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必獨居。二
獨覺中,麟角喻者,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,然
後方成麟角喻獨覺。
言獨覺者,謂現身中
離禀至教,唯自悟道,以能自調,不調他
故。
何緣獨覺言不調他?非彼無能演說正
法,以彼亦得無礙解故;又能憶念過去所
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。
又不可說彼無慈
悲,爲攝有情現神通故;又不可說無受
法機,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
故。
雖有此理,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,無說
希望故;又知有情難受深法,以順流既久
難令逆流故;又避攝衆故,不爲他宣說
正法,怖喧雜故。
1 印順法師《寶積經講記》p.157:「什麼叫諸苦?在對境而起領受時,分苦受、樂受、舍受──叁受。但深一層觀察,老病死等苦受,不消說是苦的──苦苦。樂受,如一旦失壞了,就會憂苦不了,叫壞苦。就使是不苦不樂的舍受,在諸行流變中,到底不能究竟,所以叫行苦。這些,都離不了苦,而凡夫著爲快樂,所以經說如貪刀頭上的蜜一樣。」
2 《妙法蓮華經》卷1〈序品第1〉大正9,3c22~26:
「爲求聲聞者,說應四谛法,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。爲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。爲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,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」
3 (1)《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〈法身章第八〉,大正12,221b17-c6:
「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,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。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,不思議佛境界,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,此則信解說二聖谛。如是難知難解者,謂說二聖谛義。何等爲說二聖谛義?謂說作聖谛義,說無作聖谛義。
說作聖谛義者,是說有量四聖谛。何以故?非因他能知一切苦、斷一切集、證一切滅、修一切道。是故世尊!有有爲生死、無爲生死,涅槃亦如是,有余及無余。
說無作聖谛義者,說無量四聖谛義。何以故?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、斷一切受集、證一切受滅、修一切受滅道。如是八聖谛,如來說四聖谛。如是無作四聖谛義,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,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,何以故?非下中上法得涅槃。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,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?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,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,滅一切意生身,除一切苦滅作證。」
(2)《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(大正12,221b21~26):「說作聖谛義者,是說有量四聖谛。何以故?非因他能知一切苦、斷一切集、證一切滅、修一切道。是故世尊,有有爲生死、無爲生死,涅槃亦如是,有余及無余。」之對應文句,《大寶積經》卷119〈勝鬘夫人會第48〉(大正11,677a2-5)爲:「作聖谛者,是不圓
滿四聖谛義。何以故, ?由他護故,而不能得
知一切苦、斷一切集、證一切滅、修一切道。是
故不知有爲無爲及于涅槃。」
(3) 參見印順法師《勝鬘經講記》(p.210-p.220)。
4 《大般涅槃經》卷27,大正12,524a28~b9:
「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,見法者即是見佛。佛者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爲性。善男子!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:一者下,二者中,叁者上,四者上上。下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得聲聞道。中智觀者不見佛性,以不見故得緣覺道。上智觀者見不了了,不了了故住十住地。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。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爲佛性,佛性者即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爲中道,中道者即名爲佛,佛者名爲涅槃。」
5 參見《大般涅槃經》卷7,大正12,406b12~27。
6 參見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,大正12,1112a25-28。
