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德,用勤胜故说正断增。
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,定用胜故说神足增。
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,得增上义故说根增。
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,得无屈义故说力增。
修道位中近菩提位,助觉胜故说觉支增。
见道位中速疾而转,通行胜故说道支增。然契经中随数增说先七后八,非修次第。
4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〈三乘共法章〉p.234- p.235
有人说:初修学时,修四念处;到了暖位,修四正勤;顶位修四神足;忍位修五根;世第一位修五力;见道位修八正道;修道位修七觉支,但这也不过约特胜的意义说说而已。
5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9,大正30,445a7~12:
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,见圣谛迹已,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,唯余修道所断烦恼。为断彼(修道所断烦恼)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。此中正见、正思惟、正精进,慧蕴所摄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戒蕴所摄。正念、正定,定蕴所摄。
☆★ (p.235) [此是圣所行,此是圣所证,三乘诸圣者,一味涅槃城。]
一、出世的解脱法门──四谛,缘起;道谛中的三学,八正道,这都是圣者所修行的,也「是圣」者「所证」得的。
二、三乘诸圣者,虽悟得实相有浅有深,但皆同入涅槃城
※三兽渡河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2,大正27,735b16-21)
有说:若有于甚
深缘起河能尽源底,说名为佛,二乘不尔。
故经喻以三兽渡河,谓兔、马、象。兔于水上
但浮而渡;马或履地或浮而渡;香象恒时蹈
底而渡。声闻、独觉及与如来,渡缘起河如
次亦尔。
己、二乘行位(p.236~p.250)
一、(p.236)解脱道经历的阶段[通论解脱道,经于种熟脱,修证有迟速,非由利钝别。]
(一)三乘圣者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),在解脱道的修行中,都是经历了「种、熟、脱」三阶段的。
1、种(下种):初听佛法,生起厌离心,从此种下了解脱的善根,如种下种子一样。如没有出离心种,怎么听法修行,都是不会解脱的。59
2、熟(成熟):种下解脱心种以后,见佛、听法、修持,使解脱心种渐渐的成熟起来,如种子的生芽,发叶,开花一样。
3、脱(解脱):到末后,一切成熟,才能证果,如开花而结果实一样。
(二)修证过程有迟速的不同,这是决定于前生的准备如何,并非由于利钝的差别。
1、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证入,证入的迟入或者速入,那是决定于过去生中的修习。
2、如过去没有种下解脱心种,现在初生厌离心而修行,就想迅速证果,正像种下种子,就想结果,那怎么成呢?
3、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阶段,那今生一出头来,见佛闻法,便能证悟了。
4、信行人或法行人都是要经历种、熟、脱三阶。依现生的修证而论,是不能以证入的迟速来决定他是利或钝的。(p.237)
(三)(p.237)利根与钝根
1、信行人:着重于依师学习,以信为先的是钝根。
法行人:着重于自力学习,以慧为先的是利根。
2、凡急求速成的,才是钝根;大器晚成的,才是利根。
如以三乘来说,声闻根性是钝根,缘觉根性是中根,菩萨根性是利根。
(四)根性之利钝与得解脱之迟速
1、声闻根性(钝根):快者三生,最迟六十劫得解脱。
2、缘觉根性(中根):快者四生,最迟一百劫得解脱。
3、菩萨根性(利根):修三大阿僧祇劫方得究竟解脱。
※ 参见:
1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1,大正27,525b14-21
依
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。狭小道者,
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,第二生中令成
熟,第三生中得解脱,余不决定。
依广大道
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。广大道者,谓若极
迟声闻乘,经六十劫而得解脱,如舍利子。
独觉乘,经百劫而得解脱,如麟角喻。
佛乘,
经三无数劫而得解脱。
2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3:
悲
在声闻、独觉及佛身中成就,大悲
身成就。(大正27,428a20-22)
大加行得故名大悲,非如
声闻菩提
修习百千难行苦行然后乃得,故名大悲。
(大正27,428b26-29)
3、《大智度论》卷28,大正25,266c14-15
有辟支佛第一疾者,四世行;久者,乃至百劫行。如声闻疾者三世,久者六十劫。
二、说一切有部的修行位次:
修行位次
贤
五 停 心
三 贤(外凡)
七加行
别相念住
总相念住
暖
四善根(内凡)
顶
忍
世第一法
圣
预 流
向
见道
有学
果
修道
一 来
向
果
不 还
向
果
阿罗汉
向
果
无学道
无学
三、断惑与证果(p.237~p.245)
(一)初果(须陀洹)--断三结:1.我见(有身见),2.戒禁取见,3.疑。
(二)二果(斯陀含)--三结尽;贪、瞋、痴薄。
(三)三果(阿那含)--断五下分结:1.身见,2.戒禁取见,3.疑,4.欲贪,5.瞋。
(四)四果(阿罗汉)--断五上分结:1.色贪,2.无色贪,3.掉举,4.慢,5.无明。
※参见:《杂阿含经》卷29(815经),大正2,209c19~210a4
今此众中诸长老比丘,有得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,慈、悲、喜、舍,空入处、识入处、无所有入处、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。有比丘三结尽,得须陀洹,不堕恶趣法,决定正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边。
有比丘三结尽,贪、恚、痴薄,得斯陀含。
有比丘五下分结尽,得阿那含,生般涅槃,不复还生此世。
有比丘得无量神通境界,天耳[智],他心智,宿命智,生死智,漏尽智。
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,修慈心断瞋恚,修无常想断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。云何比丘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?是比丘依止聚落,乃至观灭出息,如观灭出息学,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。
四、(p.237)初果(须陀洹)[见此正法者,初名须陀洹,三结断无余,无量生死息。]
(一)观缘起法无常、无我而契入缘起空寂性的,就是体见正法,也叫做『入法界』。初入正法的圣者,名须陀洹果。
(二)须陀洹,是梵语,译义为『预流』或『入流』。修行到此,契入了法性流,也就参预了圣者的流类。
(三)(p.238)见惑与修惑:
1、见惑:见道所断的烦恼,是以智慧的体见法性而断的那部分,也称为见惑。
2、修惑:修道所断的烦恼,是要从不断的修习中,一分一分断除的,也叫做修惑。
(四)(p.238)八十八种见惑
见惑有十种根本烦恼:
1、贪;2、瞋;3、痴;4、慢;5、疑;
6、身见:又名萨迦耶见,这是使有情迷执五蕴假合的身心为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的妄见。
7、边见:执死后为常住或断灭的「常见」、「断见」。
8、邪见:指不信三宝、四谛,否认因果罪福,否认轮回及解脱等,拨无因果的执见。
9、见取见: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,固执自己的主张、见解,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。
10、戒禁取见: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、苦行,以为可以生人、生天。
※参见:杨白衣《俱舍要义》p.90~91;p.94(普门文库,民国70年11月)
见惑
欲界
苦谛
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
身、边、邪、见、戒
十
三十二
八十八使
集谛 (除身、边、戒禁取)
七
灭谛 (除身、边、戒禁取)
七
道谛 (除身、边)
八
色界
苦谛 (除瞋)
九
二十八
…
《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