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3)《大智度論》卷22,大正25,221b~c。
2、(p.108~p.112)五戒(近事16戒)之內容:
[莫殺莫行杖,勿盜勿邪淫,勿作虛诳語,飲酒敗衆德,佛子應受持。]
(1)盡形壽不殺生。
(2)盡形壽不偷盜。
(3)盡形壽不邪淫。
(4)盡形壽不妄語。
(5)盡形壽不飲酒。
※性戒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稱爲性戒,其本身就是罪惡;無論受戒不受戒,都是犯罪的。
遮戒:如飲酒等,(a)酒能亂性,敗衆德;(b)障礙正念正知。
(「酒有叁十五失」,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13,大正25,158b8~c2)
3、(p.111~p.112) [五戒盡形壽,衆福之所歸。]
(1)信願:歸依是志向叁寶的信願。
實行:受五戒是歸向叁寶的實行。
(2)歸依而不受持五戒,只可說假名優婆塞,假名優婆夷,實只是假名歸依而已。
真誠的歸依叁寶,是不會不受持五戒的。有信仰而無行爲的改善,便是缺乏真實信仰的明證,算不得圓滿的優婆塞。
(3)持守五戒之功德:
〈1〉受到社會的尊重,真是人天歡喜,天龍護持。
〈2〉邪神遠離,事事吉祥。
〈3〉不作一切罪惡,心地清淨,報生人間天上。
〈4〉可爲定慧所依,引發出世功德。
(四)(p.112~p.114)「八戒」(八支齋戒,近住戒17):[加行日夜戒,隨順出離者。]
1、八支齋戒的內容:
(1)不殺生。
(2)不偷盜。
(3)不非梵行(不淫):在受戒的期限內,即使是夫婦的正淫,也絕對禁止,與出家人相同。
(4)不妄語。
(5)不飲酒。
(6)不著香華鬘,不香油塗身,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觀聽。
(7)不坐臥高廣大床。
(8)不非時身(過午不食)。
2、六齋日:每月(農曆)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叁、二十九、叁十日,是印度習俗布施修善的日子。
3、五戒與八戒功德之比較18:隨持戒的受持情況而定,很難說誰優誰劣。
(1)八支齋戒比五戒,要精嚴得多。
(2)五戒終身受持,也自有勝過八支齋戒的地方。
(五)(p.114~p.117)十善戒(十善業道):
[不殺盜邪淫,不妄語兩舌,不惡口绮語,離貪瞋邪見。
諸善之根本,佛說十善業,人天善所依,叁乘聖法立。]
1、十善戒(十善業道)的內容:
A、身:(1)不殺生。(2)不偷盜。(3)不邪淫。
B、口:(4)不妄語。(5)不兩舌。(6)不惡口。(7)不绮語。
C、意:(8)離貪欲。(9)離瞋恚。(10)離邪見。
2、十善戒(十善業道)的特色:
(1)十善總攝一切戒法。
(2)依發心不同,通五乘: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(佛)。
(3)十善道是性戒,屬于「道德規範」,持之則清淨,犯之則染汙受惡果。
(4)通于有佛、無佛時代。不論如來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。
(5)通于在家、出家。通于男衆、女衆。
(6)十善道是不惱衆生的根本。
(7)十善道特重意業。
參見:(1)印順法師: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〈大乘戒學〉p.1189~p.1210。
(2)釋厚觀:〈《大智度論》中的十善道〉,《護僧》第6期,民國86年1月15日,p.30~p.43。
二十、(p.117~p.124)修定福業
(一) (p.117)修定的動機:[欲樂不可著,散亂多衆苦]
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,有欲樂與散亂兩大症結,非修定不能對治。
1、對治欲樂:欲樂如刀頭的蜜,似乎有味,而不知苦惱接著而來。
2、對治散亂:散亂爲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,使人陷溺于多憂多苦的欲海,不能自拔。
※欲界特有的煩惱:欲貪、散亂、瞋恚;可分別以不淨觀、數息觀、慈悲觀來對治。
(二)(p.117)修定的前提:[依慈住淨戒,修定最爲樂]
1、依于慈心:存著慈念,以利樂衆生的意念來修定。有慈心,心地就柔和,容易修習成就。成就了,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娆亂衆生。
