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)《大智度论》卷22,大正25,221b~c。
2、(p.108~p.112)五戒(近事16戒)之内容:
[莫杀莫行杖,勿盗勿邪淫,勿作虚诳语,饮酒败众德,佛子应受持。]
(1)尽形寿不杀生。
(2)尽形寿不偷盗。
(3)尽形寿不邪淫。
(4)尽形寿不妄语。
(5)尽形寿不饮酒。
※性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称为性戒,其本身就是罪恶;无论受戒不受戒,都是犯罪的。
遮戒:如饮酒等,(a)酒能乱性,败众德;(b)障碍正念正知。
(「酒有三十五失」,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13,大正25,158b8~c2)
3、(p.111~p.112) [五戒尽形寿,众福之所归。]
(1)信愿:归依是志向三宝的信愿。
实行:受五戒是归向三宝的实行。
(2)归依而不受持五戒,只可说假名优婆塞,假名优婆夷,实只是假名归依而已。
真诚的归依三宝,是不会不受持五戒的。有信仰而无行为的改善,便是缺乏真实信仰的明证,算不得圆满的优婆塞。
(3)持守五戒之功德:
〈1〉受到社会的尊重,真是人天欢喜,天龙护持。
〈2〉邪神远离,事事吉祥。
〈3〉不作一切罪恶,心地清净,报生人间天上。
〈4〉可为定慧所依,引发出世功德。
(四)(p.112~p.114)「八戒」(八支斋戒,近住戒17):[加行日夜戒,随顺出离者。]
1、八支斋戒的内容:
(1)不杀生。
(2)不偷盗。
(3)不非梵行(不淫):在受戒的期限内,即使是夫妇的正淫,也绝对禁止,与出家人相同。
(4)不妄语。
(5)不饮酒。
(6)不着香华鬘,不香油涂身,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观听。
(7)不坐卧高广大床。
(8)不非时身(过午不食)。
2、六斋日:每月(农历)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日,是印度习俗布施修善的日子。
3、五戒与八戒功德之比较18:随持戒的受持情况而定,很难说谁优谁劣。
(1)八支斋戒比五戒,要精严得多。
(2)五戒终身受持,也自有胜过八支斋戒的地方。
(五)(p.114~p.117)十善戒(十善业道):
[不杀盗邪淫,不妄语两舌,不恶口绮语,离贪瞋邪见。
诸善之根本,佛说十善业,人天善所依,三乘圣法立。]
1、十善戒(十善业道)的内容:
A、身:(1)不杀生。(2)不偷盗。(3)不邪淫。
B、口:(4)不妄语。(5)不两舌。(6)不恶口。(7)不绮语。
C、意:(8)离贪欲。(9)离瞋恚。(10)离邪见。
2、十善戒(十善业道)的特色:
(1)十善总摄一切戒法。
(2)依发心不同,通五乘: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(佛)。
(3)十善道是性戒,属于「道德规范」,持之则清净,犯之则染污受恶果。
(4)通于有佛、无佛时代。不论如来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。
(5)通于在家、出家。通于男众、女众。
(6)十善道是不恼众生的根本。
(7)十善道特重意业。
参见:(1)印顺法师: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〈大乘戒学〉p.1189~p.1210。
(2)释厚观:〈《大智度论》中的十善道〉,《护僧》第6期,民国86年1月15日,p.30~p.43。
二十、(p.117~p.124)修定福业
(一) (p.117)修定的动机:[欲乐不可着,散乱多众苦]
这个罪恶的现实人间,有欲乐与散乱两大症结,非修定不能对治。
1、对治欲乐:欲乐如刀头的蜜,似乎有味,而不知苦恼接着而来。
2、对治散乱:散乱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,使人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,不能自拔。
※欲界特有的烦恼:欲贪、散乱、瞋恚;可分别以不净观、数息观、慈悲观来对治。
(二)(p.117)修定的前提:[依慈住净戒,修定最为乐]
1、依于慈心:存着慈念,以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。有慈心,心地就柔和,容易修习成就。成就了,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。
2、依于净戒:必须受持净戒(十善等),身口有善良的德行。如行业不端,修定就会招魔着邪。即使成就定力,也是邪定。
(三)(p.119)修习禅定的基本方法:[调摄于三事]
「调」:「调」是调伏,调柔。「调」又是调和,身体、呼吸、心念,都要调和到恰好,勿使动乱,才能渐入安定。
「摄」:「摄」是收摄,使心念集中,勿让他散乱。
1、调身:身体要平稳正直,舒适安和。
2、调息: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,不可有声;似有又似无。
3、调心:心系于所缘,不散乱,不惛沉,不掉举。
☆三者有相互关系,以心为主,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,心息相依,而达定境。
(四)修定之前方便: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92~p.202)
A、《成佛之道》p.192~p.199:
[密护于根门,饮食知节量,勤修寤瑜伽,依正知而住。
知足心远离,顺于解脱乘。此能净尸罗,亦是定方便。]
1、密护于根门(守护六根)。
2、饮食知节量。
3、勤修寤瑜伽。
4、依正知而住。
5、知足。
6、心远离。
(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3~24,大正30,406b~417a)
B、《成佛之道》p.199~p.202:[进修于定学,离五欲五盖。]
1、离五欲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
2、弃五盖:
(1) 欲贪盖—————修不净想。
(2) 瞋恚盖—————修慈悲想。
(3) 惛沉睡眠盖———修光明想。(以毗钵舍那为对治)
(4) 掉举恶作盖———修止息想。(以奢摩他为对治)
(5) 疑盖——————修缘起想。
(参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48,大正27,250b27~c10)
(五)(p.120~p.121)定成就:[心一境名定]
「定」(三摩地):意思是「等持」。
「等」:是平正,不高扬掉举,不低沉惛昧。
「持」:是摄持一心,不使散乱。
1、平等持心(不惛沉、不掉举),心一境性。
2、身心轻安。
(六)(p.121)禅定阶位(四禅八定)[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4~ p.205]
┌─未至定───┐
┌初 禅──┤ ├─有寻有伺地
│ └─根本定───┘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中间定─────无寻唯伺地
│ ┌─近分定───┐
├第二禅─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四禅──┤ ┌─近分定 │
├第三禅─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─近分定 │
└第四禅──┤ ├─无寻无伺地
└─根本定 │
┌─近分定 │
┌空无边处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─近分定 │
├识无边处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四无色定┤ ┌─近分定 │
├无所有处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近分定 │
└非想非非想处┤ │
└根本定───┘
(七)四禅之禅支
(A)、初禅五支:1.寻(觉) 2.伺(观) 3.喜 4.乐 5.一心 ……………离生喜乐地
(B)、二禅四支:1.内净19 2.喜 3.乐 4.一心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定生喜乐地
(C)、三禅五支:1.行舍20 2.正念 3.正慧(方便)4.身乐 5.一心 …离喜妙乐地
(D)、四禅四支:1.行舍 2.念清净 3.不苦不乐 4.一心 …………舍念清净地
☆参见:《大智度论》卷17,大正25.185c1~186b23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0~81,大正27.412a~417c
《俱舍论》卷28,大正29.146c
(八)(p.121)定之阶段 [渐离于分别,苦乐次第尽]
1、约「分别」来说:
渐离于分别:有寻有伺(初禅)→无寻有伺(中间定)→无寻无伺(二禅以上)。
(1)有寻有伺(初禅):深入初禅,还是心有分别(不易缘,不易解21);还有粗分别的…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