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改善自己的命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不眼見心謀,出言贊美,令人不得不饋贈自己;或憑借商職,受人不得不送之禮。凡是用不正當手段,所得非份財物,皆屬偷盜。偷盜之罪,眼前要受法律裁判,死後要償還債務,來生更招致貧窮困苦惡報。若能嚴持不偷盜戒,止息貪念,反而樂善好施,扶危濟困,必可改善貧窮困苦的命運,轉入財富日增、所求如意的運程。

  戒邪淫:古人說:“萬惡淫爲首”。佛說:淫欲是生死根本,罪惡之源,故製出家弟子,絕對戒淫;身戒淫行,心戒淫念,身心清淨,不得涉及男女私情。至于在家佛弟子,嚴戒邪淫,除夫妻正常關系,不得另攪婚外情,不得涉足歌舞妓館,不得見色起心,不得非禮、強奸、或亂倫。因爲邪淫是罪惡行爲,有傷風化,侵犯人權,製造人間糾紛,導演家庭悲劇,産生社會問題兒童,眼前招惹官非,受人非議,來生更受妻女不貞,眷屬不和之惡報。故佛製弟子,應嚴戒邪淫,不邪思,不邪行,自然善神擁護,妻女貞節,改變婚姻觸礁,妻離子散的惡運,享受家庭幸福,維持人倫尊嚴。

  戒妄語:即言行端正,誠實可靠,不借詞掩藉自己過失,不爲名利而妄自誇大、自贊毀他。不因妒忌而挑撥離間,中傷破壞。不因嗔恨,而惡口粗口罵人。不因取悅于人而花言巧語。不爲滿足自己,而欺騙對方。尤其佛弟子,更不應爲了名聞利養而妄言證聖,或說自己得神通,诳惑世人。當知妄語之罪,毀人信譽,破壞公關,導人迷信,死必墮落地獄受苦。罪畢爲人,還要常受他人誹謗,語雖誠實,人不信受等惡報。楞嚴經言:“六道衆生,雖則身心無殺、盜、淫,叁行已圓,若大妄語,即叁摩地,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……。”是以凡佛弟子,皆應戒大妄語,甚至見惡不傳,聞過不宣,直接建立個人信譽,受人尊敬,保障自己安全;間接平息社會紛爭,維持正常公關。自然可以改善是非口舌,或被人橫加毀辱,惡言中傷種種惡運,漸入善名遠播,人皆信服的佳境。

  戒飲酒:酒含刺激,能麻醉人心智,令人頭腦不清醒而胡作妄爲,害己害人。故佛製凡佛弟子,不得飲酒。四分律說酒有十過,叁十六失。現代科學證明,飲酒,能引生各種疾病,損害健康。講究衛生、愛惜前途的人,尚不飲酒,況佛弟子?佛在世時,有一伏龍比丘,已證阿羅漢果,神通自在,能降伏毒龍。一日乞得含有酒精食物,以致嘔吐大作,醉臥于地,既失威儀,又受蟲蟻欺負。佛因此製戒,凡佛弟子,不得飲酒。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性食物,悉皆戒除,以保持情緒平衡,行爲正常。自然改善因醉酒闖禍,招惹口舌是非種種惡運,獲得平安進步,前程似錦的好運。

  人因內心充滿貪、嗔、癡、種種毛病,加以外界物質誘惑,身作殺、盜、淫,口講妄言、绮語、或兩舌、惡口,致使身口意業都不善,每爲自己製造多災多難的惡劣命運,同時危害社會,破懷治安,給人間帶來苦難與不幸。所以佛教弟子,必須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。如果人皆不殺,實行仁慈愛物;自可保障一切生命安全,社會何來殘殺,謀殺,暗殺,奸殺種種罪惡行爲?如果人皆不偷,實行重義輕利;自可保障他人財産安全,社會自然減少明搶暗偷,強奪巧取種種罪惡案件,必可維持社會秩序,保證安全,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?若人皆不邪淫,尚節守禮,必可保障婚姻安全,維持人倫道德,增進家庭幸福;社會何來強奸、通奸、亂倫等喪德敗行?若人皆不妄語,誠實可靠,不奸詐,不欺騙,不妒忌饞謗,不挑撥離間,必可維持社會公關,保障互惠互利,互不侵犯的正常操作,何來是非口舌之爭?若人皆不飲酒,提高理智,保持頭腦清醒,不致荒廢正業,危害社會,何來借酒行凶,或醉酒駕駛闖禍種種意外發生?由是可知,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直接可以改善個人行爲,淨化身心,扭轉惡運,漸入佳境;間接以防止社會罪惡,保障社區安全,促進社會繁榮,增進人間福樂。

  (叁)廣修福慧

  若想徹底改善命運,除了改善心念,改善行爲,嚴持五戒,奉行十善外,還要廣修福慧。因爲有福無慧,只是癡福,福盡還墮。反之,有慧無福,變成窮慧,難免貧窮困苦。所以古人說: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櫻珞;修慧不修福,羅漢應供薄。