2、依于淨戒:必須受持淨戒(十善等),身口有善良的德行。如行業不端,修定就會招魔著邪。即使成就定力,也是邪定。
(叁)(p.119)修習禅定的基本方法:[調攝于叁事]
「調」:「調」是調伏,調柔。「調」又是調和,身體、呼吸、心念,都要調和到恰好,勿使動亂,才能漸入安定。
「攝」:「攝」是收攝,使心念集中,勿讓他散亂。
1、調身:身體要平穩正直,舒適安和。
2、調息: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,不可有聲;似有又似無。
3、調心:心系于所緣,不散亂,不惛沈,不掉舉。
☆叁者有相互關系,以心爲主,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,心息相依,而達定境。
(四)修定之前方便:(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92~p.202)
A、《成佛之道》p.192~p.199:
[密護于根門,飲食知節量,勤修寤瑜伽,依正知而住。
知足心遠離,順于解脫乘。此能淨屍羅,亦是定方便。]
1、密護于根門(守護六根)。
2、飲食知節量。
3、勤修寤瑜伽。
4、依正知而住。
5、知足。
6、心遠離。
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3~24,大正30,406b~417a)
B、《成佛之道》p.199~p.202:[進修于定學,離五欲五蓋。]
1、離五欲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
2、棄五蓋:
(1) 欲貪蓋—————修不淨想。
(2) 瞋恚蓋—————修慈悲想。
(3) 惛沈睡眠蓋———修光明想。(以毗缽舍那爲對治)
(4) 掉舉惡作蓋———修止息想。(以奢摩他爲對治)
(5) 疑蓋——————修緣起想。
(參見《大毗婆沙論》卷48,大正27,250b27~c10)
(五)(p.120~p.121)定成就:[心一境名定]
「定」(叁摩地):意思是「等持」。
「等」:是平正,不高揚掉舉,不低沈惛昧。
「持」:是攝持一心,不使散亂。
1、平等持心(不惛沈、不掉舉),心一境性。
2、身心輕安。
(六)(p.121)禅定階位(四禅八定)[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04~ p.205]
┌─未至定───┐
┌初 禅──┤ ├─有尋有伺地
│ └─根本定───┘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中間定─────無尋唯伺地
│ ┌─近分定───┐
├第二禅─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四禅──┤ ┌─近分定 │
├第叁禅─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─近分定 │
└第四禅──┤ ├─無尋無伺地
└─根本定 │
┌─近分定 │
┌空無邊處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─近分定 │
├識無邊處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四無色定┤ ┌─近分定 │
├無所有處─┤ │
│ └─根本定 │
│ ┌近分定 │
└非想非非想處┤ │
└根本定───┘
(七)四禅之禅支
(A)、初禅五支:1.尋(覺) 2.伺(觀) 3.喜 4.樂 5.一心 ……………離生喜樂地
(B)、二禅四支:1.內淨19 2.喜 3.樂 4.一心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定生喜樂地
(C)、叁禅五支:1.行舍20 2.正念 3.正慧(方便)4.身樂 5.一心 …離喜妙樂地
(D)、四禅四支:1.行舍 2.念清淨 3.不苦不樂 4.一心 …………舍念清淨地
☆參見:《大智度論》卷17,大正25.185c1~186b23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0~81,大正27.412a~417c
《俱舍論》卷28,大正29.146c
(八)(p.121)定之階段 [漸離于分別,苦樂次第盡]
1、約「分別」來說:
漸離于分別:有尋有伺(初禅)→無尋有伺(中間定)→無尋無伺(二禅以上)。
(1)有尋有伺(初禅):深入初禅,還是心有分別(不易緣,不易解21);還有粗分別的…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