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5b。(SN. 44.10,A^nanda)

  时有婆蹉种出家,来诣佛所,合掌问讯,问讯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云何瞿昙!为有我耶」?尔时、世尊默然不答。如是再三,尔时世尊亦再三不答。

  尔时、婆蹉种出家作是念:我已三问沙门瞿昙而不见答,但当还去。

  时尊者阿难,住于佛后,执扇扇佛。尔时、阿难白佛言:「世尊!彼婆蹉种出家三问,世尊何故不答?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,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」?佛告阿难:「我若答言有我、则增彼先来邪见。若答言无我,彼先痴惑,岂不更增痴惑!言先有我,从今断灭。若先来有我,则是常见;于今断灭,则是断见。如来离于二边,处中说法,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,是事起故是事生,谓缘无明行,乃至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灭」。

  

  

  (三)(p.217)不有不无之中道。

  佛为删陀迦旃延,说过不落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。迦旃延是不着一切相,而深入『胜义禅』的大师47。

  大乘龙树的《中观论》48,弥勒的《瑜伽论》49,都引证这《阿含经》的教授,来说明诸法的真实相,所以这一教授,在抉择佛法的缘起正见中,有着无比的重要性。

  

  1、《杂阿含经》卷12(301经),大正2,85c17-86a3: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宾舍。尔时,尊者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,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如世尊说正见,云何正见?云何世尊施设正见」?

  佛告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:「世间有二种依,若有、若无,为取所触;取所触故,或依有,或依无。若无此取者,心境系着、使,不取、不住,不计我,苦生而生,苦灭而灭;于彼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自知,是名正见,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。所以者何?世间集,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无者不有;世间灭,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有者无有。是名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谓缘无明行,乃至纯大苦聚集。无明灭故行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」。佛说此经已,尊者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闻佛所说,不起诸漏,心得解脱,成阿罗汉。

  (参见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中)》p.41 ~ p.42)

  

  2、《杂阿含经》卷10(262经),大正2,66b~67a(SN. 22.90,Channa)

  阐陀语诸比丘言:「我已知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,识无常;一切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」。阐陀复言:「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,寂,不可得,爱尽,离欲,涅槃。此中云何有我,而言如是知、如是见,是名见法」?第二、第三,亦如是说。......

  

  尔时、阿难语阐陀言:「我亲从佛闻,教摩诃迦旃延言:世人颠倒,依于二边,若有、若无。世人取诸境界,心便计着。迦旃延!若不受,不取,不住,不计于我,此苦生时生、灭时灭。迦旃延!于此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能自如,是名正见如来所说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实正观世间集者,则不生世间无见;如实正观世间灭,则不生世间有见。迦旃延!如来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: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谓缘无明有行,乃至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集。所谓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谓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灭」。

  

 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,阐陀比丘远尘、离垢,得法眼净。尔时、阐陀比丘见法,得法,知法,起法,超越狐,疑,不由于他,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。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:「正应如是,如是智慧梵行,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。我今从尊者阿难所,闻如是法,于一切行皆空,皆悉寂,不可得,爱尽,离欲,灭尽,涅槃,心乐正住解脱,不复转还;不复见我,唯见正法」。

  时阿难语阐陀言:「汝今得大善利,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」。

  

  A、 (p.218)一般凡夫:

  1、 见人生了出来,或见到生死流转:执有见。

  2、 见人死了,或见了生死、入涅槃:执无见。

  

  B、 (p.218)有缘起正见之佛弟子:

   1、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,不会起无见。知道缘起的如幻假有,不是什么都没有的。

  而且,既是可生的,在灭时也决非实无了。

  还有,了解缘起的此有彼有,此生彼生──世间集,所以生起现前时,知道缘起的流转相续,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的。

  

   2、见到世间灭,也就是生死解脱了,不会起有见。因为缘起如幻的相对性,在涅槃寂静中是不能安立的。

  而且,既是可灭的,在生起时也就决非实有,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。

  了解缘起的此无彼无,此灭彼灭,当生死解脱时,也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。

  

