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山喜房,1994年,p.226-247。

  33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7,大正30,432c12-24:若于是時,或入息中間,入息已滅,出息中間,出息未生,緣入息出息空無位、入息出息遠離位爲境;或出息中間,出息已滅,入息中間,入息未生,緣出息入息空無位、出息入息遠離位爲境。即于此時便作念言:「于息除身行入息,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;于息除身行出息,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。」

  又即于此,若修、若習、若多修習爲因緣故,先未串習入出息時,所有剛強苦觸隨轉,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,有余柔軟樂觸隨轉。便作念言:「于息除身行入息,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;于息除身行出息,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。」

  34 覺心行、除心行,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7,大正30,432a2-12:又即如是覺了喜者、覺了樂者,或有暫時生起忘念:或謂有我、我所;或發我慢;或謂我當有、或謂我當無;或謂我當有色、或謂我當無色;或謂我當有想、或謂我當無想;或謂我當非有想非無想。生起如是愚癡想、思俱行,種種動慢、戲論、造作、貪愛纔生起已,便能速疾以慧通達,不深染著,方便斷滅、除遣、變吐。由是加行,便作念言:「于覺了心行入息出息,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。」「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,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。」

  35(1)有關「五種淨行」(五停心觀),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6~卷27,大正30,428c18-433c1。

  (2)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二)p.242~p.244:西元五世紀初,鸠摩羅什譯出的《坐禅叁昧經》,《禅秘要法經》,《思惟要略法》;昙摩蜜多傳出的《五門禅經要用法》,都以「念佛」替代了「界分別」。

  (3)鸠摩羅什傳出的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(大正15,271c):「若多淫欲人,不淨法門治。若多瞋恚人,慈心法門治。若多愚癡人,思惟觀因緣法門治。若多思覺[尋思]人,念息法門治。若多等分人,念佛法門治。」

  36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64-p.172。

  37 參見印順法師,《中觀今論》p.62- p.63:

  「緣起的叁要則:(1)相關的因待性,(2)序列的必然性,(3)自性的空寂性。」

  序列的必然性:佛法說緣起,不但說明「此故彼」的因果關系,而且在因果中,抉出因果生滅的序列必然性。如悟入十二有支,這決不止于別別的因果事實,而是從一切衆生,無限複雜的因果事相中,發見此因果的必然程序。......依中觀義來說:緣起的序列必然性,決非離事說理,在緣能起果的作用中,現出此必然的理則。生死相續,似乎依照此理則而發展,佛也不過發見此因果事中的理則而已。

  38 印順法師《中觀今論》p.84~p.85:

  對于無常生滅的一切,細究起來,可有叁種:「剎那生滅」、「一期生滅」、「大期生滅」。

  1、剎那生滅:不論是有情的無情的,一切都有生滅相,即存在的必歸于息滅。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,即發覺變化的並非突然,無時無刻不在潛移密化中。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──短到不可再短的時間,也還是在生滅變化中的。

  2、一期生滅:這是最現成的,人人可經驗而知的。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,有一較長的時期,如約器界說,即成與壞,或成、住、壞。

  3、大期生滅:衆生的生死流轉,是無始來就生而滅滅而又生的,生滅滅生,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。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,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,都可稱之爲生。到生死解脫的時候,纔名爲滅。這如緣起法所說的:「此生故彼生」,即是生死的流轉──生;「此滅故彼滅」,即是流轉的還滅──滅。

  39《雜阿含經》卷1(9經),大正2,2a3-7。

  40 (1)印順法師,《中觀今論》p.60:

   依《大智度論》說:不但內外的有爲法是緣起的,因待有爲而施設無爲,無爲也是緣起的。這樣,凡是存在的因果、事理,一切是緣起的存在;離卻緣起,一切無從安立。

   (2) 印順法師,《中觀今論》p.63:

   自性的空寂性:從緣起果的作用,有相關的因待性,有序列的必然性。此因待與必然,不但是如此相生,也如此還滅。如進一層考察,一切法的如此生滅,如此次第,無不由于衆緣。那麼,此有無生滅的一切法,即沒有自體,即非自己如此的。這即能從如此生滅次第中,悟入此是即空的諸行,並非是實有實無實生實滅的。彼此因待,前後必然,世間的因果幻網,似乎有迹可尋,而自性空寂,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,了無蹤迹。所以說:緣起是「宛然有而畢竟空,畢竟空而宛然有」。

  41 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3經),大正2,83c2-21,〈空相應緣起〉:

