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上福田。]

  

  (一)(p.246)六通:

  1、神境通:變多爲一,變一爲多,隱顯自在,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。入水,入地,還能淩空來去,手摸日月等。

  2、天眼通:見粗的又見細的,見近的又見遠的,見明處又見暗處,見表面又見裏面,尤其是能見衆生的業色,知道來生是生天或落惡趣等。

  3、天耳通:近處遠處,聽到種種聲音。能聽了人類的不同方言,連天與鳥獸的語聲,也都能明了。

  4、他心通:知道他衆生心中所想念的。

  5、宿命通:知衆生前生的往因,作什麼業,從那裏來。

  6、漏盡通:知煩惱的解脫情形,知煩惱是否已經徹底斷盡。

  

  ※A、前五通:得根本禅之佛弟子與外道都可能得到。

  ※B、漏盡通: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。

  

  但阿羅漢不一定具有根本禅,不一定有前五通,如具未到定的慧解脫阿羅漢便是。

  

  (二)(p.247)叁明61:(阿羅漢所具有)

  1、天眼明:能知未來。

  2、宿命明:能知過去。

  3、漏盡明

  

  (叁)(p.247) 阿羅漢與六通

   1、全分慧解脫阿羅漢(未到定):具漏盡通但無前五通。

   (如《雜阿含經》卷14(347經)〈須深經〉所說,大正2,96b-98a)

  2、少分慧解脫阿羅漢(四禅八定):具根本禅者,可修發叁明、六通。

  3、俱解脫阿羅漢(滅盡定):一定具備叁明、六通。

  

  ※叁明阿羅漢:(1)或是具根本禅的慧解脫(《雜阿含經》卷45(1212經),大正2,330a~c)

  (2)或是具滅盡定的俱解脫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43,大正27,734b~c)

  參見:

  A、《發智論》卷9(大正26,966a):

  慧解脫無願叁摩地現在前時......他心智(現在前)。

  B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9(大正27,564):

  問:此中數說慧解脫者起他心智,此起必依根本靜慮,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,豈不違害蘇屍摩經。彼經中說:慧解脫者,不能現起根本靜慮?

  答:慧解脫有二種,一是少分,二大全分。少分慧解脫于四靜慮能起一二叁;全分慧解脫于四靜慮皆不能起。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,故能起他心智。

  蘇屍摩經說全分慧解脫,彼于四靜慮皆不能益。

  如是二說俱爲善通,由此少分慧解脫者,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。若得滅定名俱解脫。

  

  

  十、(p.248)以譬喻贊頌阿羅漢之功德

   [明淨恒不動,如日處晴空;一切世間行,不染如蓮華。]

  (一)如日處晴空:

  1、 阿羅漢果,智慧斷盡了煩惱,極明極淨,正如日光朗照,處在萬裏無雲的晴空中一樣。

  2、阿羅漢的功德,有『六恒住』。在見色聞聲等六境起用時,恒常是:『不苦不樂,舍心住正念正智』,這就是不動。在觸對六境時,或是合意的,或是不合意的,但不會因此而起貪起瞋。一切利譽得失,在聖者的心境上,不受外境所轉動,『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』。俗語所說的『八風62吹不動』,就是阿羅漢的境界。這如經上說:『六入處常對,不能動其心,心常住堅固,谛觀法生滅』。

  

  ※《雜阿含經》卷9(254經),大正2,62c~63b:

 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于世尊法中得阿羅漢,盡諸有漏,所作已作,舍離重擔,逮得己利,盡諸有結,正智心解脫。當于爾時,解脫六處。雲何爲六?(1)離欲解脫,(2)離恚解脫,(3)遠離解脫,(4)愛盡解脫,(5)諸取解脫,(6)心不忘念解脫。

  (1)世尊!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,此非所應;貪、恚、癡盡,是名真實離欲解脫。

  (2)若複有人,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,此亦不應;貪、恚、癡盡,是名真實(離恚)解脫。

  (3)若複有人,依于修習利養遠離,而言遠離解脫,是亦不應;貪、恚、癡盡,是真實遠離解脫。

  (4)(5)(6)貪、恚、癡盡,亦名離愛,亦名離取,亦名離忘念解脫。

  如是世尊!若諸比丘未得羅漢,未盡諸漏,于此六處不得解脫。

  若複比丘在于學地,未得增上樂涅槃,習向心住,爾時成就學戒,成就學根。後時當得漏盡,無漏心解脫,乃至自知不受後有;當于爾時,得無學戒,得無學諸根。譬如嬰童愚小仰臥,爾時成就童子諸根;彼于後時漸漸增長,諸根成就,當于爾時成就長者諸根。在學地者,亦複如是,未得增上安樂。乃至成就無學戒,無學諸根,若眼常識色,終不能妨心解脫、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、無量、善解脫,觀察生滅乃至無常。耳識聲,鼻識香,舌識味,身識觸,意識法,不能妨心解脫、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、無量、善解脫,觀察生滅。譬如村邑近大石山,不斷、不壞、不穿,一向厚密,假使四方風吹,不能動搖,不能穿過。彼無學者亦複如是,眼常識色,乃至意常識法,不能妨心解脫,慧解脫,意堅住故,內修、無量、善解脫,觀察生滅」。

