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乘、一乘(大乘)
(一)五乘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
(二)叁乘: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
(叁)一乘:菩薩乘(因位)或佛乘(果德)。
十二、(p.64、p.98)五乘共法(下士法)
(一)在理解方面:世間正見。
(二)在行爲方面:正命。
(叁)主要修持法門:叁福行(布施、持戒、禅定)。
十叁、(p.143)叁乘共法(中士法)
修出世間解脫道:四谛、緣起。
十四、(p.272、p.279)大乘不共法(上士法)
(一)叁心相應:1、菩提心相應;2、大悲爲上首;3、無所得爲方便。
(二)修六度:1、布施波羅蜜;2、持戒波羅蜜;3、忍辱波羅蜜;4、精進波羅蜜;
5、禅定波羅蜜;6、般若波羅蜜。
十五、(p.54~p.58)五乘共法、叁乘共法、大乘不共法間的關系。
[依下能起上,依上能攝下,隨機五叁異,歸極唯一大]
(一)相依相攝
1、相依:[依下能起上]9
依下士法(五乘共法)能起中士法(叁乘共法);
依中士法(叁乘共法)能起上士法(大乘不共法)。
2、 相攝:[依上能攝下]
依上士法,能攝得中士法與下士法;
依中士法能攝得下士法。
(二)隨機差別:[隨機五叁異]
從適應衆生根性來說,方便說有五乘、叁乘。
(叁)歸極一乘:[歸極唯一大]
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,一切法門都是成佛的法門。
從佛法歸于究極的立場說,一切(上中下)佛法,都是成佛的一乘──大乘法。10
1、中士法→同歸大乘:例如聲聞乘(中士)的修出離行,得涅槃果,而佛在法華 會上說:『汝等所行,是菩薩道』。
《大智度論》也說:『二乘智斷,即是菩薩無生(法)忍』。
2、下士法→同歸大乘:如《法華經》說:『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』等。一香一華的供養,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,一稱佛名,這些人天善法(下士),在同歸大乘的立場,都是成佛的一乘法。
十六、(p.58)「大乘」、「一乘」、「佛乘」之用語
(一) 大乘:多用在與二乘對論。
(二) 一乘: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。
(叁) 佛乘:如著重因位,就稱爲菩薩乘;如著重果德,就名爲佛乘。
十七、(p.58~p.59)對于上士法、中士法、下士法應有的態度:
[不滯于中下,亦不棄中下,圓攝向佛乘,不謗于正法]
(一)不滯于中下:修學佛道,不應滯留于小乘道、人天道上就感到滿足。
(二)不棄舍中下:一切都是成佛的法門,不忘舍中士法、下士法。
(叁)圓攝向佛乘: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,而向于佛乘。
(四)勿毀謗正法:
毀謗正法有以下幾種人:
1、以爲某經某法,不是佛法。
2、(1)以爲我是大根機,不需要中下法。
(2)以爲因果善惡等法門,都是爲下愚人說,與我無關。
(3)以爲學了大乘法中的某經就等于得到一切佛法,再不用其他了。
(4)以爲只要真實修行就好,不要聞思經教。
十八、(p.59)「無慧之信,增長愚癡」
(一)《大般涅槃經》卷36,大正12,580b18~20:
若人信心無有智慧,是人則能增長無明。
若有智慧無有信心,是人則能增長邪見。
(二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6,大正27,26c17~21:
爲止谄曲及愚癡故。謂波羅衍拿是婆羅門種,雖有智慧而阙淨信,無信之慧增長谄曲。爲止彼谄曲故說信爲頂。
新學苾刍是釋迦種,雖有淨信而阙智慧,無慧之信增長愚癡。爲止彼愚癡故說慧爲頂。
1 (1)《雜阿含經》卷30〈843經〉:「爾時,世尊告尊者舍利弗:所謂流者,何等爲流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所說流者,謂八聖道。複問舍利弗:謂入流分,何等爲入流分?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有四種入流分,何等爲四?謂親近善男子、聽正法、內正思惟、法次法向。複問舍利弗:入流者成就幾法?舍利弗白佛言:有四分成就入流者,何等爲四?謂于佛不壞淨、于法不壞淨、于僧不壞淨、聖戒成就。佛告舍利弗:如汝所說。流者。謂八聖道。入流分者有四種,謂親近善男子、聽正法、內正思惟、法次法向。入流者成就四法,謂于佛不壞淨、于法不壞淨、于僧不壞淨、聖戒成就。」(大正2,215b16-28)。
(2)印順法師《華雨集》(二)p.41~p.42:「預流支是證入預流果的支分。先要親近善士:佛及聖弟子是善士;佛弟子而有正見、正行的,也是善士。從善士──佛及弟子聽聞正法,不外乎四谛(一切法門可統攝于四谛中)。這是古代情形,等到有了書寫(印刷)的聖典,也可以從經典中了知佛法,與聽聞一樣,所以龍樹說:「佛法從叁處聞:從佛聞,從弟子聞,從經典聞」。無倒的聽聞正法,能成就「聞慧」。如所聞的正法而審正思惟,如理作意能成就「思慧」。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,法隨法行能成就「修慧」。聞、思、修──叁慧的進修,能見谛而得預流果。」
(3)印順法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309:「修學而趣入預流果的方便,經說有二類:一、「親近善友,多聞正法,如理思惟,法隨法行」爲四預流支,約四谛說證入,是重于智 證的方便。
二、「于佛不壞淨,于法不壞淨,于僧不壞淨,成就聖戒」爲四預流支,是以信戒爲基,引入定慧的方便;證入名得「四證淨」。
這二者,一是重慧的,是隨法行人,是利根。一是重信的,是隨信行人,是鈍根。這是適應根機不同,方便不同,如證入聖果,都是有信與智慧,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。」
(4)關于「四預流支」,另參見印順法師《學佛叁要》p.182~p.188。
2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81:「雲何法?答:寂滅涅槃。雲何隨法?答:八支聖道。雲何法隨法行?答:若于此中隨義而行,所謂爲求涅槃故,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。能安住此,名法隨法行者。」(大正27,910c12-16)
3《佛說大般泥洹經》卷4,大正12,875c29~876a10:
佛複告迦葉:有四種人,于此大般泥洹經,能趣正法,護持正法,能爲四依,多所度脫,多所饒益,出于世間。何等爲四?一者凡夫,未離煩惱出于世間,多所度脫多所饒益;二者得須陀洹、斯陀含果;叁者得阿那含;四者得阿羅漢。是四種人爲真實依,多所度脫,多所饒益。