  傳說:從前有兩個出家人,師兄多聞佛法,持戒修慧,但不修福;師弟則勤勞忍苦,布施修福,但不持戒修慧。結果,師兄得證四果,因不修福,故很少人供養。師弟由于破戒墮落畜道,受大象身;但因修福,投生王宮,飲食豐足,常佩種種寶物裝飾其身,以供國王坐騎。有一天,師兄出外化食,空缽而還,途見大象寶物嚴身,無限感慨的說:“我不如你,你不及我。”因爲他們各有所偏,雖證聖道,仍有遺憾。因此,我們學佛,不但要多聞佛法,增長智慧;還要布施修福。例如:我們實行布施,愛語,利行,同事四攝法教導衆生,是修福;實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造福社會,利樂群衆生是修福;實行布施持戒,忍辱精進禅定都是修福。但在此同時,當廣學般若,運用智慧來領導布施持戒等福行。將施等功德,迥向衆生,回向佛道。如是以智行導福行,又以福行助智行。福慧雙修,自利兼他,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則何止改善惡運,還可取消煩惱,解脫生死,究竟離苦得樂,證得佛道無上而又永恒的福樂。是以廣修福慧,該是徹底改善命運的無上法寶。

  (四)廣結善緣

  人與人之間,能和諧共處,親善和睦,全靠緣份。人與人間,互怨互恨,互相鬥爭,甚至互相殘殺,也是緣份。特別是家庭父子、夫婦、子女、親戚朋友之間,是否關系良好,幸福快樂,更要講緣份。緣份能令人幸福歡笑,緣份也能使人悲傷苦惱。因爲緣份有善惡,善緣令人喜愛,互相關懷與照顧;惡緣令人憎恨,互相鬥爭,你死我活。所以說:夫妻是緣,是善緣,是惡緣,無緣不成夫婦;兒女是債,是討債,是還債,無債不來。

  從前中國有個讀書人,已經考得秀才,人品極佳,個性良善,人皆喜愛,唯獨家中妻子,與他死對頭,終日吵吵鬧鬧,禍無甯日。其母信佛,知是惡緣所追,虔誠禮拜及稱念觀音菩薩聖號,求解釋冤結。一天,有個和尚到秀才家化緣,剛巧秀才與父母皆外出,惡婦不得不出來奉茶。和尚喝了一口茶,隨即向惡婦福面上一噴,同時口中念念有詞。旁人擔心惡婦不肯罷休,豈料惡婦,竟跪地叩首,忏悔,誓改過自新。自此恭敬公婆,體貼丈夫,變爲一個賢良淑婦。

  當晚,秀才之母在夢中,有人告訴她,秀才前生是某寺和尚,夜間坐禅,常被一只老鼠跑出洞來搔擾,憤而將洞口封閉,鼠被困死洞中,由是結下惡緣,今生特來報複。若非觀音菩薩解冤釋結,秀才將被磨折而死……。所以我們要改善命運,就要改善人際關系,廣結善緣,千萬不可結下惡緣。

  如何廣結善緣?例如,用金錢濟人之急,解人之困,令人感激生歡喜心,是結善緣。用物質救濟貧窮人,或供給父母師長,令生活安定,是結善緣。用知識學問教人,止惡行善,進德修業,是結善緣。用誠懇態度對人微笑,表示親善,是結善緣。用體力行動,對父母師長,執役服勞,或義務協助一切人,是結善緣。用言語來贊美別人,隨喜功德,或鼓勵人向上,都是結善緣。從前,梁武帝與寶志禅師出外郊遊,看見一個農夫在賣瓜。某甲走來,挑選好幾個瓜,農夫偏不肯賣給他。後來某乙走來,農夫卻歡歡喜喜的賣給他。武帝問禅師:是何道理。師言:農夫前世,是個死犯,臨行刑時,甲與乙都在場觀看。某甲說:這家夥真該死!某乙卻說:這人真可憐啊!因此,結下不同之緣,今生叁個人又碰面,所以農夫見了某甲就嗔恨,不肯賣瓜給他,見了某乙卻非常歡喜。由此可知,我們一句話,一個動作,一個意念,都與人結下不解之緣。我們要廣結善緣,除了用平等心、恭敬心、來布施結緣外,還要時刻檢討自己的語言,行爲,及心念,是否對人親善。如果我們在在處處,時時刻刻都能運用財力、物力、智力、體力以及語言、行動來與人廣結善緣,改善人際關系,別人一定喜歡你,而你的命運亦隨之改善。因此,佛陀教人,未成佛道,先結善緣。

  從前,有位禅師,道行高深,名噪一時,人皆景仰。有個惡作劇的青年,捉了一只小烏,握在手中,走來問禅師,禅師呀!你神通廣大,但你現在能知道我手中的小烏,是死的,還是活的呢?禅師心想,若說是死的,這只小烏明明是活的;若說是活的,只要這青年用力一握,就會變成死烏。結果,聰明的禅師說:他的命運,掌握在你的手中;並乘其不注意,用力一拍青年人肩膊,手一松,小烏飛去了。同樣,人的命運,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自己一念之善上天堂,一念之惡落地獄,天堂地獄,痛苦與快樂,完全取決于自己。所以孔子說:吾欲仁,斯仁至矣!佛經說一切唯心造。只要自己歸依叁寶,明白因果,相信命運可以改造,而運用布施心、,慈悲心、,智慧心,來治療貪嗔癡等心理毛病,受持五戒,奉行十善,改善行爲;廣學般若,廣種福田,廣結善緣,一則去惡,一則修善,則善因善果,福報永遠隨伴自己,命運自然美好,前程一定光明遠大!

  

  

《改善自己的命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