7 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43(1172經),大正2,313b14-314a1。
8 參見《雜阿含經》卷3(64經),大正2,16c-17a;印順法師《佛法概論》p.59~p.60。
9 《成佛之道》p.151-p.152:
「眼,耳,鼻,舌,身,是物質的,是能見色,聞聲,嗅香,嘗味,覺觸的生理官能。佛說是極微妙的色法,所以應該是神經。意是能知, 一切法的心理官能,心識的源泉。」
10 增上緣:不論那一法,凡是有生起他法的勝用,或者不礙其他法的生起,都叫增上緣。(印順法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p.66)
11 所緣緣:心心所的生起,必有他的所緣境,這所緣境,能爲心心所生起之緣,所以叫所緣緣。(印順法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p.66)
12 人情凡十九輩:《修行道地經》卷2,大正15,192b:
「法師說經,觀察人情凡十九輩,以何了知?分別塵勞爾乃知之。何謂十九?一曰貪淫。二曰瞋恚。叁曰愚癡。四曰淫怒。五曰淫癡。六曰癡恚。七曰淫怒愚癡。八曰口清意淫。九曰言柔心剛。十曰口慧心癡。十一者,言美而懷叁毒。十二者,言粗心和。十叁者,惡口心剛。十四者,言粗心癡。十五者,口粗而懷叁毒。十六者,口癡心淫。十七者,口癡懷怒。十八者,心口俱癡。十九者,口癡心懷叁毒。于是頌曰:其有淫怒癡,合此爲叁毒;兩兩而雜錯,計便複有四;口柔複有四,口癡言癡四;世尊之所說,人情十九種。」
13 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57- p.58:
「一切法的性類,總分爲四:一、善性,二、惡性,叁、有覆無記,四、無覆無記。染汙意是屬于那一性類所攝的呢?此意染汙故,唯屬有覆無記性攝。它與四煩惱常共相應,爲什麼不是惡性呢?因所依末那的行相,非常微細,不能說它是惡。……染汙末那在叁界中也是這樣,雖然于一切時中四煩惱都隨逐著它,但因它的行相微細,所以能依的煩惱也隨逐它而微細了。因它非常微細,不能記別是善,是惡,所以是無記。但它又有煩惱的覆障,故又名爲有覆。」
14 (1) 印順法師《勝鬘經講記》p.155:「《阿含》及毗尼說:阿羅漢斷煩惱,但有不斷的,名爲習氣。此習氣,即本經(《勝鬘經》)的住地。羅漢不斷習氣,辟支佛稍侵習氣,唯有佛,煩惱習氣一切斷盡。二乘不斷的習氣,在聲聞學派中,稱爲不染汙無知。無知即無明的別名;習氣,是極微細的無明,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。龍樹說:『聲聞辟支佛習氣,于菩薩爲煩惱』(《大智度論》卷42,大正25,368a5-6)。聲聞學者,以爲習氣是不染汙的,無礙于生死的;而在大乘學者看來,習氣是微細的染汙,還是要招感變易生死的。二乘不斷,而唯佛斷盡的無明,大乘學者說,菩薩在修行中,已分分漸除;佛究竟斷盡無明。」
(2) 印順法師《大乘起信論講記》p.96:「煩惱的根本,名無始無明住地。依《璎珞》及《仁王經》意,衆生最初的一念心,即是無始無明住地,依此而有生死流轉。地,發生義。住地,玄奘譯爲習地,即是習氣。衆生無始來的妄熏根本習地,名無始無明。考羅漢所不能斷的習氣,有部解說爲不染汙無知。然不染汙無知(無知即無明),于大乘卻是染汙的。」
15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87經):「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憶宿命,未成正覺時,獨一靜處,專精禅思,作是念:何法有故老死有?何法緣故老死有?即正思惟,生如實無間等,生有故老死有,生緣故老死有。如是有……。取……。愛……。受……。觸……。六入處……。名色,何法有故名色有?何法緣故名色有?即正思惟,如實無間等生,識有故名色有,識緣故有名色有。我作是思惟時,齊識而還,不能過彼:謂緣識名色,緣名色六入處,緣六入處觸,緣觸受,緣受愛,緣愛取,緣取有,緣有生,緣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,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。」(大正2,80b25-c6)
16 參見《攝大乘論本》卷1 (大正31,134a1~2);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55:不共無明的意義:「真義」就是真理,「心」就是悟解真理的無分別智。這無分別智對于諸法的真理,原可「生」起悟解,但有一種法常「常能爲障礙」,使它不能生起。這真義心生的障礙者,在叁性位的「一切分」中恒共「俱行」。這是什麼法呢?就是恒行「不共無明」啊!
17 (1)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45 ~ p.46:
阿陀那,應簡單的譯作「取」,像十二緣起中的取,五取蘊的取,煩惱通名爲取的取,梵語都是阿波陀那(近取,即極取義)。取是攝取其它屬于自己,所以有攝它爲自體,與執取不失(持)的意思。因作用的不同,後人建立起執持、執取、執受等不同的名字。這阿陀那,在經論裏看起來,它與執受有特別的關系。它在攝取未來與攝持現在的生命,使有情成爲靈活的有機體中,表現了阿陀那特殊的功能,它與生命論有關。
(2) 印順法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44:
「有色諸根」,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。色根就是色根,爲什麼叫有色根呢?因爲根有二類:一有色的五根,二無色的意根;爲了簡別無色的意根,所以說有色。欲色界有情的生命活動,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招感,特別在這五根上表現出來(但生命的存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