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处天,(2) 识无边处天,(3) 无所有处天,(4) 非想非非想处天。

  

  (二)天有四种殊胜:

  1、身胜:身体非常高大。

  2、寿胜:寿命极长。一生天上,就长在报得12的定中;定力尽了,他的寿命也尽了。

  3、乐胜。

  4、定胜。

  

  

  十五、(p.95)苦乐由业 [诸苦由恶业,乐由善业集。苦乐随业尽,修善宜积极。]

  (一)惑(烦恼)→业→苦

  1、诸苦(三恶道的苦、人间的苦、欲天也有忧苦),都是由往昔的恶业而来。

  2、种种乐报,无不由善业的积集中来。

  3、乐报与苦报,决定依于善恶的行业,所以唯有止恶行善,才能离苦而得乐。

  (二)依善恶业而招感的苦乐报,不是永久的,是随着业力的限量而终尽的。

  1、恶业的力量有限,苦果终于要过去的,何必为苦痛而扰乱自己。

  2、善业力也是有限量的,福乐也是不久要过去的,怎么可因喜乐而放逸。

  

  

  十六、(p.97)劝修善行 [若时能行善,而未作善业,一旦苦果临,尔时复何为?]

  

  

  十七、(p.98)确立目标 [求人而得人,修天不生天。勤修三福行,愿生佛陀前。]

  

  (一) 在人乘天乘中,修学那一乘更好呢?---->人乘。[求人而得人,修天不生天。]

  1、 依福报来说:天报比人报要胜妙得多。

  2、 从修学佛法来说:人乘好。人有三事胜诸天;佛出人间;诸天命终,也以人间为乐土,人间比天上好,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贵!

  

  (1)求人而得人:依人身入佛道。

  (2)修天不生天:天乘法,不是完全不可修,但要不是为了生天,并且不愿生天。

  不依深定而生长寿天。(p.98;p.129)

  高深的天法(禅定),还是不修为妙。恐怕愿力不敌业力,为业力所牵而上生天国,这就落于八难之中,成为学佛的大障碍了。

  

  (二)什么才是报生人天的善业呢?---->[勤修三福行]

  生人生天的正业,是三福业(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,唯有勤修三福业行,才能得人天乐报。

  

  (三)怎样才能不为人天福报所拘,或因作恶而堕落呢?---->[愿生佛陀前]

  发愿求生人间、见佛闻法:

   1、如能生逢佛世,见佛闻法,就与佛有缘,与法有缘,与无量学佛法的师长道友有缘。不但熏集佛法善根,而且能广结法缘。这样,来生生在人间,当然会蒙师友的引导启发,归向三宝,见佛闻法修行,又与佛法及无量学佛法的法侣有缘。这样的展转增上,功德增长,不会因作恶而失却人身。

  2、励行人乘正法,日日发愿:『惟愿三宝慈悲摄受!愿得生生世世,见佛闻法』。

  

  3、发此见佛闻法的正愿,修人乘的正行,保证会不失人身,由此而进入佛道。

  

  

  十八、(p.100~p.105)布施福业

  

  (一)(p.100~p.102)三福业中,佛为何先说布施?

  

  [依资具得乐,依施得资具;故佛为众生,先赞布施福。]

  

   1、如来说法,总是先说:『说施,说戒,说生天(修定)法』。如对此五乘共功德(人天善业),能信受奉行,又能透发出世善根,这才进说出世法门。

  

  2、布施---->得资具---->得乐(参见:月称《入中论》卷一):

  「颂曰:彼诸众生皆求乐,若无资具乐非有,知受用具从施出,故佛先说布施论。

  其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,引生三有安乐之因,倒执为乐,非真实乐,世人于彼增上贪着。然彼所着除苦之乐,若无能对治众苦颠倒体性之欲尘受用具,亦不得生。其除苦因之欲尘境,未修布施福业者亦不得有。解一切众生意乐根性之佛薄伽梵,由见此故,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。」

  (汉藏教理院刊本,p.12下~p.13上;《佛教大藏经》第48册,p.6)

  

  3、人类,要依衣食住行医药等必须的资生具,才能得到福乐。……我们的福乐(乐是由生理所引发的乐受),不能离物质的资生具而存在;精神上的种种喜乐,一般也是要依此为基础。

  

  4、佛说:依于物质的布施善业,所以得今生种种物质的资具。……

  自然界的一切物资,是众生共业所感的;又依往昔的业力,各摄取部分为自己的而加工享用。业力所感的物资福报,虽需要现生的功力去采集,开发,制造;但如没有施业,没有物资,如贫乏地区,或缺乏某些物资,那一切现缘的功力,也就无法可施了。所以物质的福乐,实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业而来。

  

  5、如来先赞布施,是看清了物资的受用,是建立人间和乐,出世圣法的根本。如贫乏到无以为生,那人间的和乐,出世法的修学,都无从说起了。(p.102)

