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耶杂事』)卷38,大正24,398b~c。

  

  (贰)内容比对:

  这些经、律一致的说到「善知识是满梵行」,但如果仔细比对这些经典,会发现各经典所说并非完全一致。就以「到底谁是善知识」来说,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:

  A、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:

   《杂阿含》卷46(1238经),大正2,339a~b:

  阿难云:「半梵行者,是善知识…」

  佛云:「……莫作是语,……我为善知识,……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。……」

  ★此经中说:佛令众生脱离老病死,佛本身就是善知识。

  

  B、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:

   《别译杂阿含》卷4(65经),大正2,396a~b:

  阿难比丘…言:「善知识者,梵行半体。…」

  我(释尊)告阿难:「止,止,莫作是语,…我(释尊)以善知识故,脱于生死,是故当知,善知识者梵行全体。」

  ★此经中,释尊说他本人也是由于善知识之开导,才能脱离生死,所以不应说「善知识只是梵行半体」,而应说「善知识者,梵行全体。」

  

  C、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,而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:

  1、《增一阿含》卷40,大正2,768c:

   佛告阿难:「勿作是言!言:『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』。所以然者,夫善知识之人,即是全梵行之人,与共从事将视好道。我亦由善知识,成无上正真等正觉,以成道果,度脱众生不可称计,皆悉免生老病死。以此方便,知夫善知识之人,全梵行之人也。

  复次,阿难!若善男子善女人,与善知识共从事者,信根增益,闻施慧德皆悉备具,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。此亦如是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,信、闻、念、施、慧皆悉增益,以此方便,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。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,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。以与善知识从事故,得为与提和竭罗佛(DIpaMkara=燃灯佛)所见授决。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,即是全梵行之人也。」

  

  ★此经说的很明白,并不是说「善知识一定要全梵行、信、闻、念、施、慧皆悉具足的人,才可以当作我们的善知识」; 而是说「亲近了善知识,能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,信、闻、念、施、慧皆得以增长,就此意义而言: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。」释尊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,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并度化众生,令其脱离生死。如果释尊往昔没有亲近善知识的话,也终必无法得到燃灯佛授记。

  

  2、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》卷38,大正24,398b29~c11:

  时阿难陀白佛言:「世尊!我于静处作如是念:『善知识者是半梵行』,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,得善友故远离恶友,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。」

  佛言:「阿难陀!勿作是语:『善知识者是半梵行。』何以故,善知识者是全梵行,由此便能离恶知识,不造诸恶、常修众善,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。由是因缘,若得善伴与其同住,乃至涅槃事无不办,故名全梵行。何以故?阿难陀!我由善知识故,令诸有情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得解脱。若离善友无如是事。阿难陀!于我所说应勤修学。」

  

  ★在此律典中,阿难陀对于「善知识为何是半梵行之理由」作了说明。修行者是透过善知识,而得以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。而佛则说:「善知识者是全梵行。」其理由是:亲近了善知识,在善知识的熏陶之下,便能不再造作诸恶,进而常修众善,而具足圆满纯一清白梵行之相。(此处说:具足圆满纯一清白「梵行之相」,不是说:已具足圆满纯一清白「梵行」)若得与善知识同住,不断的接受善知识的引导,乃至究竟涅槃,亦能无事不办。在这个意义下,故说「善知识是全梵行。」

  接着佛说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识故,才脱离生死 ; 而佛不是自己了脱生死就好,更令弟子们同得解脱。这样子辗转相传,就能法身长在,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,就一切功德皆无法成办了。

  

  ★《增一阿含》与《杂事》所述,包含了上述 A与B两个层面,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,然而释尊也还是因善知识而了脱生死的。

  

  (参)综上所述,可归纳以下几点:

  1、「善知识」不必限于功行圆满的佛,「善知识」有可能是佛,也有可能是其他人。或许可以进一步说:从发心到了脱生死,善知识不必限于同一个人。有的人虽然未功德圆满,却能让我们发心修学佛法 ; 有的人自己有修证,又能指导修行者断惑证真,这些都不妨称之为「善知识」。

  

  2、「为什么善知识是满梵行?」从经、律的解说是:由于亲近善知识,不再造恶,进修众善,乃至脱离生死,从这个意义来说「善知识是满梵行」。并非「满梵行的才可以称为善知识」。

  

  (肆)1998年8月3日,厚观于南投拜见了导师,请教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45页中有关「亲近善知识,清净梵行是否已经完成」的问题。导师的解说,要点如下:

  1、 一般说的「梵行」,就是「清净行」,特别是「不染爱欲」的行为。出家人持不淫戒,虽然有的尚未得禅定,未完全断欲,只要不犯淫戒,也是修梵行。

  

