智度论》卷20,大正25,207a12-23;《俱舍论》卷26,大正29,137a4-c2。

  53《杂阿含经》卷34(962经)(大正2,246a6-10):

  佛告婆蹉:「我亦如是说:色已断、已知,受、想、行、识已断、已知,断其根本,如截多罗树头,无复生分,于未来世永不复起。若至东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是则不然,甚深,广大,无量,无数,永灭」。

  54 有关七十七智,参见《发智论》卷10,大正26,969a4-19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0,大正27,571b28-572c27。

  55 (1)印顺法师 《性空学探源》p.41-p.42:无常是生灭义,生者必灭,一切一切,确都是灭尽之法。世人固或知之,但他们偏注重到生生不已的生的一面,忽略了灭。生生不已,佛法并不否认;但生者必然要灭,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,确又是赤裸裸的事实。佛法就是要在这生灭不已之中,设法使它灭而不生,以之解决一切痛苦。灭,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坏,它是诸法本来如是的必然性(法性自尔)。因有了某种特殊的因缘连系缚着了,所以灭了之后又要生;现在把这连系截断;就可以无生灭而解决痛苦了。所以经说: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。或依三法印,从诸行生灭无常,体解我性的不可得。众生因妄执常、我而生死,现在能够了解蕴性无常、无我,离常、我的执见,则因无常生灭而厌、离欲,便可以达到涅槃之灭。

  (2)印顺法师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p.281-p.282:依佛法,人生现实是缘起的,唯有理解缘起,把握缘起,深入缘起本性,才能超越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地。缘起,是无常无我的现象;人生,也就是无常、无我的人生。一切由于缘起,从因果观点说,一生又一生,到底为了什么,这样的生灭不已。原因在:众生──人类以自我的爱染为本,依自我爱而营为一切活动。这样的动作,引起业力,形成自我的因果系,而有个体的生灭延续。反之,没有缘就不起,如灭除自我爱染,那就能解脱生死,到达「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的境地。

  56 此处《大智度论》将《须尸摩经》中的「法住智」解释为十智56中的「法智」。

  ※十智:法智、比智(类智)、他心智、世智(世俗智)、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、尽智、无生智。(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3,大正25,232c~234a)

  57 此处《大智度论》虽未明言是引用何「经」,据推断应为《须尸摩经》。但将《须尸摩经》中的「法住智」解释为「别相的智慧」;将「涅槃智」解释为「总相的智慧」。

  58 印顺法师法语:「深信三宝应从正见中来,从正见而起正信,乃能引发正行,而向于佛道,自利利人,护持正法。」

  59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(大正27,35b4-16):

  问:谁决定能种此顺解脱分善根?

  答:若有增上意乐,欣求涅槃,厌背生死者,随起少分施戒闻善,即能决定种此善根。

  若无增上意乐、欣求涅槃、厌背生死者,虽起多分施戒闻善,而亦不能种此善根。

  问:若有种殖此善根已,为经久如能得解脱?

  答:若极速者,要经三生。谓初生中种此种子,第二生中令其成熟,第三生中即能解脱,余则不定。谓或有人种顺解脱分善根已,或经一劫,或经百劫,或经千劫流转生死,而不能起顺决择分。或复有人,起顺决择分善根已,或经一生,或经百生,或经千生流转生死,而不能入正性离生。

 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(大正27,35a4-7):

  顺解脱分善根者,谓种决定解脱种子,因此决定得般涅槃。

  顺决择分善根者,谓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
  《俱舍论》卷23(大正29,120b23-24):「暖必至涅槃,顶终不断善,忍不堕恶趣,第一入离生。」

  60 遁伦集撰《瑜伽论记》卷7:「阿罗汉者,此云应供,智断具足堪供养,故云应供;或名杀贼,或称不生。」(大正42,460a13-14)

  61《大智度论》卷2(大正25,71c14-20):

  宿命、天眼、漏尽,名为三明。问曰:神通、明有何等异?

  答曰:直知过去宿命事,是名通;知过去因缘行业,是名明。

  直知死此生彼,是名通;知行因缘,际会不失,是名明。

  直尽结使,不知更生不生,是名通;若知漏尽,更不复生,是名明。

  是三明,大阿罗汉、大辟支佛所得。

  62「八风」,又称为「八世法」,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3(大正27,871b29-872a26):「八世法者,一、利,二、无利,三、誉,四、非誉,五、赞,六、毁,七、乐,八、苦。……世尊亦尔,安住戒金轮上世间八风所不能动,是故名为不为世法之所染污。」

  , 思惟,断一切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、掉、慢、无明。所以者何?无常想者,能建立无我想。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。

  

   ※三法印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

   ※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10(262经),大正2,66b~67a。

  

  

  (六)(p.215)「缘起」甚深,「缘起的空寂性」(涅槃)倍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