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尔时、世尊说是法时,尊者憍陈如,及八万诸天,远尘、离垢,得法眼净。......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*轮,是故此经名转*轮经。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(参见:SN.56.11~12 TathAgatena vuttA)

  

  (二)(p.222)如实知四谛

  1、修学四谛法门时,首先要「如实知四谛」:从四谛的事相,四谛间的因果相关性,四谛的确实性(苦真实是苦等);从『有因有缘世间(即是苦的)集,有因有缘(这就是道)世间灭』的缘起集灭观中,知无常无我而流转还灭,证入甚深的真实性。

  2、应这样的如实知,也就能知集是「应断」的,道是「应修」的,「惑苦灭应证」的。依正知见而起正行,最后才能达到:已知,已断,已灭,已修的无学位,「由」于苦集「灭」而「得涅槃」。

  

  (三)(p.222)「见四谛得道」(渐现观)与「见灭谛得道」(顿现观)。

  1、见四谛得道(渐现观):观四谛十六行相52,以十五心见道,是西北印学派的主张。

  2、见灭谛得道(顿现观):主张顿见的──见灭谛得道,是中南印度的学派。

  

  印顺法师: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,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。依现有的教说来参证,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:见四谛,应该是渐入的;但这与悟入缘起空寂性──也就是见灭谛得道,是不一定矛盾的。

  

  (四)十五心见道(参见: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p.123,普门文库,民国70年11月)

  

  

  

  

  上下八谛

  

  欲界

  苦谛

  苦法智忍-无间道-第 一 心

  

  

  

  

  苦 法 智-解脱道-第 二 心

  

  

  

  苦谛

  苦类智忍-无间道-第 三 心

  

  

  

  

  苦 类 智-解脱道-第 四 心

  

  

  

  集谛

  集法智忍-无间道-第 五 心

  

  

  

  

  集 法 智-解脱道-第 六 心

  

  

  

  集谛

  集类智忍-无间道-第 七 心

  

  

  

  

  集 类 智-解脱道-第 八 心

  见道

  

  上界

  灭谛

  灭法智忍-无间道-第 九 心

  

  

  

  

  灭 法 智-解脱道-第 十 心

  

  

  

  灭谛

  灭类智忍-无间道-第十一心

  

  

  

  

  灭 类 智-解脱道-第十二心

  

  

  

  道谛

  道法智忍-无间道-第十三心

  

  

  

  

  道 法 智-解脱道-第十四心

  

  

  

  道谛

  道类智忍-无间道-第十五心

  

  

  

  

  道 类 智-解脱道-第十六心

  修道

  

  

  (五)(p.222)渐现观:次第见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得道,如登梯,渐次而上。

   《杂阿含经》卷16(437经),大正2,113b:

  佛告阿难:「譬如四登梯升于殿堂。若有说言:不由初登而登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登,升殿堂者,无有是处。如是阿难!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,而欲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,此不应说。所以者何?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,而于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,无有是处。譬如阿难!由四登梯升于殿堂。若有人言:要由初登,然后次登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登,升殿堂者,此所应说。所以者何?要由初登,然后次登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登,升殿堂者,有是处故。如是阿难!于苦圣谛无间等已,然后次第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,斯有是处」。佛说是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※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16(435经)、(436经),大正2,112c~113b;卷15(397经),大正2,107a。

  

  (六)(p.222)顿现观

  

  参见:《清净道论》第22品(The Visuddhi-magga of Buddhaghosa,PTS 版 p.690, 叶均译 p.644)

  譬如灯火,非前非后,于同一剎那,而行四种作用:(1)燃烧灯芯 (2)破除黑暗 (3)发光 (4)消耗灯油。

  如是,道智亦非前非后,于同一剎那而现观四谛。即(1)依遍知现观而现观苦; (2)依舍断现观而现观集;(3)依修习现观而现观道; (4)依作证现观而现观灭。此说云何?谓以灭为所缘,而得成就,观见,通达四谛。

  (1)知苦:燃烧灯芯。

  (2)断集:破除黑暗。

  (3)证灭:消耗灯油。

  (4)修道:发放光明。

  ※见灭得道(见空得道)参见:印顺法师《性空学探源》p.257~p.265。

  

  