  2、 《杂事》是属于戒律,重在「行为」,强调与善知识共住 ; 而《经》是重在从善知识「听闻法义」,二者稍稍不同。有些经从「善知识」这边来谈,我(导师)的重点则是从「亲近善知识」这边来谈。

  

  3、 善知识不应该局限于佛,凡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,能帮助我们增长戒、定、慧的,都可以称之为「善知识」。

  

  4、 我(导师)在《成佛之道》中说「亲近善知识,可说圆满清净梵行,已经完成」,其意思当然不是说「一亲近善知识,所有的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」。我的意思是说:「亲近了善知识,一直在善知识的熏陶、引导之下,不再造恶,不再有染污,就可说是清净啰!这样一直修下去,虽然还没有成就,也可说早晚会圆满成就的。就像一个人从高楼摔下来,虽然在半空中还没死,但我们可以说他已经死定了。所以我在《成佛之道》中加了『可说』这两个字,并非说『亲近善知识的当下,圆满清净梵行就通通已经完成了』。」

  

  

  九、(p.46)得闻正法之条件:

  (一)(p.46~p.47)离八难(八无暇)4

   [离彼三途苦,不生长寿天,佛世生中国,根具离邪见]

  1、离地狱道。

  2、离饿鬼道。

  3、离畜生道。

  4、不生长寿天5。

  5、要生逢佛世:时间(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)。

  6、要生中国:空间(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,不生边地)。

  7、要六根具足:生理、心理健全。

  8、离诸邪见:知见正确,不生邪见家,不起颠倒邪见。

  

  (二)得人身(p.47~p.49)

  1、(p.47)人身难得:[生死流转中,人身最难得]

  (1) 生恶趣者多,生善趣者少。6

  (2) 人身难得,如盲龟浮木。7

  

  2、(p.49)人有三事胜诸天8 [忆梵行勤勇,三事胜诸天]

  (1) 忆念胜。

  (2) 梵行胜。

  (3) 勤勇胜。

  

  3、(p.49)勉励勤学:[难得今已得,精勤修法行,莫使入宝山,垂手叹空归]

  

  ※ (p.49)人间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

  《增壹阿含经》卷26〈等见品第34〉(3),大正2,693c9~694a8:

  闻如是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当天子欲命终时,有五未曾有瑞应而现在前。云何为五?一者华萎;二者衣裳垢坋;三者身体污臭;四者不乐本座;五者天女星散。是谓天子当命终时有此五瑞应。

  尔时,天子极怀愁忧,椎胸唤叫。尔时,诸天子来至此天子所,语此天子言:汝今尔来可生善处,快得善处,快得善利。以得善利,当念安处善业。尔时,诸天而教授之。

  尔时,有一比丘白世尊言: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?云何快得善利?云何安处善业?

  世尊告曰:人间于天则是善处。得善处.得善利者,生正见家,与善知识从事,于如来法中得信根,是谓名为快得善利。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?于如来法中而得信根,剃除须发,以信坚固,出家学道。彼以学道,戒性具足,诸根不缺,饭食知足,恒念经行,得三达明,是谓名为安处善业。

  尔时。世尊便说此偈:「人为天善处,良友为善利,出家为善业,有漏尽无漏。」

  比丘当知,三十三天着于五欲,彼以人间为善趣。于如来得出家,为善利而得三达。所以然者?佛世尊皆出人间,非由天而得也。是故,比丘,于此命终当生天上。

  尔时,彼比丘白世尊:云何比丘当生善趣?

  世尊告曰:涅槃者,即是比丘善趣。汝今比丘!当求方便,得至涅槃。如是比丘,当作是学。

  

  

  十、(p.49~p.54)发心不同,随根机不同而有种种差别:

   [闻法而发心,随机成差别。下求增上生,现乐后亦乐。

  中发出离心,涅槃解脱乐。最上菩提心,悲智究竟乐。]

  

  (一)下品人:增上生心——愿生人间,愿生天上,以人天福乐为目标。

   1、凡发此增上生心,那纵然修持出世法,也不过人天福报。

  2、发增上生心,却造作种种恶行,业力强大,堕三恶道。

  (二)中品人:出离心——声闻乘、缘觉乘,出离三界,得涅槃解脱乐。

   1、发出离心,虽修大乘胜法,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。

  2、如发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,或是造作非法恶行,那是业力胜过愿力,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!

  (三)上品人:菩提心——菩萨为因,成佛为果,上成佛道,下化众生,成就无上正

  等正觉(有大悲、大智,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)。

  

  十一、(p.57)五乘、三…

《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