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

  《成佛之道》第四章〈叁乘共法〉

  甲、發出離心修出世法的根性(p.133~p.142)

  (釋厚觀,2005.2.28)

  

  一、(p.133)「一切行無常,說諸受皆苦;緣此生厭離,向于解脫道。」

  (一)出世間的叁乘法(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),根本在「出離心」,要先學習發起。

  緣「諸行無常、諸受皆苦」而生厭離生死的決心,成爲堅定的志願,而向于解脫道。

  

  (二)下士、中士、上士之發心:

   1、下士:五乘共法,增上生心-- 以人天福樂爲目標。

  2、中士:叁乘共法,出離心--- 出離叁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,得涅槃解脫樂。

  3、上士:大乘不共法,菩提心-- 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

  (叁)(p.133)一切行無常

  世間的一切,不論是身心、器界;個人、家庭、國家,這都是遷流的,造作的。

  1、遷流:都在生滅,生死,成壞的過程中,所以說遷流。

  2、造作:都是因緣和合所作的,所以說造作。

  遷流造作的名爲行(事象)。這一切行,都是無常的,不永久的。

  

  (四)(p.134)從一切行是無常的,不永久的,不徹底的,不可保信的觀察來看,諸受皆是苦的。

  1、苦受 ───── 苦苦─┐

  2、樂受 ───── 壞苦─┼─ 一切行無常故,說「諸受皆苦」1。

  3、不苦不樂受──行苦─┘

  

  (五)(p.135)厭離心生起來,成爲堅定的志願,就會向于解脫生死的大道,走上了脫生死的境地。

  1、沒有這種出離心,一切修行,一切功德,都只是世間法。

  2、有了出離心,那一切功德,就被出離心所攝導,成爲解脫生死的因素,稱爲『順解脫分善』。

  

  二、(p.135~p.143)發出離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性:

  

   ┌─(一)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

   發出離心者─┤ (二)出家、在家

     │ (叁)樂獨住比丘、樂人間住比丘

      └─(四)信行人、法行人

  

  (一)(p.135)總標:[隨機立叁乘,正化于聲聞]

  

  A、從此土的釋迦佛法來說:正化聲聞乘;旁化緣覺乘、菩薩乘。

  1、 釋迦佛出世說法時,主要是以聲聞乘的弟子爲主。

  2、 釋迦佛弟子中如大迦葉那樣的緣覺根性者不多。

  3、在叁乘共法的《阿含經》中,主要的僅有二位菩薩:

  (1)未成佛前的釋迦菩薩。

  (2)彌勒菩薩。(未來佛)

  

  B、從十方叁世一切佛的佛法來說:修學出世法的,確有聲聞,緣覺,菩薩的叁乘教法。

  

  ※(p.136)出世法之內容

   1、從特殊的意義說2:

   (1)佛爲聲聞說四谛。

   (2)佛爲緣覺說十二緣起。

   (3)佛爲菩薩說六波羅蜜。

   2、從真實義說:

   出世法都是觀甚深義(四谛與十二緣起)的,不過,在菩薩道中,著重廣大行的六波羅蜜多而已。

  

  (二)(p.137~p.139)「在家」與「出家」:

   [解脫道遠離,苦樂之二邊:順攝樂行者,在家修法行;順攝苦行者,出家作沙門。]

  1、在家弟子:順樂行者,有出離心,過著不過份縱欲 的中道生活。

  2、出家弟子:順苦行者,有出離心,過著不過份苦行的中道生活。

  

  樂 行:如唯物論的順世外道,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。

  苦 行:如耆那教徒,禁欲的克己主義者。

  中道行:釋尊遠離苦樂二邊,保持以智化情的生活。

  

  (叁)(p.139~p.140)「樂獨住比丘」與「樂人間住比丘」:

   [此或樂獨住;或樂人間住。]

  1、獨住:阿蘭若比丘,自利心重,急于修習禅觀。

  2、共住:人間比丘,大衆和合共住,不離僧團;經常遊行人間,隨緣在人間教化。

  

  釋尊:

  1、 獨住:佛曾獨處叁月,修習安那般那,便是獨住的榜樣。

  2、 共住:佛常與弟子共住,遊行各國,教化衆生,是人間比丘的榜樣。

  

  依佛法的真意義來說,獨住,是要內心離煩惱而住;否則怎麼安靜的環境,也還是妄想散亂。反之,如心地安靜解脫,獨住也得,大衆住而人間遊化也得。

  

  (四)(p.141~p.142)「隨信行」與「隨法行」:

   [或是隨信行;或是隨法行。]

  「隨信行」與「隨法行」通于在家、出家。這二類根性,都是信智不離的,但不免偏重。不但初學的如此,就是證了果,也還是個性不同的。

  

