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處天,(2) 識無邊處天,(3) 無所有處天,(4) 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  

  (二)天有四種殊勝:

  1、身勝:身體非常高大。

  2、壽勝:壽命極長。一生天上,就長在報得12的定中;定力盡了,他的壽命也盡了。

  3、樂勝。

  4、定勝。

  

  

  十五、(p.95)苦樂由業 [諸苦由惡業,樂由善業集。苦樂隨業盡,修善宜積極。]

  (一)惑(煩惱)→業→苦

  1、諸苦(叁惡道的苦、人間的苦、欲天也有憂苦),都是由往昔的惡業而來。

  2、種種樂報,無不由善業的積集中來。

  3、樂報與苦報,決定依于善惡的行業,所以唯有止惡行善,才能離苦而得樂。

  (二)依善惡業而招感的苦樂報,不是永久的,是隨著業力的限量而終盡的。

  1、惡業的力量有限,苦果終于要過去的,何必爲苦痛而擾亂自己。

  2、善業力也是有限量的,福樂也是不久要過去的,怎麼可因喜樂而放逸。

  

  

  十六、(p.97)勸修善行 [若時能行善,而未作善業,一旦苦果臨,爾時複何爲?]

  

  

  十七、(p.98)確立目標 [求人而得人,修天不生天。勤修叁福行,願生佛陀前。]

  

  (一) 在人乘天乘中,修學那一乘更好呢?---->人乘。[求人而得人,修天不生天。]

  1、 依福報來說:天報比人報要勝妙得多。

  2、 從修學佛法來說:人乘好。人有叁事勝諸天;佛出人間;諸天命終,也以人間爲樂土,人間比天上好,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貴!

  

  (1)求人而得人:依人身入佛道。

  (2)修天不生天:天乘法,不是完全不可修,但要不是爲了生天,並且不願生天。

  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。(p.98;p.129)

  高深的天法(禅定),還是不修爲妙。恐怕願力不敵業力,爲業力所牽而上生天國,這就落于八難之中,成爲學佛的大障礙了。

  

  (二)什麼才是報生人天的善業呢?---->[勤修叁福行]

  生人生天的正業,是叁福業(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,唯有勤修叁福業行,才能得人天樂報。

  

  (叁)怎樣才能不爲人天福報所拘,或因作惡而墮落呢?---->[願生佛陀前]

  發願求生人間、見佛聞法:

   1、如能生逢佛世,見佛聞法,就與佛有緣,與法有緣,與無量學佛法的師長道友有緣。不但熏集佛法善根,而且能廣結法緣。這樣,來生生在人間,當然會蒙師友的引導啓發,歸向叁寶,見佛聞法修行,又與佛法及無量學佛法的法侶有緣。這樣的展轉增上,功德增長,不會因作惡而失卻人身。

  2、勵行人乘正法,日日發願:『惟願叁寶慈悲攝受!願得生生世世,見佛聞法』。

  

  3、發此見佛聞法的正願,修人乘的正行,保證會不失人身,由此而進入佛道。

  

  

  十八、(p.100~p.105)布施福業

  

  (一)(p.100~p.102)叁福業中,佛爲何先說布施?

  

  [依資具得樂,依施得資具;故佛爲衆生,先贊布施福。]

  

   1、如來說法,總是先說:『說施,說戒,說生天(修定)法』。如對此五乘共功德(人天善業),能信受奉行,又能透發出世善根,這才進說出世法門。

  

  2、布施---->得資具---->得樂(參見:月稱《入中論》卷一):

  「頌曰:彼諸衆生皆求樂,若無資具樂非有,知受用具從施出,故佛先說布施論。

  其除饑渴疾病寒熱等苦,引生叁有安樂之因,倒執爲樂,非真實樂,世人于彼增上貪著。然彼所著除苦之樂,若無能對治衆苦顛倒體性之欲塵受用具,亦不得生。其除苦因之欲塵境,未修布施福業者亦不得有。解一切衆生意樂根性之佛薄伽梵,由見此故,于說持戒等之前先說布施。」

  (漢藏教理院刊本,p.12下~p.13上;《佛教大藏經》第48冊,p.6)

  

  3、人類,要依衣食住行醫藥等必須的資生具,才能得到福樂。……我們的福樂(樂是由生理所引發的樂受),不能離物質的資生具而存在;精神上的種種喜樂,一般也是要依此爲基礎。

  

  4、佛說:依于物質的布施善業,所以得今生種種物質的資具。……

  自然界的一切物資,是衆生共業所感的;又依往昔的業力,各攝取部分爲自己的而加工享用。業力所感的物資福報,雖需要現生的功力去采集,開發,製造;但如沒有施業,沒有物資,如貧乏地區,或缺乏某些物資,那一切現緣的功力,也就無法可施了。所以物質的福樂,實在是依于往昔的布施善業而來。

  

  5、如來先贊布施,是看清了物資的受用,是建立人間和樂,出世聖法的根本。如貧乏到無以爲生,那人間的和樂,出世法的修學,都無從說起了。(p.102)

  

  (二)(p.102~p.103)布施的要件:[施以舍以利]