  爾時、二十億耳重說偈言:

  離欲心解脫,無恚脫亦然,遠離心解脫,貪愛永無余,諸取心解脫,及意不忘念。曉了入處生,于彼心解脫,彼心解脫者,比丘意止息,諸所作已作,更不作所作。猶如大石山,四風不能動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及法之好惡,六入處常對,不能動其心,心常住堅固,谛觀法生滅。

  

  (二)如蓮花無染:

   阿羅漢在未舍報前,雖然生活在這世間中,卻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。他在一切世間行中,清淨不染,如蓮華一樣,雖生于淤泥中,而卻微妙香潔。

  

  

  十一、(p.249) 緣覺乘[或不由他覺,從于遠離生,名辟支迦佛,合說爲二乘。]

  (一)「緣覺乘」與「聲聞乘」之主要差異:

  1、不由他覺:也就是無師自悟。

  2、從遠離生:不由他覺的智慧,是由于遠離而生的。遠離,是遠離愦鬧,遠離人事。他在因中,在證果以後,都是獨往獨來,厭離人事的。過著精嚴的十二頭陀行,孤居獨處。據說:這都出于沒有佛法的時代,現乞食的出家相,但不會說法,只是現神通而已。

  

  ※ 十二頭陀行:住阿蘭若處、常乞食、次第乞食、一坐食、節量食、中後不飲漿、糞掃

  衣、但叁衣、冢間住、樹下坐、露地坐、但坐不臥。

  (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.227)

  

  ※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8,大正25,266c6-15:

  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,但時節、利根、福德有差別。

  時名,佛不在世,亦無佛法,以少因緣,出家得道,名辟支佛。

  利根名異,法相是同,但智慧深入,得辟支佛道。

  福德名有相,或一相二相,乃至叁十一相。若先佛法中得聖法,法滅後成阿羅漢,名爲辟支佛,身無有相。

 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、四世行,久者、乃至百劫行;如聲聞疾者叁世,久者六十劫。

  

  (二)(p.250)「麟角喻獨覺」與「部行獨覺」

  1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4(大正30,478a5-21):

  雲何獨覺道?謂由叁相,應正了知。

  謂有一類,安住獨覺種姓,經于百劫,值佛出世親近承事,成熟相續,專心求證獨覺菩提。于蘊善巧、于處善巧、于界善巧、于緣起善巧、于處非處善巧、于谛善巧勤修學故,于當來世,速能證得獨覺菩提,如是名爲初獨覺道。

  

  複有一類,值佛出世,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,如理作意,于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,引發令起謂暖、頂、忍,而無力能即于此生證法現觀,得沙門果。

  複修蘊善巧、修處善巧、修界善巧、修緣起善巧、修處非處善巧、修谛善巧故,于當來世能證法現觀、得沙門果,是名第二獨覺道。

  

  複有一類,值佛出世,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,如理作意,證法現觀得沙門果。而無力能于一切種至極究竟、畢竟離垢、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。

  複修蘊善巧、修處善巧、修界善巧、修緣起善巧、修處非處善巧、修谛善巧故。依出世道,于當來世至極究竟,畢竟離垢、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,是名第叁獨覺道。

  

  雲何獨覺習?

  謂有一類,依初獨覺道,滿足百劫修集資糧,過百劫已,出無佛世,無師自能修叁十七菩提分法,證法現觀、得獨覺菩提果,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。

  複有一類,或依第二、或依第叁獨覺道,由彼因緣,出無佛世,無師自能修叁十七菩提分法,或證法現觀,乃至得阿羅漢果,或得沙門果,至極究竟、畢竟離垢、畢竟證得梵行邊際,證得最上阿羅漢果。

  當知此中,由初習故成獨覺者,名麟角喻。

  由第二、第叁習故成獨勝者,名部行喻。

  

  2、《俱舍論》卷12〈分別世品第叁〉,大正29,64a28-b19:

  諸獨覺有二種殊:一者部行,

  二麟角喻。

  部行獨覺,先是聲聞,得勝果時

  轉名獨勝。

  有余說:彼先是異生,曾修聲聞

  順決擇分,[02]今自證道得獨勝名。

  由本事中

  說: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,有一猕猴

  曾與獨覺相近而住,見彼威儀,展轉遊行

  至外仙所,現先所見獨覺威儀,諸仙

  鹹生敬慕,須臾皆證獨覺菩提。若先是聖

  人,不應修苦行。

  [03]麟角喻者,謂…
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