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乘、一乘(大乘)
(一)五乘: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
(二)三乘: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
(三)一乘:菩萨乘(因位)或佛乘(果德)。
十二、(p.64、p.98)五乘共法(下士法)
(一)在理解方面:世间正见。
(二)在行为方面:正命。
(三)主要修持法门:三福行(布施、持戒、禅定)。
十三、(p.143)三乘共法(中士法)
修出世间解脱道:四谛、缘起。
十四、(p.272、p.279)大乘不共法(上士法)
(一)三心相应:1、菩提心相应;2、大悲为上首;3、无所得为方便。
(二)修六度:1、布施波罗蜜;2、持戒波罗蜜;3、忍辱波罗蜜;4、精进波罗蜜;
5、禅定波罗蜜;6、般若波罗蜜。
十五、(p.54~p.58)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、大乘不共法间的关系。
[依下能起上,依上能摄下,随机五三异,归极唯一大]
(一)相依相摄
1、相依:[依下能起上]9
依下士法(五乘共法)能起中士法(三乘共法);
依中士法(三乘共法)能起上士法(大乘不共法)。
2、 相摄:[依上能摄下]
依上士法,能摄得中士法与下士法;
依中士法能摄得下士法。
(二)随机差别:[随机五三异]
从适应众生根性来说,方便说有五乘、三乘。
(三)归极一乘:[归极唯一大]
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,一切法门都是成佛的法门。
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,一切(上中下)佛法,都是成佛的一乘──大乘法。10
1、中士法→同归大乘:例如声闻乘(中士)的修出离行,得涅槃果,而佛在法华 会上说:『汝等所行,是菩萨道』。
《大智度论》也说:『二乘智断,即是菩萨无生(法)忍』。
2、下士法→同归大乘:如《法华经》说:『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』等。一香一华的供养,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,一称佛名,这些人天善法(下士),在同归大乘的立场,都是成佛的一乘法。
十六、(p.58)「大乘」、「一乘」、「佛乘」之用语
(一) 大乘:多用在与二乘对论。
(二) 一乘: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。
(三) 佛乘:如着重因位,就称为菩萨乘;如着重果德,就名为佛乘。
十七、(p.58~p.59)对于上士法、中士法、下士法应有的态度:
[不滞于中下,亦不弃中下,圆摄向佛乘,不谤于正法]
(一)不滞于中下:修学佛道,不应滞留于小乘道、人天道上就感到满足。
(二)不弃舍中下:一切都是成佛的法门,不忘舍中士法、下士法。
(三)圆摄向佛乘: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,而向于佛乘。
(四)勿毁谤正法:
毁谤正法有以下几种人:
1、以为某经某法,不是佛法。
2、(1)以为我是大根机,不需要中下法。
(2)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,都是为下愚人说,与我无关。
(3)以为学了大乘法中的某经就等于得到一切佛法,再不用其他了。
(4)以为只要真实修行就好,不要闻思经教。
十八、(p.59)「无慧之信,增长愚痴」
(一)《大般涅槃经》卷36,大正12,580b18~20:
若人信心无有智慧,是人则能增长无明。
若有智慧无有信心,是人则能增长邪见。
(二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6,大正27,26c17~21:
为止谄曲及愚痴故。谓波罗衍拿是婆罗门种,虽有智慧而阙净信,无信之慧增长谄曲。为止彼谄曲故说信为顶。
新学苾刍是释迦种,虽有净信而阙智慧,无慧之信增长愚痴。为止彼愚痴故说慧为顶。
1 (1)《杂阿含经》卷30〈843经〉:「尔时,世尊告尊者舍利弗:所谓流者,何等为流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所说流者,谓八圣道。复问舍利弗:谓入流分,何等为入流分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有四种入流分,何等为四?谓亲近善男子、听正法、内正思惟、法次法向。复问舍利弗:入流者成就几法?舍利弗白佛言:有四分成就入流者,何等为四?谓于佛不坏净、于法不坏净、于僧不坏净、圣戒成就。佛告舍利弗:如汝所说。流者。谓八圣道。入流分者有四种,谓亲近善男子、听正法、内正思惟、法次法向。入流者成就四法,谓于佛不坏净、于法不坏净、于僧不坏净、圣戒成就。」(大正2,215b16-28)。
(2)印顺法师《华雨集》(二)p.41~p.42:「预流支是证入预流果的支分。先要亲近善士:佛及圣弟子是善士;佛弟子而有正见、正行的,也是善士。从善士──佛及弟子听闻正法,不外乎四谛(一切法门可统摄于四谛中)。这是古代情形,等到有了书写(印刷)的圣典,也可以从经典中了知佛法,与听闻一样,所以龙树说:「佛法从三处闻:从佛闻,从弟子闻,从经典闻」。无倒的听闻正法,能成就「闻慧」。如所闻的正法而审正思惟,如理作意能成就「思慧」。如法随顺法义而精勤修习,法随法行能成就「修慧」。闻、思、修──三慧的进修,能见谛而得预流果。」
(3)印顺法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309:「修学而趣入预流果的方便,经说有二类:一、「亲近善友,多闻正法,如理思惟,法随法行」为四预流支,约四谛说证入,是重于智 证的方便。
二、「于佛不坏净,于法不坏净,于僧不坏净,成就圣戒」为四预流支,是以信戒为基,引入定慧的方便;证入名得「四证净」。
这二者,一是重慧的,是随法行人,是利根。一是重信的,是随信行人,是钝根。这是适应根机不同,方便不同,如证入圣果,都是有信与智慧,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。」
(4)关于「四预流支」,另参见印顺法师《学佛三要》p.182~p.188。
2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81:「云何法?答:寂灭涅槃。云何随法?答:八支圣道。云何法随法行?答:若于此中随义而行,所谓为求涅槃故,修习八支圣道故名法随法行。能安住此,名法随法行者。」(大正27,910c12-16)
3《佛说大般泥洹经》卷4,大正12,875c29~876a10:
佛复告迦叶:有四种人,于此大般泥洹经,能趣正法,护持正法,能为四依,多所度脱,多所饶益,出于世间。何等为四?一者凡夫,未离烦恼出于世间,多所度脱多所饶益;二者得须陀洹、斯陀含果;三者得阿那含;四者得阿罗汉。是四种人为真实依,多所度脱,多所饶益。
