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複甚深。

  1、正觀緣起的無常無我,離煩惱而解脫生死,名爲得般涅槃,涅槃到底是怎樣的呢?那是深而更深的。

  佛爲阿難說有爲與無爲法,也就是緣起與「緣起」的「空寂性」40,說是「義倍複甚深」。如說:『此甚深處,所謂緣起(有爲)。倍複甚深難見,所謂一切取離,愛盡無欲,寂滅涅槃』41。

  

  2、大海:譬喻生死緣起的深廣難測。

  最深的海底:形容最極甚深的法性。(緣起的空寂性)

  

  3、緣起是相對的假名,衆生爲無明所蒙蔽了,不見緣起的本性空寂,也就不知但是無常無我的業果延續。如真能正觀緣起,不取不著,斷盡煩惱,生死永息,那就體證到緣起法性的寂滅。

  

  (七)(p.215)「聲聞的次第悟入」與「大乘的直入無生」。

  1、聲聞弟子:是漸次悟入的。從無常而通達無我,從通達無我,離我所見,我愛等而契入涅槃。這如《雜阿含經》(270經)說:「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,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」。叁法印的次第悟入,可看爲聲聞法的常道。

  

  2、大乘佛教:大乘佛教的特色,即「諸法本不生」,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爲出發,直從涅槃甚深處入門。

  

  ※參見印順法師著:

  (1)《中觀今論》p.25~p.39〈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〉。

  (2)《佛法概論》p.153~p.163〈叁法印〉、〈叁法印與一法印〉。

  (3)《空之探究》p.147~p.155〈大乘般若與阿含經〉。

  (4)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91~p.99〈深智大行的大乘〉。

  

  

  (八)(p.215~p.216)緣起的空寂性:超越了假名的相對界(緣起),而契入絕對界。

  1、 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,如《阿含經》說:『如來所說修多羅,甚深明照,難見難覺,不可思量,微密決定明智所知:空相應隨順緣起法』。42這是唯證方知的『甚深廣大,無量無數,永滅』。43

  

  2、 換言之,這是沒有邊際可說的;是超越假名的相對界,而不可以數量說的。也不可以想象爲在此在彼的。

  

  3、 這不能說是有,也不可說是沒有的,如說:『離欲滅息沒已,有亦不應說,無亦不應說,有無亦不應說,非有非無亦不應說。……離諸虛僞,得般涅槃,此則佛說』。44

  

  4、 總之,這是超越了假名相對界(緣起),而契入絕對界。但這是從正觀緣起的空寂而悟入,也就是緣起法性的實證。

  

  

  六、(p.216)不著二邊之中道 [此是佛所說,緣起中道義,不著有無見,正見得解脫。]

  佛法的中道觀,是從緣起法的正觀中顯出,爲佛說法的根本立場。所以,正觀也稱爲中觀,正法也稱爲中法了。說到不落二邊,經中都依衆生自體說。

  

  (一) (p.216)不一不異之中道。

   《雜阿含經》卷12(297經),大正2,84c~85a,又名《大空法經》。

   (參見:SN.12, (35)&(36), SN.Ⅱ, pp.60~64;日譯南傳,十叁卷, p.88~p.95)

  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我當爲汝等說法,初、中、後善,善義、善味,純一清淨,梵行清白,所謂大空法經。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雲何爲大空法經?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緣行識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緣生老死者,若有問言: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?彼則答言:我即老死,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所,言命即是身。或言:命異、身異。此則一義,而說有種種。若見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無有;若複見言命異身異45,梵行者所無有。于此二邊,心所不隨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、不顛倒、正見,謂緣生老死。如是生、有、取、愛、受、觸、六入處、名色、識、行。緣無明故有行,若複問言;誰是行?行屬誰?彼則答言:行則是我,行是我所,彼如是命即是身;或言命異身異。彼見命即是身者,梵行者(所)無有;或言命異身異者,梵行者亦無有。離此二邊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、不顛倒、正見,所謂緣無明行。諸比丘!若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老死,老死屬誰者,老死則斷、則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誰生,生屬誰;乃至誰是行,行屬誰者,行則斷、則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于未來世成不生法。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,彼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,是名大空法經。」

  

  (二)(p.217)不常不斷之中道。

   1、參見:《雜阿含經》卷12(300經),大正2,85c(SN. 12.46,AJJatara)

  時有異婆羅門,來詣佛所,與世尊面相慶慰,慶慰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雲何瞿昙!爲自作自覺耶」?

