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六
滅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六
道谛 (除瞋、身、邊)
七
無色界
苦谛 (除瞋)
九
二十八
集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六
滅谛 (除瞋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六
道谛 (除瞋、身、邊)
七
(五)八十一品修惑:(參見:楊白衣《俱舍要義》p.95)
修惑
欲 界
貪
一、五趣雜居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瞋
癡
二、離生喜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慢
叁、定生喜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色 界
貪
四、離喜妙樂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八十一品
癡
五、舍念清淨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慢
六、空無邊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無色界
貪
七、識無邊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癡
八、無所有處地─────九品
慢
九、非想非非想處地──九品
(六)(p.238-p.239)初果聖者「徹底斷盡叁結」,不只是不現起而已。
1、我見結(有身見、薩迦耶見):我見,是自我的妄執,爲生死的根本。從我見而來的,是我所見,斷見、常見,一見、異見,有見、無見……。我見斷了,這一切也就都斷了。
2、戒禁取見結:是無意義的,外道的戒行。
3、疑:是對于佛、法(四谛、緣起)、僧的狐疑不定。
(七)(p.240)證到初果,可說無量生死都已經息了,再也不墮惡趣。最多是七往天上,七還人間,一定要永斷生死入涅槃。僅斷所有見惑,但欲界修惑都還未斷,故還要七生往返天上人間,稱爲「極七有」。
※證得初果的,雖可能有『隔陰之迷』,但決不像凡夫一樣。無論怎樣,也還是生死已有邊際,可說生死已了。(p.242)
(八)(p.240~245)煩惱與潤生:(參見:楊白衣《俱舍要義》p.126)
預 流 向
前十五心
見道
有學位
預 流 果
第十六心道類智
一 來 向
上上品
(潤二大生)
欲界修惑
上中品
(潤一大生)
上下品
(潤一大生)
中上品
(潤一大生)
中中品
(潤一大生)
修道
一 來 果
中下品
不 還 向
下上品
(潤一大生)
下中品
不 還 果
下下品
阿羅漢向
色界初禅第一品,斷無間道
至無色界有頂地之第九品
上二界修惑
斷金剛無間道
阿羅漢果
有頂地第九品斷解脫道
無學道
無學位
五、(p.240)二果(斯陀含) [二名斯陀含,進薄修斷惑。]
(一)生死的真正根源,是我見;須陀洹斷了我見,生死就解脫了,如大樹的連根拔起,必死無疑一樣。其余未斷的煩惱──修所斷惑,滋潤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。剩下的煩惱,無論作(小)惡,或修戒修定,都不能成爲人天的總報業與引業(只能是別報業與滿業)。他僅能滋潤舊業,使他往生天上人間。(p.241)
(二)已斷前六品欲界修惑(上上品~中下品),尚余叁品欲界修惑未斷,還要一生天上、一來人間,故名「一來」。(p.242)
六、(p.242) 叁果(阿那含)[叁名阿那含,離欲不複還。]
(一)斷盡所有欲界修惑,不再來欲界受生,故名「不還」。阿那含果死後,離欲界而上生色界,或者無色界,一定就在那邊入涅槃,再不複還來生欲界了。
(二)五下分結盡,得阿那含。五下分結是:有身見,戒禁取,疑,欲貪,瞋。
這五類,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,所以叫下分。
(叁)有身見,戒禁取,疑,在見道得初果時,先已經斷盡了,現在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與瞋,也就是斷盡了一切欲界修惑。
瞋恚,是專屬于欲界的煩惱。
貪是通叁界的,但欲貪指欲界的貪欲而說。
(四)欲貪斷盡了而證得叁果的,雖然身在人間,但對欲界的五欲,男女的性欲,已經不再染著。所以如證得叁果,即使是在家弟子,也是會絕男女之欲的。
七、(p.243)四果(阿羅漢)[斷惑究竟者,名曰阿羅漢,畢故不造新,生死更無緣。]