彼凡夫人者,自持戒德,威儀具足,爲護法城,于如來所聽受正法,誦持義味,廣爲人說,能自少欲。複爲人說大人八念,化諸犯戒,悉令悔過;善知衆生種種語言,習行菩薩護法功德,是名第一凡夫菩薩。……
4 「八難」(八無暇、八非時、八不閑),參見:
(1)《中阿含經》卷29,第124經《八難經》,大正1,613a29~614a11。
(2)《長阿含經》卷9,10《十上經》,大正1,55c5~21(「八難解法」、「八不閑」)。
(3)《增一阿含》卷36〈八難品第42之1〉,大正2,747a~c。
(4)《望月佛教大辭典》(五),頁4221下~頁4222中(「八難」條)。
5 《大智度論》卷38,大正25,339a6~11:
長壽天者,非有想非無想處,壽八萬大劫。
或有人言:一切無色定,通名長壽天;以無形不可化故,不任得道,常是凡夫處故。
或說無想天,名爲長壽,亦不任得道故。
或說從初禅至四禅,除淨居天,皆名長壽,以著味邪見,不能受道者。
6 《雜阿含經》卷16,(442經)大正2,114a22~c19:
世尊以爪甲擎土已,告諸比丘:「于意雲何?我爪甲上土爲多,此大地土多」?
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甲上土甚少少耳,此大地土甚多無量,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」。
佛告比丘:「……如甲上土,如是衆生人道者,亦複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非人亦爾。
如甲上土,如是生中國者亦爾。
如大地土,如是生邊地者亦爾。……
如甲上土,如是衆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衆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,亦如是。如地獄,如是畜生,餓鬼亦爾。
如甲上土,如是衆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如是衆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。如地獄,如是畜生,餓鬼亦爾。
如甲上土,如是衆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其諸衆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。如地獄,如是畜生,餓鬼亦爾。
如甲上土,其諸衆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,亦如是。
如大地土,其諸衆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,亦如是。如地獄,畜生,餓鬼亦如是。
7《雜阿含經》卷15,(406經),大正2,108c6~20: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猕猴池側重閣講堂。爾時、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大地,悉成大海。有一盲龜,壽無量劫,百年一出其頭。海中有浮木,止有一孔,漂流海浪,隨風東西。盲龜百年一出其頭,當得遇此孔不」?
阿難白佛:「不能,世尊!所以者何?此盲龜若至海東,浮木隨風或至海西,南、北、四維,團繞亦爾,不必相得」。
佛告阿難:「盲龜浮木,雖複差違,或複相得;愚癡凡夫漂流五趣,暫複人身,甚難于彼。所以者何?彼諸衆生不行其義,不行法,不行善,不行真實,展轉殺害,強者陵弱,造無量惡故。是故比丘!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學無間等」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8(1)《長阿含》卷20,(30經)〈世記經
忉利天品〉,大正1,135c5-25:
閻浮提有叁事勝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欝單 [*]曰。何等爲叁?一者勇猛強記,能造業行。二者勇猛強記,能修梵行。叁者勇猛強記,佛出其土。以此叁事勝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欝單[*]曰。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.........閻浮提人以此叁事勝四天王。
.........閻浮提人亦以上叁事勝忉利天、焰摩天、兜率天、化自在天、他化自在天。
(2)《起世經》卷8,大正1,348a7-b5:
閻浮提洲有五種事勝瞿陀尼。何等爲五?一者勇健;二者正念;叁者佛出世處;四者是修業地;五者行梵行處。.........閻浮
提洲有五種事勝諸天龍,如上所說。
(3)《起世經》CBETA電子版(T01, no. 24, p. 348a07-348b06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2,大正27,867c19-25:契經說:人有叁事勝于諸天:一勇猛;二憶念;叁梵行。
勇猛者,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。
憶念者,謂能憶念久時所作,所說等事分明了了。
梵行者,謂能初種順解脫分、順決擇分
等殊勝善根,及能受持別解脫戒。
由此因
緣故名人趣。
(4)《大智度論》卷65,大正25,516a6-9:
如經說:閻浮提人以叁因緣勝諸天及 [爵-(采-木)+(樊-大)]”欝單曰人。一
者能斷淫欲;二者強識念力;叁者能精勤
勇猛。
(5)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4。
9 提婆菩薩說:『先遮止非福,中間破除我,後斷一切見,若知爲善巧』。
(1)遮非福: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。
(2)破我: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。
(3)斷一切見: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。
能知這一先後次第,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。
10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28:「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,一切諸善法,都是同歸于佛道的。不但是出世的叁乘善法,歸于佛道,就是人乘,天乘善法,世間的一切──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會歸于佛道的。」
《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