  佛告婆羅門:「我說(此是無記),自作自覺此是無記」。

  「雲何瞿昙!他作他覺耶」?佛告婆羅門:「他作他覺,此是無記」。

  婆羅門白佛:「雲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,他作他覺說言無記,此義雲何」?佛告婆羅門:「自作自覺,則墮常見;他作他覺,則墮斷見。46義說、法說,離此二邊,處于中道而說法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。

  

   2、《雜阿含經》卷34(961經),大正2,245b。(SN. 44.10,A^nanda)

  時有婆蹉種出家,來詣佛所,合掌問訊,問訊已,退坐一面。白佛言:「雲何瞿昙!爲有我耶」?爾時、世尊默然不答。如是再叁,爾時世尊亦再叁不答。

  爾時、婆蹉種出家作是念:我已叁問沙門瞿昙而不見答,但當還去。

  時尊者阿難,住于佛後,執扇扇佛。爾時、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彼婆蹉種出家叁問,世尊何故不答?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,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」?佛告阿難:「我若答言有我、則增彼先來邪見。若答言無我,彼先癡惑,豈不更增癡惑!言先有我,從今斷滅。若先來有我,則是常見;于今斷滅,則是斷見。如來離于二邊,處中說法,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,是事起故是事生,謂緣無明行,乃至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滅」。

  

  

  (叁)(p.217)不有不無之中道。

  佛爲刪陀迦旃延,說過不落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。迦旃延是不著一切相,而深入『勝義禅』的大師47。

  大乘龍樹的《中觀論》48,彌勒的《瑜伽論》49,都引證這《阿含經》的教授,來說明諸法的真實相,所以這一教授,在抉擇佛法的緣起正見中,有著無比的重要性。

  

  1、《雜阿含經》卷12(301經),大正2,85c17-86a3:

  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。爾時,尊者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,詣佛所,稽首佛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如世尊說正見,雲何正見?雲何世尊施設正見」?

  佛告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:「世間有二種依,若有、若無,爲取所觸;取所觸故,或依有,或依無。若無此取者,心境系著、使,不取、不住,不計我,苦生而生,苦滅而滅;于彼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自知,是名正見,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。所以者何?世間集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;世間滅,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。是名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。佛說此經已,尊者[跳-兆+散]陀迦旃延聞佛所說,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,成阿羅漢。

  (參見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(中)》p.41 ~ p.42)

  

  2、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62經),大正2,66b~67a(SN. 22.90,Channa)

  闡陀語諸比丘言:「我已知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,識無常;一切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」。闡陀複言:「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,寂,不可得,愛盡,離欲,涅槃。此中雲何有我,而言如是知、如是見,是名見法」?第二、第叁,亦如是說。......

  

  爾時、阿難語闡陀言:「我親從佛聞,教摩诃迦旃延言:世人顛倒,依于二邊,若有、若無。世人取諸境界,心便計著。迦旃延!若不受,不取,不住,不計于我,此苦生時生、滅時滅。迦旃延!于此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能自如,是名正見如來所說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實正觀世間集者,則不生世間無見;如實正觀世間滅,則不生世間有見。迦旃延!如來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: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謂緣無明有行,乃至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集。所謂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滅」。

  

 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,闡陀比丘遠塵、離垢,得法眼淨。爾時、闡陀比丘見法,得法,知法,起法,超越狐,疑,不由于他,于大師教法得無所畏。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:「正應如是,如是智慧梵行,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。我今從尊者阿難所,聞如是法,于一切行皆空,皆悉寂,不可得,愛盡,離欲,滅盡,涅槃,心樂正住解脫,不複轉還;不複見我,唯見正法」。

  時阿難語闡陀言:「汝今得大善利,于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」。

  

  A、 (p.218)一般凡夫:

  1、 見人生了出來,或見到生死流轉:執有見。

  2、 見人死了,或見了生死、入涅槃:執無見。

  

  B、 (p.218)有緣起正見之佛弟子:

   1、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,不會起無見。知道緣起的如幻假有,不是什麼都沒有的。

  而且,既是可生的,在滅時也決非實無了。

  還有,了解緣起的此有彼有,此生彼生──世間集,所以生起現前時,知道緣起的流轉相續,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的。

  

   …

《成佛之道 5 叁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