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,故《中論》說:「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」。緣起生滅法是俗數假名法,于中能離諸錯亂,便是第一義空。是正確不顛倒的世俗谛,能即此緣起法以顯示第一義谛,所以稱爲中道。
如不細心的思考,將覺到如來說法的矛盾。前說緣起是真是實,此卻說是俗數假名法,到底是真是假?空者見假,有者執實,各走極端了。
其實並不矛盾,如來說法是不會矛盾的。緣起法則確實如是,認識與對象符合,確然不謬,所以說是真是實。
此因果的具體法是實有自體嗎?是有常住不變性嗎?有主宰獨立性嗎?沒有!緣起的生滅法,確是俗數的假名法;緣起假名,不失其爲世俗的谛實。至于見常、見一、見我、見我所,只是凡夫的錯見;現在佛以超越凡情──第一義的立場否定之,所以是空。阿含即現實人生的立場以說明空;這生命緣起之空,約聖者深刻的理解到究竟真實說,是第一義谛。真谛,也是形容其正確,並不是實有自性。這種覺解,是常人所不能了解的,所以叫「第一義」,就是「勝義」。就聖者與衆生共同所有的因果現象說,是俗數法,是假名安立的。如來了解體驗到第一義真實之空,所以解脫,所以能知世俗谛是假名;凡夫不能了解,執此假名爲真實有,只說某一些是假名的、是空的,所以就生死流轉了。
6、以「眼根」見「色」爲例
人是六根取境,引發六識的綜合活動。但是,如眼根能見色,因爲能見色,所以確定有眼根。但到底什麼是眼根呢?
其實『眼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』;也就是『眼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』。因爲眼根是緣起的有,緣起的生,不能想象爲有一真實的眼根,從那裏生出來。
說到見色,也不是有一獨存體,能單獨負起見色的作用;見色也是要有種種關系才能成就的,所以也不能說有真實自體的眼根,能夠見色。
這樣,眼根是纔生即滅的,你也不能想象爲有一真實自體的眼根,滅到那裏去了。
7、世間的一切──器界,衆生,一色一心,都是世俗假有,緣起的存在。這是無常、無我的,但在展轉相關,相依相待下,衆生是和合的,相續的存在,流轉不絕于生死大海。生死死生的相續不已,也就是輪回不已,苦痛不已。
五、(p.213)緣起的「還滅律」[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緣起空寂性,義倍複甚深。]
(一) 佛開示生死的還滅說:『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無明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……純大苦聚滅』。緣起法是依于因緣而存在的,凡是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,那就不會是常恒不變的;存在的會歸于不存在,生起的終歸會盡滅。
(二) 生死法,雖一向在即生即滅中,但由于煩惱業的不斷相續,滅而又生,所以苦果也就不斷地相續下去。如能淨治煩惱──無明、愛等不起了,那業力也就銷息,生死也就停止了。
(叁) 生死法是緣起的,假有的,所以是不可取著的;本沒有一真實的生,也就不是有一實法滅去了。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,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,也由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。
(四) (p.214)如何達到生死解脫的境地:無常→無我→涅槃。
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──假法,假我,是如幻的,是無常、空、無我的。而無明──我癡,我見,我慢,我愛等一切煩惱,卻迷蒙了真相,把一切法──衆生,看作真實的;想象爲有一永恒自在的我。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,于是到處執著,造善惡業而流轉了。如正觀緣起,通達是無常、無我的,那自我中心的妄執,失去了對象,煩惱也就不起了(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),生死也就解脫了。
(五)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70經),大正2,70c25~71a2:
諸比丘!雲何修無常想,修習、多修習,能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?若比丘于空露地,若林樹間,善正思惟,觀察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;如是, 思惟,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所以者何?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
※叁法印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
※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62經),大正2,66b~67a。
(六)(p.215)「緣起」甚深,「緣起的空寂性」(涅槃)倍複甚深。
1、正觀緣起的無常無我,離煩惱而解脫生死,名爲得般涅槃,涅槃到底是怎樣的呢?那是深而更深的。
佛爲阿難說有爲與無爲法,也就是緣起與「緣起」的「空寂性」40,說是「義倍複甚深」。如說:『此甚深處,所謂緣起(有爲)。倍複甚深難見,所謂一切取離,愛盡無欲,寂滅涅槃』41。
2、大海:譬喻生死緣起的深廣難測。
最深的海底:形容最極甚深的法性。(緣起的空寂性)
3、緣起是相對的假名,衆生爲無明所蒙蔽了,不見緣起的本性空寂,也就不知但是無常無我的業果延續。如真能正觀緣起,不取不著,斷盡煩惱,生死永息,那就體證到緣起法性的寂滅。
