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-sthititA-jJAna)知:缘起被称为法性、法住,所以法住智是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,于五蕴等如实知,厌,离欲,灭,而得解脱智:「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。虽然没有禅定,但烦恼已尽,生死已了。这是以慧得解脱,知一切法寂灭,而没有涅槃的自证。
二、涅槃智(nirvANa-jJAna)知:生前就能现证涅槃的绝对超越(即大乘的证入空性,绝诸戏论;也类似一般所说的神秘经验),名为得现法涅槃;在古代,被称为得灭尽定的俱解脱(不过灭尽定,论师的异解纷纭)。
这可能是二类阿罗汉,也可能是先后契入的层次。
在佛教界,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;俱解脱者有涅槃智,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类人(绝少数),正知见「有灭涅槃」而不证得阿罗汉的;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。
(三)《空之探究》p.221~p.222
须深出家不久,听见有些比丘们说:「生死已尽,......自知不受后有」,却不得禅定,是慧解脱阿罗汉。须深听了,非常疑惑。佛告诉他:「彼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」。慧解脱阿罗汉,没有深定,所以没有见法涅槃的体验,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:「有无明故有行,不离无明而有行」;无无明故无行,不离无明灭而行灭」(余支例此)。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──法住智,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,......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。这样的缘起──依缘而有无、生灭的法住性,怎能说是无为呢!
(四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10,大正27,572a27~b29
问:何故第七名法住智?
答:
[一]「法」者是果,「住」者是
因,知果法所住因故,名法住智。谓知三界
下中
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。此智唯知因
之别相,非圣行相,故唯世俗智摄。
[二]有作是
说:「此通四智。谓法、类、世俗、集智。」
问:若尔,何故说是一世俗智?
答:实通无漏,此中且说是有漏者,此多分知因别相故。
[三]
者:「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为法住,缘彼起
智名法住智。此智知道,
非知集因,亦四智
摄,谓:法、类、世俗、道智。」
问:若尔,何故作如是说:「遍知此是无常、有为、思所作、从缘生、尽法、减法、离法、灭法。」无漏岂得名离法耶?
答:(1)此中但应作如是说:「遍知此是无常、有为,乃至灭法。」不应说离法而说离法者,欲显圣者亦厌无漏,不生欣乐故说离法。
(2)有余复说:「前知因智是四智性,今知彼智名法住智;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离法。」
[四]评曰:应知此中初说为善。
如世尊说:苏尸摩当知,先有法住智,后有
涅槃智。
问:此中何者是法住智?何者是涅槃
智耶?
有作是说:知集智是法住智,知灭智
是涅槃智。
有余复说:知苦、集智是法住智,
知灭、道智是涅槃智。
或有说者,知苦、集、道智
是法住智,知灭智是涅槃智。
问:若尔,何故说先有法住智,后有涅槃智耶?
答:虽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后,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,故作是说。
复有说者:知流转智是法住智,
知还灭智是涅槃智。复次,知缘起智是法
住智,
知缘起灭智是涅槃智。复次,知生死
智是法住智,知生死灭智是涅槃智。
有余
师说: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
智。云何知然?经为量故。如契经说:.........时有五百应真苾刍,苏尸摩前自赞己德:我
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苏
尸摩曰:仁等所证依何定耶?为初静虑为
乃至无所有处耶?诸苾刍言:我等所证皆不
依彼。苏尸摩言:若不依彼,如何得证?诸苾
刍曰:我等皆是慧解脱者。时苏尸摩闻已,
然不识所谓,便作是念:脱我亲友问此义
者,我当云何。还诣佛所问如是义。世尊
告曰:苏尸摩当知,先有法住智,后有涅槃
智。苏尸摩曰: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,何者涅
盘智?佛言:随汝知与不知然法应尔。时苏
尸摩不果先愿,然彼五百应真苾刍依未至
定得漏尽已后,方能起根本等至。由此故
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智。
法住智
涅槃智
1
知集智
知灭智
2
知苦、集智
知灭、道智
3
知苦、集、道智
知灭智
4
知流转智
知还灭智
知缘起智
知缘起灭智
知生死智
知生死灭智
5
近分地智
根本地智
(五)《大智度论》卷23,大正25,233c1~5
有人言:法智者,知欲界五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知诸法因缘和合生,所谓无明因缘诸行,乃至生因缘老死。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:先用法智分别诸法,后用涅槃智。56
(六)《大智度论》卷28,大正25,266b13~17
问曰:何等是声闻、辟支佛智慧?
答曰:以总相、别相观诸法实相,是声闻智慧。如经中说:「初以分别诸法智慧,后用涅槃智慧。」分别诸法智慧,是别相;涅槃智慧,是总相。57
(七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4,大正30,835c19~836a8
复次、若有苾刍具净尸罗,住别解脱清净律仪,增上心学增上力故,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,增上慧学增上力故,得法住智及涅槃智。用此二智以为依止,先由四种圆满,远离受学转时,令心解脱一切烦恼,得阿罗汉,成慧解脱。
此中云何名法住智?谓如有一,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,于缘生行因果分位,住异生地,便能如实以闻、思、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: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。诸如是等,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。
又复云何名涅槃智?谓彼法尔,若于苦、集、灭、道,以其妙慧悟入信解,是真苦、集、灭、道谛时,便于苦、集住厌逆想,于灭涅槃起寂静想,所谓究竟、寂静、微妙、弃舍一切生死所依,乃至广说。如是依止彼法住智,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想,便于涅槃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,如是妙智名涅槃智。
(八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7,大正30,787b4~11
复次有二智,能令见清净,及见善清净,谓法住智及此为先涅槃智。
法住智者,谓能了知诸行自相种类差别,及能了知诸行共相过患差别,谓于随顺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三位诸行方便,了知三苦等性。
涅槃智者,谓于如是一切行中,先起苦想后如是思:即此一切有苦诸行无余永断,广说乃至名为涅槃,如是了知名涅槃智。
贰、正思惟(p.226~ p.227)
[正思向于厌,向离欲及灭。]
一、(p.226) 八正道之成就
(一)无漏的八正道支,是同时成就的。
(二)但在修习过程中,有次第引生的意义。从先后的引生来说:正见以后,是「正思惟」,是对正见所见的,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。
二、(p.226)「正见」与「正思惟」(正志、正欲)。
(一)正见:正见可说是从闻(或从佛及佛弟子闻,或从经典闻)而来的慧学。着重于「知厌」、「知离欲」、「知灭」。
(二)正思惟: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。「向于厌、向于离欲、向于灭」。
是对正见所见的,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。
※有正见的,一定成就正信;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。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,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。也就因此,古译正思惟作『正志』或『正欲』。
1、从「无常」的正见中,引发正思,就「向于厌」。
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,而对于名利,权势,恩怨等放得下。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,所以厌于世间,却勇于为善,勇于求真,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,什么也懒得做。
2、从「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