  

  (二)(p.102~p.103)布施的要件:[施以舍以利]

  1、要有舍心。

  2、利济众生。(要使众生得到利益)

  

  (三)(p.103)布施的动机与对象:[由悲由敬别]

  1、悲:以悲愍心布施贫穷疾病众生等。

  2、敬:以恭敬心供养父母、三宝等。

  

  (四)(p.103~p.104)布施功德的胜劣:[心田事不同,功德分胜劣。]

  1、心不同:布施者如何发心。(视悲愍心与尊敬心之有无、深浅而有差异)

  

  2、田不同:接受布施者,布施种福的地方。

  (1)敬田中,供养父母,胜于供养尊长。三宝中,如供养初果圣者,不如二果;二果不如三果;......菩萨不如佛。一切布施功德,不及施佛功德,这是福田尊胜的缘故。

  (2)悲田中,以可悲悯的程度来分别:如少壮不务正业,弄得衣食无着,这虽然可悲悯,当然不及残废老弱的可悲。

  

  3、事不同:所布施的物品。(质之优劣、量之多寡)

  

  ※这三项中,佛法还是以心为重。

  

  

  (五)(p.104~p.105)如法布施:

  [施应如法施,勿随至怖报,求报及习先,希天要名等。]

  

  1、有些不纯的,不高尚的布施,应该避免:

  (1)随至施:不能主动发心布施,而是由于乞化而来才勉强布施。

  (2)怖施:怖畏失去生命财产等,希望借着布施消灾延寿,逢凶化吉。

  (3)报恩施:受人恩惠,以酬谢心去布施。

  (4)求报施:希望别人回报的布施。

  (5)习先施:自己并无布施的意愿,只是世代沿习下来,照例行施。

  (6)希天施:为求得天神喜悦,护佑,或希望上天国而布施。

  (7)要名施:沽名钓誉的布施。13

  

  2、《大智度论》卷11,大正25,140c28~141a12:

  施有二种:有净,有不净。

  不净施者:直施无所分别14。或有为求财故施,或愧人故施,或为嫌责故施,或畏惧故施,或欲取他意故施,或畏死故施,或狂(诳)人令喜故施,或自以富贵故应施,或诤胜故施,或妒瞋故施,或憍慢自高故施,或为名誉故施,或为咒愿故施,或解除衰求吉故施,或为聚众故施,或轻贱不敬施,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。

  

   净施者:与上相违名为净施。

  复次为道故施,清净心生无诸结使,不求今世后世报,恭敬怜愍故,是为净施。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,是故言为道故施。若未得涅槃时施,是人天报乐之因。

  

  十九、(p.105~p.117)持戒福业

  

  (一)(p.105)持戒的要义: [克己以利他,坚忍持净戒。]

  1、止恶行善,达到自心的清净,为佛法的宗要,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胜的,是戒了。

  

  2、戒是从克制自己的私欲中,达到世间能和乐善生的德行,就是从克己以利他的。

  

   3、如持不盗戒,是从此以后,不盗取一切人,一切众生的资具。所以持不盗戒,是对一切人,一切众生的资财,给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。所以,佛赞五戒为『五大施』15,这种利他功德,实在比一般布施为大,更有高上的价值。

  

  

  (二)(p.107~p.117)总说五乘共法的戒:五戒、八戒、十善戒。

  

  

  (三)(p.107~p.112)「五戒」:

  

  1、为什么要持戒:[以己度他情]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。

  

  ※参见《杂阿含》卷37(1044)大正2,273b~c:

  尔时、世尊告婆罗门、长者:「我当为说自通之法,谛听,善思。何等自通之法?谓圣弟子作如是学:我作是念:若有欲杀我者,我不喜;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云何杀彼?作是觉已,受不杀生,不乐杀生,如上说。

 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,他亦不喜,我云何盗他?是故持不盗戒,不乐于盗,如上说。

 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,他亦不喜,我今云何侵人妻妇?是故受持不他淫戒,如上说。

  

  我尚不喜为人所欺,他亦如是,云何欺他?是故受持不妄语戒,如上说。

  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,他亦如是,我今云何离他亲友?是故不行两舌,(如上说)。

 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起骂辱?是故于他不行恶口,如上说。

  我尚不喜人作绮语,他亦如是,云何于他而作绮语?是故于他不行绮饰,如上说。

  如是七种,名为圣戒。

  

  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,于法、僧不坏净成就,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。自现前观察,能自记说:我地狱尽,畜生、饿鬼尽,一切恶趣尽,得须陀洹,不堕恶趣法,决定正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边。」

   (参见 印顺法师《杂阿含经论会编(下)》p.756 ~ p.757)

  

  ※持戒→心不悔→得喜乐→得一心→得实智→得厌心→得离欲→得解脱→得涅槃。

  参见:(1)《中阿含》卷10(42)〈何义经〉,大正1,485b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13,大正25,160c。…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