(七)(p.215)「聲聞的次第悟入」與「大乘的直入無生」。
1、聲聞弟子:是漸次悟入的。從無常而通達無我,從通達無我,離我所見,我愛等而契入涅槃。這如《雜阿含經》(270經)說:「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,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」。叁法印的次第悟入,可看爲聲聞法的常道。
2、大乘佛教:大乘佛教的特色,即「諸法本不生」,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爲出發,直從涅槃甚深處入門。
※參見印順法師著:
(1)《中觀今論》p.25~p.39〈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〉。
(2)《佛法概論》p.153~p.163〈叁法印〉、〈叁法印與一法印〉。
(3)《空之探究》p.147~p.155〈大乘般若與阿含經〉。
(4)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91~p.99〈深智大行的大乘〉。
(八)(p.215~p.216)緣起的空寂性:超越了假名的相對界(緣起),而契入絕對界。
1、 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,如《阿含經》說:『如來所說修多羅,甚深明照,難見難覺,不可思量,微密決定明智所知:空相應隨順緣起法』。42這是唯證方知的『甚深廣大,無量無數,永滅』。43
2、 換言之,這是沒有邊際可說的;是超越假名的相對界,而不可以數量說的。也不可以想象爲在此在彼的。
3、 這不能說是有,也不可說是沒有的,如說:『離欲滅息沒已,有亦不應說,無亦不應說,有無亦不應說,非有非無亦不應說。……離諸虛僞,得般涅槃,此則佛說』。44
4、 總之,這是超越了假名相對界(緣起),而契入絕對界。但這是從正觀緣起的空寂而悟入,也就是緣起法性的實證。
六、(p.216)不著二邊之中道 [此是佛所說,緣起中道義,不著有無見,正見得解脫。]
佛法的中道觀,是從緣起法的正觀中顯出,爲佛說法的根本立場。所以,正觀也稱爲中觀,正法也稱爲中法了。說到不落二邊,經中都依衆生自體說。
(一) (p.216)不一不異之中道。
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7經),大正2,84c~85a,又名《大空法經》。
(參見:SN.12, (35)&(36), SN.Ⅱ, pp.60~64;日譯南傳,十叁卷, p.88~p.95)
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當爲汝等說法,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清淨,梵行清白,所謂大空法經。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雲何爲大空法經?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緣行識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緣生老死者,若有問言: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?彼則答言:我即老死,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所,言命即是身。或言:命異、身異。此則一義,而說有種種。若見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無有;若複見言命異身異45,梵行者所無有。于此二邊,心所不隨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、不顛倒、正見,謂緣生老死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。緣無明故有行,若複問言;誰是行?行屬誰?彼則答言:行則是我,行是我所,彼如是命即是身;或言命異身異。彼見命即是身者,梵行者(所)無有;或言命異身異者,梵行者亦無有。離此二邊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、不顛倒、正見,所謂緣無明行。諸比丘!若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老死,老死屬誰者,老死則斷、則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生,生屬誰;乃至誰是行,行屬誰者,行則斷、則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,是名大空法經。」
(二)(p.217)不常不斷之中道。
1、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12(300經),大正2,85c(SN. 12.46,AJJatara)
時有異婆羅門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慶慰,慶慰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雲何瞿昙!爲自作自覺耶」?
佛告婆羅門:「我說(此是無記),自作自覺此是無記」。
「雲何瞿昙!他作他覺耶」?佛告婆羅門:「他作他覺,此是無記」。
婆羅門白佛:「雲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,他作他覺說言無記,此義雲何」?佛告婆羅門:「自作自覺,則墮常見;他作他覺,則墮斷見。46義說、法說,離此二邊,處于中道而說法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。
2、《雜阿含經》卷34(961經),大正2,24…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