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

  《成佛之道》第叁章〈五乘共法〉

  (釋厚觀,2004.11.1)

  

  

  一、(p.63) 五乘:1.人乘、2.天乘、3.聲聞乘、4.緣覺乘、5.菩薩乘(佛乘)。

  五乘共法(下士道):發增上生心,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,作爲出世聖法的根基。

  

  

  二、(p.64)總敘正修 [正信歸依者,應修于正見,及修于正命,勝進不爲難。]

  

  五乘共法的入手處:

  (一)理解:修習正見--正確的見解(世間正見),正確的人生觀。

   1、「見」:「見」是從「推論」而來的堅定主張。

   2、正見:「世間正見」1與「出世間正見」2。

   3、「假使有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複百千生,終不墮惡趣。」3

  

  (二)行爲:修習正命--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,合法的得來受用,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費態度。(出家衆之正命:依信衆布施而生存。)

  

  

  叁、(p.66)總標「世間正見」 [所說正見者,人生之正觀。]

  

  (一)依人世間的正見來說,就是人生之正確見解;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。

  學佛的,慢談了生死,開悟,先修成正見再說。

  

  (二)世間正見:(p.67~p.82)

  

  1、正見有善有惡(p.67~p.68)

  2、 正見有業有報(p.69~p.74)

  3、 正見有前生,有後世(p.74~p.80)

  4、 正見有凡夫,有聖人(p.80~p.82)

  

  四、(p.67)別述「1、正見有善有惡」

  [心淨或不淨,利他或損他,善行不善行,佛子應谛察。]

  

  (一)善惡的標准:

  1、從自己的內心說:心淨爲善;心不淨爲不善。

  2、從事行上對他的影響說:利他爲善;損他爲不善。

  (二)身行、語行、意行,都有善行與不善行。

  (叁)不但要確實信有善與不善,而且要分別什麼是善,什麼是不善,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,作爲我們起心作事的准繩。

  

  

  五、(p.69)別述「2、正見有業有報」

  [有報必由業,微小轉廣大,能引或能滿,決定或不定,現生或後報,諸業不失壞。]

  

  (一)(p.69~p.70)「業」與「報」之定義

  1、業:業是事業,是動作。我們的內心,身體與語言的動作,凡由于思力(意志力)所推動的,都是業。指從我們身口意業的或善或惡的活動,而引起的一種動力。

  2、報:嚴密的意義是異熟──異類而熟;這在因果系中,屬于因果不同類的因果。如爲善而得天國的福樂,作惡而墮受地獄的苦痛。依所作的業力,感受苦或樂的報。(善有樂報,惡有苦報。因是善惡,果是無記。)

  

  (二)業報的意義:

  1、微小的業力,會積集成重大的業力。(p.70~p.71)

  (1)「莫輕小惡,以爲無殃,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。」(《法句經》)

  (2)「勿以惡小而爲之,勿以善小而不爲。」

  

  2、 引業與滿業(p.71)

  (1)引業:由特強的業力,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。

  (2)滿業:有一類業,雖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,但卻能使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(如六根是否具足,相貌是否莊嚴......)得到圓滿的決定。

  ※ 衆生身體機能上的差異(如老年而視力很好),有些是由于業報,有些則是與現生功力的長養有關。

  

  3、 定業與不定業(p.72~p.73)

  (1)報定,時不定。

  (2)時定,報未定。

  (3)報定,時定(五無間業: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。

  (4)報未定,時未定(輕業)。

  

  ※(p.72)即使造了重業,在未受報前,及時修戒、定、慧,可使重報輕受或不定受。參見《中阿含》卷3 (第11經)〈鹽喻經〉,大正1,433a13~434a9:

  

  我聞如是,一時,佛遊舍衛國,在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。如是,不行梵行,不得盡苦。若作是說,隨人所作業,則受其報。如是,修行梵行便得盡苦,所以者何?若使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。

  

 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?謂有一人不修身,不修戒,不修心,不修慧,壽命甚短,是謂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。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,欲令水鹹不可得飲。于意雲何?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?答曰:如是,世尊。所以者何?鹽多水少,是故能令鹹不可飲。如是,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。

  

 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?謂有人不修身,不修戒,不修心,不修慧,壽命甚短,是謂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地獄之報。

  

  複次,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,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?謂有一人修身,修戒,修心,修慧,壽命極長,是謂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。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,欲令水鹹不可得飲,于意雲何,此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?答曰:不也,世尊。所以者何?恒水甚多一兩鹽少,是故不能令鹹叵飲。如是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。

  

 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?謂有一人修身,修戒,修心,修慧,壽命極長,是謂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。

  

  ......