   总之,一切是缘起的,唯是缘起的集、灭。并没有实我、实法,所以不起有见。没有实我、实法,所以也不会起无见的。真能正观缘起,就能「不着有」见「无见」,依中道「正见」而「得解脱」了。

  

  

  (四)不来不去之中道(p.212)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13(335经),〈第一义空经〉(胜义空经)50: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。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我今当为汝等说法,初、中、后善,善义、善味,纯一满净,梵行清白,所谓第一义空经。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

 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?诸比丘!眼生时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。如是眼,不实而生,生已尽灭,有业报而无作者,此阴灭已,异阴相续,除俗数法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说,除俗数法。俗数法者,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如无明缘行,行缘识,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。

  又复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无明灭故行灭,行灭故识灭,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。比丘!是名第一义空法经。」

  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(贰)正观四谛 (p.219~p.223)

   [又复正见者,即是四谛慧。]

  

  一、(p.219)「正见缘起」与「正见四谛」。

   出世的解脱道,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。所以说到正见,除知缘起的集、灭外,还有四谛的正见,这是经中特别重视的。

  

  (一)正见缘起:缘起着重于竖的系列说明。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,是依因而起,依因而灭的正见。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,有空观,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,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。因果相依的必然性,从中道的立场,如幻假有缘起观中,正确的体见他,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。

  

  (二) 正见四谛:四谛着重于横的分类。苦由集而生,灭依道而证,这是世间与出世间

   两重因果。观察的对象,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。从苦而观到集(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,到无明为缘一样),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(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......老死灭一样)。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?这就是修道了。道是证灭的因,也是达成集苦灭的对治。

  

  (三) (p.220)知四谛与知缘起,密切相关

  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,如老死,老死集,老死灭,灭老死之道,经中说为四十四智。所以缘起「正见」,也「即是」知「四谛慧」。

  

  ※四十四智,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14(356),大正2,99c19-26

  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有四十四种智。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何等为四十四种智?谓老死智,老死集智,老死灭智,老死灭道迹智。如是生......。有......。取......。爱......。受......。触......。六入处......。名色......。识......。行智,行集智,行灭智,行灭道迹智,是名四十四种智」。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51

  (参见:SN.12.33 Banassa Vatthuni(1) SN.Ⅱ. p.56;日译南传,十三卷, p.82~p.86)

  

  

  二、(p.219)四谛之正见[如实知四谛,应断及应修,惑苦灭应证,由灭得涅槃。]

  

  (一)佛初转*轮,就是四谛法门(三转十二行相),明白表示出对四谛的次第深入。

  1、示转:那些是苦,那些是集,什么是灭,什么是道。

  2、劝转:苦应知,集应断,灭应证,道应修。

  3、证转:苦已知,集已断,灭已证,道已修。

  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15(379经),大正2,103c~104a:

  尔时、世尊告五比丘:「此苦圣谛,本所未曾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此苦集,此苦灭,此苦灭道迹圣谛,本所未曾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复次、苦圣谛,知当复知,本所未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苦集圣谛,已知当断,本所未曾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复次、此苦灭圣谛,已知当作证,本所未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复次、此苦灭道迹圣谛,已知当修,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复次、比丘!此苦圣谛,已知已知出,所未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复次、此苦集圣谛,已知已断出,所未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复次、苦灭圣谛,已知已作证出,所未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复次、苦灭道迹圣谛,已知已修出,所未曾闻法,当正思惟时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。

  诸比丘!我于此四圣谛,三转、十二行,不生眼、智、明、觉者,我终不得于诸天、魔、梵,沙门、婆罗门,闻法众中,为解脱,为出,为离,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我已于四圣谛、三转、十二行,生眼、智、明、觉故,于诸天、魔、梵,沙门、婆罗门,闻法众中,得出,得脱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