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我」的正思中,「向于离欲」。
于五欲及性欲,能不致染着。
3、从「涅槃寂静」的正思中,「向于灭」。
这三者,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,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。
出离心,贯彻了解脱道──八正道的始终。
不过正见着重于知厌,知离欲,知灭而已。
参、正语; 肆、正业; 伍、正命(p.227~ p.229)
[正语业及命,净戒以为性。] (p.227)
一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。
(一)正语:是不妄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绮语───合法的语言文字。
(二)正业:指不杀,不盗,不淫──合法的身业。
(三)正命:是合法的经济生活。
1、 在家弟子的正命,是要有合法的职业,合理的取得钱财。在使用方面,不可过于浪费,也不可过于悭吝,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。
2、 出家弟子,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,不得贩卖贸易。
二、(p.228) 「正确的见解」与「清净的行为」
[始则直其见,次则净其行;足目两相成,能达于彼岸。]
修学解脱道的,开「始」是先要正「直其见」解,这就是正见与正思。
其「次」是要清「净其行」为,这就是正语,正业与正命。58
(一)正确的见解:正见、正思惟---------------如眼目。
(二)清净的行为:正语、正业、正命---------如双足。
正确的见解与清净的行为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,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。这说明了,出世的解脱法门(世间善道也如此),非先有正确的见解,清净的行为不可。
陆、正精进; 柒、正念; 捌、正定(p.229~ p.231)
[正勤遍策发,由念得正定,依定起证慧,慧成得解脱。]
一、(p.229) 「正勤」(正精进)
(一)向厌,向离欲,向灭的精进,也称为正精进。
(二)四正勤:
1、已生恶令速断。
2、未生恶令不生。
3、已生善令增长。
4、未生善令速生。
※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15,大正26,106c17~20:
1、 断已生恶法,犹如除毒蛇。
2、 断未生恶法,如预断流水。
3、增长于善法,如溉甘果栽。
4、未生善为生,如攒木出火。
(三)正勤(正精进)--- 通戒、定、慧三学。
1、通戒学: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。
2、通定学:正勤是远离定障,如五欲、五盖等,而修定善的努力。
3、通慧学:正勤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,而得正见、正思的努力。
(四) 佛因背疾小卧休息,闻阿难说精进,立刻起坐,赞叹精进
《大智度论》卷15,大正25.173c4~8:
如阿难为诸比丘说七觉意,至精进觉意,佛问阿难:汝说精进觉意耶?
阿难言:说精进觉意。如是三问三答,佛即从坐起告阿难:人能爱乐修行精进,无事不得,得至佛道终不虚也。
(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27(727经),大正2,195b~c)
二、(p.230)「正念」
(一)念是专心系念,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。但这里,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。
(二)所修的念,不是念别的,就是从正见,正思惟得来的「正念」。这是与慧相应的,向于涅槃的「正念」。
三、(p.230)「正定」
(一)「正念」修习成就,能得「正定」。
(二)「正定」:约定境说,就是七依定(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、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);佛又特别重视四禅。这不是一般的定,是与念慧相应的,向涅槃的胜定,所以叫「正定」。
四、「依定起证慧,慧成得解脱」
依「正定」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,也就是涅槃智。
出世的无漏慧成就,就断烦恼,证真理,了生死而得解脱。
☆★ (p.231)八正道与戒定慧的次第
(一)三学的次第:戒→定→慧。
(二)八正道的次第:慧→戒→定。慧学不但是首先的,也是究竟的。
A、「正见」是闻慧;「正思惟」是思慧。
B、思惟发起「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」是戒学。
C、「正精进」遍通一切(通戒学、定学、慧学)。
D、依着精进而去修「正念」,「正定」,是定学。定与慧是相应的,就是修慧。
E、等到从定而发无漏慧,是现证慧,真实的慧学,从此而得解脱。
其实,佛说的解脱道,三学与八正道一样:不离闻、思、修及现证慧的次第,也就是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,依慧得解脱的次第。
戊、三十七道品(p.232~p.235)