  

  雲何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。謂有一人修身.修戒.修心.修慧。壽命極長,是謂有人作不善業,必受苦果現法之報,彼于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。

  

  

  4、 叁時業(p.73~p.74)

  (1)現報業:此生造業,現生就感果。

  (2)生報業:此生造業,來生感果報。

  (3)後報業:此生造業,下下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。

  

  ※(p.73) 叁時業中的現報,可能是輕業報,也可能是重業的「華報」。

   (1)輕業爲什麼可以受現報呢?因爲輕業不致改變這一生的重要報果。

   (2)重業爲什麼現受華報(對將來的果報而說)呢?因爲業力太重,對現有報體,起著重大的影響。

  

  ※華報與果報

  種子→芽→枝→......→花→果。

  

  

  5、 業在未受報以前,如不是修證解脫,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,只要因緣和合,還是要受報的。(p.74)

  ※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55:「業滅如種習,百千劫不失。」

  

  六、(p.74)別述「3、正見有前生有後世」

  [隨業報善惡,五趣常流轉,隨重或隨習,或複隨憶念,由業往後有,薪盡火相傳。]

  

  (一)(p.74~p.75)相信有前生,有後世:

   1、有些人,只信現業現報,不信後世。

   2、有些人,只信善惡業的報在子孫,如說: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」。

   3、有些人,只信今生到來生,不信前生,如耶稣教等。(p.75)

   4、佛教:前生與後世之間,不一不異,不斷不常的延續,確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見的。最好是依佛法修學,得清淨智,發天眼通,去親自證實有前生有後世。此外,唯有仰信如來的教說,及從推理去信解了。(p.78)

  

  (二)(p.75) [隨業報善惡,五趣常流轉]

   1、善業,其報是在善趣的人間、天上。

  2、惡業,就報在惡趣的地獄、傍生、餓鬼。

  

  (叁)(p.76~p.78)隨業受報:[隨重或隨習,或複隨憶念]

  1、隨重(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惡業,如五無間業)

  2、隨習4(不斷地造作善業或惡業,成爲一種習慣性)

  3、隨憶念(臨終時,忽而憶念善行或惡行)

  

  ※隨憶念受報,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4,大正25,238b12~27:

  是業能與種種身,如工畫師作種種像。若人以正行業,則與好報;若以邪行業,則與惡報。如人事王,隨事得報。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。

  複次,如《分別業經》中,佛告阿難:行惡人好處生,行善人惡處生。

  阿難言:是事雲何?

  佛言:惡人今世罪業未熟,宿世善業已熟,以是因緣故,今雖爲惡而生好處。或臨死時,善心心數法生,是因緣故,亦生好處。

  行善人生惡處者,今世善未熟,過世惡已熟,以是因緣故,今雖爲善而生惡處。或臨死時,不善心心數法生,是因緣故,亦生惡處。

  問曰:熟、不熟義可爾,臨死時少許時心,雲何能勝終身行力?

  答曰:是心雖時頃少,而心力猛利,如火如毒,雖少,能成大事。是垂死時,心決定猛健故,勝百歲行力。

  

  A、行惡之人,生好處:

  (a)今世罪業未熟,宿世善業已熟。

  (b)臨死時,善心心所法生。(雖時少頃,而心力猛利,勝百歲行力)

  B、行善之人,生惡處:

  (a)今世善業未熟,宿世惡業已熟。

  (b)臨死時,惡心心所法生。(雖時少頃,而心力猛利,勝百歲行力)

  

  (四)(p.78~p.80) [由業往後有,薪盡火相傳。]

  1、「業滅過去,功能不失」(這不妨說是生命的潛在)。等到因緣成熟時,過去的業力,就引發一新的身心活動,開始一新的生命。

  2、約佛法來說,過去了的業力,在如幻的法性空中,本不可說有時空的間隔,只要因緣和合(如人生,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),就能在另一時間,另一空間,忽然的引發一新生命──身心活動的又一新開始。(p.80)

  

  

  七、(p.80)別述「4、正見有凡夫有聖人」

  [生死常相續,聖者得解脫,凡聖縛脫異,深信勿疑惑。]

  (一)聖者:凡能現起無漏淨智,體證法性──一切法的真如,就是聖人。聖人也有好多階位,但與凡夫的根本不同點,就在乎有淨…

《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