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-sthititA-jJAna)知:緣起被稱爲法性、法住,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,于五蘊等如實知,厭,離欲,滅,而得解脫智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。雖然沒有禅定,但煩惱已盡,生死已了。這是以慧得解脫,知一切法寂滅,而沒有涅槃的自證。
二、涅槃智(nirvANa-jJAna)知: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(即大乘的證入空性,絕諸戲論;也類似一般所說的神秘經驗),名爲得現法涅槃;在古代,被稱爲得滅盡定的俱解脫(不過滅盡定,論師的異解紛纭)。
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,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。
在佛教界,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;俱解脫者有涅槃智,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類人(絕少數),正知見「有滅涅槃」而不證得阿羅漢的;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。
(叁)《空之探究》p.221~p.222
須深出家不久,聽見有些比丘們說:「生死已盡,......自知不受後有」,卻不得禅定,是慧解脫阿羅漢。須深聽了,非常疑惑。佛告訴他:「彼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。慧解脫阿羅漢,沒有深定,所以沒有見法涅槃的體驗,但正確而深刻的知道:「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」;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」(余支例此)。這是正見依緣起滅的確定性──法住智,而能得無明滅故行滅,......生滅故老死滅的果證。這樣的緣起──依緣而有無、生滅的法住性,怎能說是無爲呢!
(四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10,大正27,572a27~b29
問:何故第七名法住智?
答:
[一]「法」者是果,「住」者是
因,知果法所住因故,名法住智。謂知叁界
下中
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。此智唯知因
之別相,非聖行相,故唯世俗智攝。
[二]有作是
說:「此通四智。謂法、類、世俗、集智。」
問:若爾,何故說是一世俗智?
答:實通無漏,此中且說是有漏者,此多分知因別相故。
[叁]
者:「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爲法住,緣彼起
智名法住智。此智知道,
非知集因,亦四智
攝,謂:法、類、世俗、道智。」
問:若爾,何故作如是說:「遍知此是無常、有爲、思所作、從緣生、盡法、減法、離法、滅法。」無漏豈得名離法耶?
答:(1)此中但應作如是說:「遍知此是無常、有爲,乃至滅法。」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,欲顯聖者亦厭無漏,不生欣樂故說離法。
(2)有余複說:「前知因智是四智性,今知彼智名法住智;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離法。」
[四]評曰:應知此中初說爲善。
如世尊說:蘇屍摩當知,先有法住智,後有
涅槃智。
問:此中何者是法住智?何者是涅槃
智耶?
有作是說:知集智是法住智,知滅智
是涅槃智。
有余複說:知苦、集智是法住智,
知滅、道智是涅槃智。
或有說者,知苦、集、道智
是法住智,知滅智是涅槃智。
問:若爾,何故說先有法住智,後有涅槃智耶?
答: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,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,故作是說。
複有說者:知流轉智是法住智,
知還滅智是涅槃智。複次,知緣起智是法
住智,
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。複次,知生死
智是法住智,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。
有余
師說: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
智。雲何知然?經爲量故。如契經說:.........時有五百應真苾刍,蘇屍摩前自贊己德:我
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蘇
屍摩曰:仁等所證依何定耶?爲初靜慮爲
乃至無所有處耶?諸苾刍言:我等所證皆不
依彼。蘇屍摩言:若不依彼,如何得證?諸苾
刍曰:我等皆是慧解脫者。時蘇屍摩聞已,
然不識所謂,便作是念:脫我親友問此義
者,我當雲何。還詣佛所問如是義。世尊
告曰:蘇屍摩當知,先有法住智,後有涅槃
智。蘇屍摩曰: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,何者涅
盤智?佛言: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。時蘇
屍摩不果先願,然彼五百應真苾刍依未至
定得漏盡已後,方能起根本等至。由此故
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智。
法住智
涅槃智
1
知集智
知滅智
2
知苦、集智
知滅、道智
3
知苦、集、道智
知滅智
4
知流轉智
知還滅智
知緣起智
知緣起滅智
知生死智
知生死滅智
5
近分地智
根本地智
(五)《大智度論》卷23,大正25,233c1~5
有人言:法智者,知欲界五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知諸法因緣和合生,所謂無明因緣諸行,乃至生因緣老死。如佛爲須屍摩梵志說:先用法智分別諸法,後用涅槃智。56
(六)《大智度論》卷28,大正25,266b13~17
問曰:何等是聲聞、辟支佛智慧?
答曰:以總相、別相觀諸法實相,是聲聞智慧。如經中說:「初以分別諸法智慧,後用涅槃智慧。」分別諸法智慧,是別相;涅槃智慧,是總相。57
(七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4,大正30,835c19~836a8
複次、若有苾刍具淨屍羅,住別解脫清淨律儀,增上心學增上力故,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叁摩地以爲依止,增上慧學增上力故,得法住智及涅槃智。用此二智以爲依止,先由四種圓滿,遠離受學轉時,令心解脫一切煩惱,得阿羅漢,成慧解脫。
此中雲何名法住智?謂如有一,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,于緣生行因果分位,住異生地,便能如實以聞、思、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:苦真是苦,集真是集,滅真是滅,道真是道。諸如是等,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。
又複雲何名涅槃智?謂彼法爾,若于苦、集、滅、道,以其妙慧悟入信解,是真苦、集、滅、道谛時,便于苦、集住厭逆想,于滅涅槃起寂靜想,所謂究竟、寂靜、微妙、棄舍一切生死所依,乃至廣說。如是依止彼法住智,及因于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,便于涅槃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爲寂靜等,如是妙智名涅槃智。
(八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7,大正30,787b4~11
複次有二智,能令見清淨,及見善清淨,謂法住智及此爲先涅槃智。
法住智者,謂能了知諸行自相種類差別,及能了知諸行共相過患差別,謂于隨順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叁位諸行方便,了知叁苦等性。
涅槃智者,謂于如是一切行中,先起苦想後如是思:即此一切有苦諸行無余永斷,廣說乃至名爲涅槃,如是了知名涅槃智。
貳、正思惟(p.226~ p.227)
[正思向于厭,向離欲及滅。]
一、(p.226) 八正道之成就
(一)無漏的八正道支,是同時成就的。
(二)但在修習過程中,有次第引生的意義。從先後的引生來說:正見以後,是「正思惟」,是對正見所見的,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。
二、(p.226)「正見」與「正思惟」(正志、正欲)。
(一)正見:正見可說是從聞(或從佛及佛弟子聞,或從經典聞)而來的慧學。著重于「知厭」、「知離欲」、「知滅」。
(二)正思惟: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。「向于厭、向于離欲、向于滅」。
是對正見所見的,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。
※有正見的,一定成就正信;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。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,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。也就因此,古譯正思惟作『正志』或『正欲』。
1、從「無常」的正見中,引發正思,就「向于厭」。
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,而對于名利,權勢,恩怨等放得下。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,所以厭于世間,卻勇于爲善,勇于求真,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,什麼也懶得做。
2、從「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