  1、要有舍心。

  2、利濟衆生。(要使衆生得到利益)

  

  (叁)(p.103)布施的動機與對象:[由悲由敬別]

  1、悲:以悲愍心布施貧窮疾病衆生等。

  2、敬:以恭敬心供養父母、叁寶等。

  

  (四)(p.103~p.104)布施功德的勝劣:[心田事不同,功德分勝劣。]

  1、心不同:布施者如何發心。(視悲愍心與尊敬心之有無、深淺而有差異)

  

  2、田不同:接受布施者,布施種福的地方。

  (1)敬田中,供養父母,勝于供養尊長。叁寶中,如供養初果聖者,不如二果;二果不如叁果;......菩薩不如佛。一切布施功德,不及施佛功德,這是福田尊勝的緣故。

  (2)悲田中,以可悲憫的程度來分別:如少壯不務正業,弄得衣食無著,這雖然可悲憫,當然不及殘廢老弱的可悲。

  

  3、事不同:所布施的物品。(質之優劣、量之多寡)

  

  ※這叁項中,佛法還是以心爲重。

  

  

  (五)(p.104~p.105)如法布施:

  [施應如法施,勿隨至怖報,求報及習先,希天要名等。]

  

  1、有些不純的,不高尚的布施,應該避免:

  (1)隨至施:不能主動發心布施,而是由于乞化而來才勉強布施。

  (2)怖施:怖畏失去生命財産等,希望借著布施消災延壽,逢凶化吉。

  (3)報恩施:受人恩惠,以酬謝心去布施。

  (4)求報施:希望別人回報的布施。

  (5)習先施:自己並無布施的意願,只是世代沿習下來,照例行施。

  (6)希天施:爲求得天神喜悅,護佑,或希望上天國而布施。

  (7)要名施:沽名釣譽的布施。13

  

  2、《大智度論》卷11,大正25,140c28~141a12:

  施有二種:有淨,有不淨。

  不淨施者:直施無所分別14。或有爲求財故施,或愧人故施,或爲嫌責故施,或畏懼故施,或欲取他意故施,或畏死故施,或狂(诳)人令喜故施,或自以富貴故應施,或诤勝故施,或妒瞋故施,或憍慢自高故施,或爲名譽故施,或爲咒願故施,或解除衰求吉故施,或爲聚衆故施,或輕賤不敬施,如是等種種名爲不淨施。

  

   淨施者:與上相違名爲淨施。

  複次爲道故施,清淨心生無諸結使,不求今世後世報,恭敬憐愍故,是爲淨施。淨施是趣涅槃道之資糧,是故言爲道故施。若未得涅槃時施,是人天報樂之因。

  

  十九、(p.105~p.117)持戒福業

  

  (一)(p.105)持戒的要義: [克己以利他,堅忍持淨戒。]

  1、止惡行善,達到自心的清淨,爲佛法的宗要,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勝的,是戒了。

  

  2、戒是從克製自己的私欲中,達到世間能和樂善生的德行,就是從克己以利他的。

  

   3、如持不盜戒,是從此以後,不盜取一切人,一切衆生的資具。所以持不盜戒,是對一切人,一切衆生的資財,給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。所以,佛贊五戒爲『五大施』15,這種利他功德,實在比一般布施爲大,更有高上的價值。

  

  

  (二)(p.107~p.117)總說五乘共法的戒:五戒、八戒、十善戒。

  

  

  (叁)(p.107~p.112)「五戒」:

  

  1、爲什麼要持戒:[以己度他情]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本于慈悲而自願持戒。

  

  ※參見《雜阿含》卷37(1044)大正2,273b~c:

  爾時、世尊告婆羅門、長者:「我當爲說自通之法,谛聽,善思。何等自通之法?謂聖弟子作如是學:我作是念:若有欲殺我者,我不喜;我若所不喜,他亦如是,雲何殺彼?作是覺已,受不殺生,不樂殺生,如上說。

  我若不喜人盜于我,他亦不喜,我雲何盜他?是故持不盜戒,不樂于盜,如上說。

 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,他亦不喜,我今雲何侵人妻婦?是故受持不他淫戒,如上說。

  

  我尚不喜爲人所欺,他亦如是,雲何欺他?是故受持不妄語戒,如上說。

  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,他亦如是,我今雲何離他親友?是故不行兩舌,(如上說)。

 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,他亦如是,雲何于他而起罵辱?是故于他不行惡口,如上說。

  我尚不喜人作绮語,他亦如是,雲何于他而作绮語?是故于他不行绮飾,如上說。

  如是七種,名爲聖戒。

  

  又複于佛不壞淨成就,于法、僧不壞淨成就,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。自現前觀察,能自記說:我地獄盡,畜生、餓鬼盡,一切惡趣盡,得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決定正向叁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邊。」

   (參見 印順法師《雜阿含經論會編(下)》p.756 ~ p.757)

  

  ※持戒→心不悔→得喜樂→得一心→得實智→得厭心→得離欲→得解脫→得涅槃。

  參見:(1)《中阿含》卷10(42)〈何義經〉,大正1,485b。

  (2)《大智度論》卷13,大正25,160c。…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