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死,不離生有老死」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、無明。
「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耶」?
須深白佛:「如是,世尊!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」。
佛告須深:「無生故無老死,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」?
須深白佛言:「如是,世尊!無生故無老死,不離生滅而老死滅」。
「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」?
須深白佛:「如是,世尊!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」。
佛告須深:「作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爲有離欲惡不善法,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」?須深白佛,「不也,世尊」!
佛告須深:「是名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。彼諸善男子,獨一靜處,專精思惟,不放逸住,離于我見,不起諸漏,心善解脫」。
佛說此經已,尊者須深遠塵、離垢,得法眼淨。
叁、(p.224)七十七智
《雜阿含經》卷14(357經),大正2,99c~100a
(參見:SN.12.34. Banassa vatthuni(2) , SN.Ⅱ. p.59;日譯南傳,十叁卷, p.86~p.88)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七十七種智。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
雲何七十七種智?生緣老死智,非余生緣老死智,過去生緣老死智,非余過去生緣老死智,未來生緣老死智,非余未來生緣老死智,及法住智無常、有爲、心所緣生、盡法、變易法、離欲法、滅法、斷知智。如是生......。有......。取......。愛......。受......。觸......。六入處......。名色......。識......。行無明緣行智,非余無明緣行智,過去無明緣行智,非余過去無明緣行智,未來無明緣行智,非余未來無明緣行智,及法住智無常、有爲、心所緣生、盡法、變易法、無欲法、滅法、斷智,是名七十七種智」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1. 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............無明緣行智。
2. 非余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......非余無明緣行智。
3. 過去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......過去無明緣行智。
4. 非余過去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非余過去無明緣行智。
5. 未來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......未來無明緣行智。
6. 非余未來生緣老死智............非余未來無明緣行智。
7. 法住智(生緣老死)............法住智(無明緣行)。54
四、(p.224)「法住智」與「涅槃智」之意義
(一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24~p.225
1、法住智:依《七十七智經》說:一切衆生的生死緣起,現在如此,過去未來也如此,都是有此因(如無明)而後有彼果(如行)的,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,這是法住智。所以,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。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,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。(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,假名安立性,而只是信解善惡,業報,叁世等,就是世間正見,不名爲智。)
2、涅槃智: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,依緣而滅,是盡相,壞相,離相,滅相,名涅槃智。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,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,纔生即滅;生無所來,滅無所至,而契入法性寂滅。這就是:『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』55。
由無常(入無我)而契入寂滅,是叁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(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入的觀門)。
(A)法住智--知流轉--知因果的必然性--知生滅---知有爲世俗。
(B)涅槃智--知還滅--知因果的空寂性--知不生滅--知無爲勝義。
(二)《空之探究》p.150~p.152
《雜阿含經》中,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(SusIma)比丘,他們是阿羅漢,但不得四禅(《相應部》說不得五通)及無色定。須深覺得難以信解,佛告訴他說:「彼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;「不問汝知不知,且自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。這是說,阿羅漢有先後層次,也可說有二類。
一、法住智(dharma-sthititA-jJAna)知:緣起被稱爲法性、法住,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,于五蘊等如實知,厭,離欲,滅,而得解脫智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。雖然沒有禅定,但煩惱已盡,生死已了。這是以慧得解脫,知一切法寂滅,而沒有涅槃的自證。
二、涅槃智(nirvANa-jJAna)知: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(即大乘的證入空性,絕諸戲論;也類似一般所說的神秘經驗),名爲得現法涅槃;在古代,被稱爲得滅盡定的俱解脫(不過滅盡定,論師的異解紛纭)。
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,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。
在佛教界,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;俱解脫者有涅槃智,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類人(絕少數),正知見「有滅涅槃」而不證得阿羅漢的;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。
(叁)《空之探究》p.221~p.222
須深出家不久,聽見有些比丘們說:「生死已盡,......自知不受後有」,卻不得禅定,是慧解脫阿羅漢。須深聽了,非常疑惑。佛告訴他:「彼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。慧解脫阿羅漢,沒有深定,所以沒有見法涅槃的體驗,但正確而深刻的知道:「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」;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」(余支例此)。這是正見依緣起滅的確定性──法住智,而能得無明滅故行滅,......生滅故老死滅的果證。這樣的緣起──依緣而有無、生滅的法住性,怎能說是無爲呢!
(四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10,大正27,572a27~b29
問:何故第七名法住智?
答:
[一]「法」者是果,「住」者是
因,知果法所住因故,名法住智。謂知叁界
下中
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。此智唯知因
之別相,非聖行相,故唯世俗智攝。
[二]有作是
說:「此通四智。謂法、類、世俗、集智。」
問:若爾,何故說是一世俗智?
答:實通無漏,此中且說是有漏者,此多分知因別相故。
[叁]
者:「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爲法住,緣彼起
智名法住智。此智知道,
非知集因,亦四智
攝,謂:法、類、世俗、道智。」
問:若爾,何故作如是說:「遍知此是無常、有爲、思所作、從緣生、盡法、減法、離法、滅法。」無漏豈得名離法耶?
答:(1)此中但應作如是說:「遍知此是無常、有爲,乃至滅法。」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,欲顯聖者亦厭無漏,不生欣樂故說離法。
(2)有余複說:「前知因智是四智性,今知彼智名法住智;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離法。」
[四]評曰:應知此中初說爲善。
如世尊說:蘇屍摩當知,先有法住智,後有
涅槃智。
問:此中何者是法住智?何者是涅槃
智耶?
有作是說:知集智是法住智,知滅智
是涅槃智。
有余複說:知苦、集智是法住智,
知滅、道智是涅槃智。
或有說者,知苦、集、道智
是法住智,知滅智是涅槃智。
問:若爾,何故說先有法住智,後有涅槃智耶?
答: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,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,故作是說。
複有說者:知流轉智是法住智,
知還滅智是涅槃智。複次,知緣起智是法
住智,
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。複次,知生死
智是法住智,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。
有余
師說:近分地智是法住智,根本地智是涅槃
智。雲何知然?經爲量故。如契經說:.........時有五百應真苾刍,蘇屍摩前自贊己德:我
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蘇
屍摩曰:仁等所證依何定耶?爲初靜慮爲
乃至無所有處耶?諸苾刍言:我等所證皆不
依彼。蘇屍摩言:若不依彼,如何得證?諸苾
刍曰:我等皆是慧解脫者。時蘇屍摩聞已,
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