(一)體見正法而斷了見惑的聖者,知見是絕對的正確了。但在一切境界上,愛染的力量還很強。所以可能進修停頓,或者再生人天,忘失本來。不過修惑是自然萎縮(如拔了根,樹皮會幹枯一樣),聖道的潛力一定會現起,一定會再向前進的。在這再進修中,無論是行住坐臥,衣食語默,毀譽得失,衰老病患,待人接物,在這一切境界上,能提起正念,時時照顧,不斷熏修,這能使愛染爲本的修惑,漸漸銷融淨盡。這是二果以來都是如此的。
(二)斷盡一切煩惱,證得第四果名爲阿羅漢。這是真正應受人天供養的聖者,故名「應供」。到此階段,殺盡一切煩惱賊,故曰「殺賊」。不再來叁界受生,故名「無生」。60
(叁)經說:『五順上分結斷得阿羅漢』。五順上分結是:色貪(色界的貪染),無色貪(無色界的貪染),掉舉,慢,無明。這五結,是使衆生生于上界的。(p.244)
(四)煩惱既斷盡了,從前造的業力,已經完畢而不再有效。又不會再造新業,所以未來的生死苦果,更無生起的因緣了。(p.244-p.245)
八、(p.245) 阿羅漢之類別 [此或慧解脫,或是俱解脫。]
(一)六種阿羅漢與九種阿羅漢
A、六種阿羅漢:(※參見《俱舍論》卷25,〈賢聖品〉,大正29,129b14-20)
1. 退法:謂
遇少緣便退所得。
2. 思法:謂懼退失恒思自害。
3. 護法:謂于所
得喜自防護。
4. 安住法:離勝退緣雖不自
防亦能不退。離勝加行亦不增進。
5. 堪達法:彼性堪能,好修練根,速達不動。
6. 不動法:彼必無退。
B、九種阿羅漢:(※參見《中阿含經》卷30(127經),〈福田經〉,大正1,616a)
1、思法;2、升進法;3、不動法;4、退法;5、不退法;6、護法;7、實住法;8、慧解脫;9、俱解脫。
※《順正理論》卷65(大正29,699c):
九種無學:1、退法;2、思法;3、護法;4、安住;5、堪達;6、不動法;
7、不退法;8、慧解脫;9、俱解脫。
(二)(p.245) 「慧解脫阿羅漢」與「俱解脫阿羅漢」
A、 (p.245) 離貪欲→心解脫;離無明→慧解脫。
依慧力的證入法性,無明等障得解脫。
以定的寂靜力,使貪愛等障解脫。
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26(710經),大正2,190b9-21: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聖弟子清淨信心,專精聽法者,能斷五法,修習七法,令其滿足。何等爲五?謂貪欲蓋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,此蓋則斷。何等七法?謂念覺支,擇法、精進、猗、喜、定、舍覺支,此七法修習滿足。淨信者謂心解脫,智者謂慧解脫。貪欲染心者,不得、不樂;無明染心者,慧不清淨。是故比丘離貪欲者,心解脫;離無明者,慧解脫。若彼比丘離貪欲,心解脫,得身作證;離無明,慧解脫。是名比丘斷愛縛、結,慢無間等,究竟苦邊」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B、(p.246) 定與慧的解脫
1、約少分說:佛弟子的修證上,如約少分說,都可說有這定與慧的解脫,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無漏慧的,斷見道所斷惑,都可說有此二義。
2、約全分說:如修到阿羅漢的,以慧力斷盡無明爲本──我見爲本的一切煩惱,那是大家都是一樣的。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來說,就不同。
(1)如能得滅盡定的阿羅漢,無論是慧是定,都得到了究竟解脫。約得到定慧的全分離障說,稱爲俱解脫阿羅漢。
(2)如慧證究竟,而不能解脫定障,就稱爲慧解脫阿羅漢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9(大正27,564b8-15):
慧解脫有二種,一是少分,二大全分。少分慧解脫于四靜慮能起一二叁;全分慧解脫于四靜慮皆不能起。……蘇屍摩經說全分慧解脫,彼于四靜慮皆不能益。
如是二說俱爲善通,由此少分慧解脫者,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。
若得滅定名俱解脫。
慧解脫
1、僅有未到定 (全分慧解脫)
2、具有四禅八定(少分慧解脫)
俱解脫
滅盡定(徹底解脫定障)
☆慧解脫: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14(347經),〈須深經〉(蘇屍摩經),大正2,96b~98a。
☆俱解脫:參見《中阿含經》卷24(97經),〈大因經〉,大正1,582a~b。
九、(p.245) 阿羅漢之功德: [六通及叁明,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