[佛说诸道品,总集三十七,道同随机异,或是浅深别。]
一、(p.232)「三十七道品」分为七大类:
(一) 四念处:1.身念处、2.受念处、3.心念处、4.法念处。
(念处是慧相应的念,重在观慧。)
(二) 四正勤:1.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、2.已生诸恶不善法令断、3.未生诸善法令生、
4.已生诸善法令增长。
(三) 四如意足:1.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、2.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、3.精进定断行成
就修如意足、4.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。
(四神足是定,定为神通所依止,称为神足。虽是定,但由修发三摩地的主力,有由欲,由勤,由止,由观而不同,所以分为四神足。)
(四) 五根:1.信根、2.精进根、3.念根、4.定根、5.慧根。
(这五项功德,修得坚定而为引发功德的根源,名为根。)
(五) 五力:1.信力、2.精进力、3.念力、4.定力、5.慧力。
(这五事已有降伏烦恼等力量,所以叫力。)
(六) 七觉支:1.念觉支、2.择法觉支、3.精进觉支、4.喜觉支、5.除觉支(轻安觉支)、
6.定觉支、7.舍觉支。
(七) 八正道:1.正见、2.正思惟、3.正语、4.正业、5.正命、6.正精进、7.正念、8.正定。
二、(p.233)「道同随机异」
(一)「道」体是「同」一的。众生的生死是同一的,解脱生死的道,不会是不同的。
(二)不过「随」众生的根「机」不同,佛就说有别「异」的道品而已。
(三)从经中看来,任何一项道品(其实是包含一切功德,不过举其重要而说),都是能解脱生死的,都说为『一乘道』的。
三、(p.233~p.234)三十七道品,归纳为十类
(一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96(大正27,496a22~b14)
(二)《大智度论》卷19(大正25,198b8~13)
是三十七品,十法为根本。何等十?信、戒、思惟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、除(轻安)、喜、舍。信者,信根、信力;戒者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;精进者,四正勤、精进根、精进力、精进觉、正精进;念者,念根、念力、念觉、正念;定者,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、正定;慧者,四念处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觉、正见。
(三)《俱舍论》卷25,〈贤圣品〉,(大正 29,132b8~23)
论曰:经说觉分有三十七:谓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觉支、八圣道支。尽、无生智说名为觉。随觉者别立三菩提:一声闻菩提、二独觉菩提、三无上菩提。无明睡眠皆永断故,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,此二名觉。三十七法顺趣菩提,是故皆名菩提分法。
此三十七体各别耶?不尔,云何?
颂曰:此实事唯十。谓慧、勤、定、信。念、喜、舍、轻安。及戒、寻为体。
论曰:此觉分名虽三十七,实事唯十,即慧勤等。谓:
四念住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觉支、正见以慧为体。
四正断、精进根、精进力、精进觉支、正精进以勤为体。
四神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支、正定以定为体。
信根、信力以信为体。
念根、念力、念觉支、正念以念为体。
喜觉支以喜为体。
舍觉支以行舍为体。
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。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以戒为体。
正思惟以寻为体。
如是觉分实事唯十,即是信等五根力上,更加喜、舍、轻安、戒、寻。
毗婆沙师说有十一:身业、语业不相杂故,戒分为二,余九同前。
四、(p.235)七类道品与修行位次
(一)四念处:初修学时。
(二)四正勤:暖位。
(三)四如意足:顶位。
(四)五根:忍位。
(五)五力:世第一位。
(六)八正道:见道位。
(七)七觉支:修道位。
参见:
1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96(大正27,496c25~497a2)
四念住从初业地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先说。
四正胜从暖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四神足从顶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五根从忍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五力从世第一法乃至尽无生智,势用常胜是故次说。
八道支见道中胜;七觉支修道中胜。
2、《大智度论》卷19(大正25,198b17~18)
修道用,故名觉;见道用,故名道。
3、《俱舍论》卷25,大正29,132c20-29
初业位中能审照了身等四境,慧用胜故说念住增。
暖法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