  (七)(p.222)「如实知见四谛」与「体证灭谛」。

  A、如实知见四谛: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──也称为『证信』,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;谛是审谛不倒的意思,所以是指确认那四类价值而说。

  这种印定苦集灭道的确信无疑,是四类价值的深知深信,当然是先后生起而印定的。但这无碍于缘起空寂性──灭谛的体见。

  

  1、如实知见苦谛:这些生死有为,是无常的,不安稳的,是无我而不自在的;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,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,就是见苦谛。

  

  2、如实知见集谛:烦恼与引生的善恶业,是能起生死,使生死不断生起的真正原因,也就是惑业的招感性,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,便是见集谛。

  

  3、如实知见灭谛:断了烦恼,不起生死,那种寂静,微妙,出离的超越性,更没有任何系缚与累着的自在性,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,便是见灭谛。

  

  4、如实知见道谛:八正道,有了就有出离,没有就决不能出离;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,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,名为见道谛。

  

  B、体证灭谛:缘起空寂性──灭谛的体见。

  1、 缘起空寂性,就是『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』53;这是超越缘起相对性的『正法』;本来如此,必然如此,普遍如此,而称为『法性,法住,法界』的。

  

  2、见灭谛,不是上面所说的价值确信,而是体见那超越相对性的寂灭性自身。这是平等不二的,没有次第可说。

  

  3、学者在正观缘起的集灭中,达到离爱无欲而体见寂灭性,就是得道;四谛也当然证得了。但在智见上,应有引起的次第意义。如一下子发见了宝藏,又一样一样的点收一样──这是古德所说的一种解说。

  

  ※灭谛的体见,是寂灭性自身的体见,与见四谛的见---四类价值的确认不同。

  

  (参)依俗契真 (p.224~p.226)

  [先得法住智,后得涅槃智;依俗契真实,正观法如是。]

  

  一、(p.224) 在中道的正见中,有着一定的程序,主要是:「先得法住智,后得涅槃智」。

  「依俗」谛的缘起因果,而后「契」入缘起寂灭的「真实」,这是解脱道中「正观法」的必然历程,一定「如是」而决无例外的。(p.225)

  

  二、(p.224) 〈须深经〉:先得法住智,后得涅槃智。

  《杂阿含经》卷14(347经),大正2,96b~98a(参见:SN.12.70, SusIma, SN.Ⅱ, pp.119~p.129;日译南传,十三卷, p.173~p.187)

  有一比丘语须深言:「须深!当知我等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。

 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:「尊者!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具足初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」?比丘答言:「不也,须深」!

  复问:「云何离有觉有观,内净一心,无觉无观,定生喜乐,具足第二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」?比丘答言:「不也,须深」!

  复问:「云何尊者离喜,舍心住,正念正智,身心受乐,圣说及舍,具足第三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」?答言:「不也,须深」!

  复问:「云何尊者离苦息乐,忧喜先断,不苦不乐,舍净念一心,具足第四禅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」?答言:「不也,须深」!

  复问:「若复寂静、解脱,起色、无色,身作证具足住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」?答言:「不也,须深」!

  须深复问:「云何尊者所说不同,前后相违?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」?比丘答言:「我是慧解脱也」。作是说已,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。

  

  尔时、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,作是思惟:此诸尊者所说不同,前后相违,言不得正受,而复记说自知作证。作是思惟已,往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彼众多比丘,于我面前记说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我即问彼尊者:得离欲恶不善法,乃至身作证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耶?彼答我言:不也,须深!我即问言:所说不同,前后相违,言不入正受,而复记说自知作证!彼答我言:得慧解脱。作此说已,各从座起而去。我今问世尊:云何彼所说不同,前后相违,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」?

  佛告须深:「彼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。彼诸善男子,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,离于我见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」。

  

  须深白佛:「我今不知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。彼诸善男子,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,离于我见,不起诸漏,心善解脱」?

  佛告须深:「不问汝知不知,且自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。彼诸善男子,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,离于我见,心善解脱」。

  须深白佛:「唯愿世尊为我说法,令我得知法住智,得见法住智」!

  佛告须深:「我今问汝,随意答我。须深!于意云何?有生故有老死,不离生有老死耶」?

  须深答曰:「如是,世尊!有生故有老…
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