  1、隨信行(鈍根):個性慣習于信順,一切隨信心而轉。

  2、隨法行(利根):一向慣習于理性的思考,除聽師長教導外,還加上自己的觀察、推求、參證經論,有了深刻的理解,才深信不疑,精進修學。

  

  ※ 「見道位中聖者有二:1、隨信行,2、隨法行。」

  參見:《大毗婆沙論》卷54,大正27,278a-280b;《俱舍論》卷23,大正29,122b-c。

  

  

  叁、(p.142)根性雖然不同,但同修出離行 [雖複種種性,同修出離行]

  有些人因爲根性、風格不同,而互相批評:

  (一) 「重信者」與「重慧者」互诤:

  1、重信的:把專究法義的法行人,看作不修行,而自己才是利根。

  2、重視慧解的:把重信者的信行,看作盲修瞎煉(這可能是盲修,要看師長的教導怎樣)。

  (二) 「獨住比丘」與「人間比丘」互诤:

  1、有的偏重山林,贊美精苦的生活,甚至說:『行必頭陀,住必蘭若』,輕視人間比丘。

  2、遊化人間的,又每每輕視獨住比丘,說是自私自利。

  (叁) 「在家」與「出家」互诤:

  在家與出家的,也常因觀點的不同而互相輕毀。

  

  其實,學佛是有不同根性,不同風格的,所以應尊重別人,更應該認識自己。

  

  

  乙、四谛與緣起(p.143~p.177)

  

  一、(p.143)出世叁乘共法(解脫道)的總綱:四谛與緣起。

   [佛說解脫道,四谛與緣起,甚深諸佛法,由是而顯示。]

  (一) 四谛:

  「谛」,是不顛倒,所以也有確實的意思。佛的出世法,主要是以四谛來說明:

  1、 苦:人生世間的苦惱逼迫。

  2、 集:世間苦惱迫切的原因。

  3、 滅:超越世間,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。

  4、 道: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。

  

  (二)緣起:主要是從苦迫的現實,而層層推究,尋出苦痛的根源,發見了苦因與苦果間,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軌律。

   1、十二因緣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
  2、典型的十二緣起說,實在就是苦與集的系列說明。

  3、緣起,是說這些(苦,集等),都是依緣(關系,條件,原因)而才能存在的,發生的。所以可從因緣的改變中,使他消解而達到解脫,這就是滅道二谛。並非與四谛各別。

  

  (叁)(p.145)緣起與四谛通大乘、小乘。

   A、約偏重義說:

  1、小乘法著重于苦與集(流轉門)的說明。

  2、大乘法著重于滅與道(還滅門)的說明。特別是「滅」的說明。

   中觀者對于空性,瑜伽者對于緣起,都不曾離開四谛與緣起一步。

   B、如實說:

  1、佛法不出四谛與緣起法門,只是證悟的偏圓,教說的淺深而已。

  2、《勝鬘經》3:小乘是有量的四谛,有作四谛;大乘是無量的四谛,無作的四谛。

  3、《涅槃經》4:下智觀緣起,得聲聞菩提;......上上智觀緣起,得佛菩提。

  

  

  二、(p.145)總標四聖谛:

   [苦集與滅道,是謂四聖谛。]

  (一)苦:人生世間的苦迫現實。----------苦惱性。

  (二)集:煩惱與業。---------------招集性。

  (叁)滅:滅除煩惱,不再生起苦果。--------滅離性。

  (四)道:戒定慧,是對治煩惱,通達涅槃的修法。--對治性,能通涅槃性。

  

   ※《涅槃經》說:凡夫有苦而無苦谛,聖者有苦有苦谛5。

   又如《遺教經》說:「佛說苦谛,真實是苦,不可令樂。集真是因,更無異因。苦若滅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。滅苦之道,實是真道,更無余道。」6

  這些,唯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到『決定無疑』,所以叫做四聖谛。

  

  

  叁、(p.146)四谛之內容:

  (一)苦谛:八苦(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生、老、病、死,五取蘊苦。)

  (二)集谛:(1)業,(2)惑(煩惱)-- 發業,潤生。

  (叁)滅谛:(1)滅除煩惱。(2)寂滅涅槃。

  (四)道谛:(1)叁增上學-增上戒學、增上定學(增上心學)、增上慧學。

  (2)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
  

  

  四、(p.146~p.154)別說「苦谛」:

  (一)(p.146)八苦 [苦者求不得,怨會愛別離,生老與病死,總由五蘊聚。]

   ※其中的「五取蘊苦」爲一切苦痛的症結

  

   ┌──對外物所引起的────所求不得苦

   │      ┌─怨憎聚會苦

   五取蘊苦─┤  對社會所引起的──┴─恩愛別離苦

   │ ┌─生苦

      …
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