  爾時,世尊告異比丘:「我已度疑,離于猶豫,拔邪見刺,不複退轉。心無所著故,何處有我?爲彼比丘說法,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。所謂有是故是事有,是事有故是事起,所謂緣無明行,緣行識,緣識名色,緣名色六入處,緣六入處觸,緣觸受,緣受愛,緣愛取,緣取有,緣有生,緣生老死、憂悲惱苦,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。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。如是說法,而彼比丘猶有疑惑、猶豫。先不得得想,不獲獲想,不證證想;今聞法已,心生憂苦、悔恨、朦沒、障礙。所以者何?此甚深處,所謂緣起;倍複甚深難見,所謂一切取離、愛盡、無欲、寂滅、涅槃。如此二法,謂有爲、無爲。有爲者,若生、若住、若異、若滅;無爲者,不生、不住、不異、不滅:是名比丘諸行苦、寂滅涅槃:因集故苦集,因滅故苦滅,斷諸徑路,滅于相續,相續滅,是名苦邊。比丘!彼何所滅?謂有余苦。彼若滅、止、清涼、息、沒,所謂一切取滅、愛盡、無欲、寂滅、涅槃。」

  42《雜阿含經》卷47(1258經),大正2,345b2-22:

 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過去世時,有一人名陀舍羅诃。彼陀舍羅诃有鼓,名阿能诃,好聲、美聲、深聲,徹四十裏。彼鼓既久,處處裂壞。爾時、鼓士裁割牛皮,周匝纏縛;雖複纏縛,鼓猶無複高聲,美聲、深聲。彼于後時轉複朽壞,皮大剝落,唯有聚木。如是比丘!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以彼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故,于如來所說修多羅,甚深明照,難見難覺,不可思量,微密決定,明智所知,彼則頓受周備受;聞其所說,歡喜崇習,出離饒益。當來比丘不修身、不修戒、不修心、不修慧,聞如來所說修多羅,甚深明照,空相應隨順緣起法,彼不頓受持,不至到受。聞彼說者,不歡喜崇習,而于世間衆雜異論,文辭绮飾,世俗雜句,專心頂受,聞彼說者,歡喜崇習,不得出離饒益。于彼如來所說,甚深明照,空相應法隨順緣起者,于此則滅。猶如彼鼓朽故壞裂,唯有聚木。

  是故諸比丘!當勤方便,修身、修戒、修心、修慧,于如來所說甚深明照,空相應法,隨順緣起,頓受遍受。聞彼說者,歡喜崇習,出離饒益。」

  (參見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(下)》p.718)

  43《雜阿含經》卷34(962經),大正2,245c27-246a10:

  佛告婆蹉:「我今問汝,隨意答我。婆蹉!猶如有人,于汝前然火,汝見火然不?即于汝前火滅,汝見火滅不」?婆蹉白佛:「如是,瞿昙」!

  佛告婆蹉:「若有人問汝:向者火然,今在何處?爲東方去耶?西方、南方、北方去耶?如是問者,汝雲何說」?

  婆蹉白佛:「瞿昙!若有來作如是問者,我當作如是答:若有于我前然火,薪草因緣故然,若不增薪,火則永滅,不複更起。東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去者,是則不然」。

  佛告婆蹉:「我亦如是說:色已斷、已知,受、想、行、識已斷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無複生分,于未來世永不複起。若至東方、南、西、北方,是則不然,甚深,廣大,無量,無數,永滅。」(參見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(下)》p.654 ~ p.655)

  44《雜阿含經》卷9(249經),大正2,60a12-21:

  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:「如尊者所說,六觸入處盡、離欲、滅、息、沒已,有亦不應說,無亦不應說,有無亦不應說,非有非無亦不應說,此語有何義?」

 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:「六觸入處盡、離欲、滅、息、沒已,有余耶?此則虛言。無余耶?此則虛言。有余無余耶?此則虛言。非有余非無余耶?此則虛言。若言六觸入處盡、離欲、滅、息、沒已,離諸虛僞,得般涅槃,此則佛說。」

  (參見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(上)》p.299)

  45 (1)《佛法概論》p.65:「身,即身體及依身體而起的心理作用;命,即生命自體。」

  (2) 印順法師《如來藏之研究》p.42 ~ p.43:

  依釋尊的正觀,種種的「我」說,不外乎「命異身異」,「命即是身」的二根本見。身是身心和合的自身,命是我的別名。「命異身異」,以爲我與身心不同,我是身心以外的另一實體。身體死了,身外的我還是存在的,流轉于生死中,這是常見。「命即是身」,以爲我不離身心,身死而我也就沒有了,這是近于唯物論的,是斷見。

  46 (1)《佛法概論》p.92:

   印度舊有的「業」說,無論爲傳統的一元論,新起的二元論,總是與「我」相結合的。或以業爲自我所幻現的──自作,或以業爲我以外的動作──他作,都相信由于業而創辟一新的環境──身心、世界,「我」即幽囚于其中。釋尊的正覺,即根本否定此我,所以非自作,非他作,即依中道的緣起,說明此生死的流轉。

   (2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3(大正30,833c19-29):

  由二因緣,自作苦樂,不可施設,不可記別;如是他作,俱作,俱非所作無因而生,當知亦爾。雲…
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