彼凡夫人者,自持戒德,威仪具足,为护法城,于如来所听受正法,诵持义味,广为人说,能自少欲。复为人说大人八念,化诸犯戒,悉令悔过;善知众生种种语言,习行菩萨护法功德,是名第一凡夫菩萨。……
4 「八难」(八无暇、八非时、八不闲),参见:
(1)《中阿含经》卷29,第124经《八难经》,大正1,613a29~614a11。
(2)《长阿含经》卷9,10《十上经》,大正1,55c5~21(「八难解法」、「八不闲」)。
(3)《增一阿含》卷36〈八难品第42之1〉,大正2,747a~c。
(4)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(五),页4221下~页4222中(「八难」条)。
5 《大智度论》卷38,大正25,339a6~11:
长寿天者,非有想非无想处,寿八万大劫。
或有人言:一切无色定,通名长寿天;以无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处故。
或说无想天,名为长寿,亦不任得道故。
或说从初禅至四禅,除净居天,皆名长寿,以着味邪见,不能受道者。
6 《杂阿含经》卷16,(442经)大正2,114a22~c19:
世尊以爪甲擎土已,告诸比丘:「于意云何?我爪甲上土为多,此大地土多」?
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甲上土甚少少耳,此大地土甚多无量,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」。
佛告比丘:「……如甲上土,如是众生人道者,亦复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非人亦尔。
如甲上土,如是生中国者亦尔。
如大地土,如是生边地者亦尔。……
如甲上土,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,亦如是。如地狱,如是畜生,饿鬼亦尔。
如甲上土,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天上者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。如地狱,如是畜生,饿鬼亦尔。
如甲上土,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。如地狱,如是畜生,饿鬼亦尔。
如甲上土,其诸众生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其诸众生天上没生地狱中者,亦如是。如地狱,畜生,饿鬼亦如是。
7《杂阿含经》卷15,(406经),大正2,108c6~20: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。尔时、世尊告诸比丘:「譬如大地,悉成大海。有一盲龟,寿无量劫,百年一出其头。海中有浮木,止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随风东西。盲龟百年一出其头,当得遇此孔不」?
阿难白佛:「不能,世尊!所以者何?此盲龟若至海东,浮木随风或至海西,南、北、四维,团繞亦尔,不必相得」。
佛告阿难:「盲龟浮木,虽复差违,或复相得;愚痴凡夫漂流五趣,暂复人身,甚难于彼。所以者何?彼诸众生不行其义,不行法,不行善,不行真实,展转杀害,强者陵弱,造无量恶故。是故比丘!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,当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学无间等」。
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8(1)《长阿含》卷20,(30经)〈世记经
忉利天品〉,大正1,135c5-25:
阎浮提有三事胜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欝单 [*]曰。何等为三?一者勇猛强记,能造业行。二者勇猛强记,能修梵行。三者勇猛强记,佛出其土。以此三事胜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欝单[*]曰。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.........阎浮提人以此三事胜四天王。
.........阎浮提人亦以上三事胜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。
(2)《起世经》卷8,大正1,348a7-b5:
阎浮提洲有五种事胜瞿陀尼。何等为五?一者勇健;二者正念;三者佛出世处;四者是修业地;五者行梵行处。.........阎浮
提洲有五种事胜诸天龙,如上所说。
(3)《起世经》CBETA电子版(T01, no. 24, p. 348a07-348b06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2,大正27,867c19-25:契经说:人有三事胜于诸天:一勇猛;二忆念;三梵行。
勇猛者,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。
忆念者,谓能忆念久时所作,所说等事分明了了。
梵行者,谓能初种顺解脱分、顺决择分
等殊胜善根,及能受持别解脱戒。
由此因
缘故名人趣。
(4)《大智度论》卷65,大正25,516a6-9:
如经说:阎浮提人以三因缘胜诸天及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”欝单曰人。一
者能断淫欲;二者强识念力;三者能精勤
勇猛。
(5)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4。
9 提婆菩萨说:『先遮止非福,中间破除我,后断一切见,若知为善巧』。
(1)遮非福: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。
(2)破我: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。
(3)断一切见: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。
能知这一先后次第,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。
10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8:「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,一切诸善法,都是同归于佛道的。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,归于佛道,就是人乘,天乘善法,世间的一切──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会归于佛道的。」
《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