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光明經空品講義

  金光明經空品講義

  文珠法師講述

  一、講經因緣

  二、本經緣起

  叁、本經譯傳

  四、解釋經題

  五、講解經文—(一)略說對機

  六、講解經文—(二)正說空義

  七、講解經文—(叁)引己爲證

  一、講經因緣

  十多年前,香港吳惠顔居士,來長途電話提議,那次佛學講座,最好是講金光明經空品。因爲所有佛教道場,舉行齋天法會,必誦此品,但很多人對于空的意義,都不了解,甚至曲解,實有講解的必要。因此,我寫了此品講義,並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舉行的佛學講座,講了叁天。去年又在祖庭玉佛寺,講了一次。覺得此品的弘傳,確有助于一般人理解佛法與修學,故輸入網絡,以供養讀者。

  二、本經緣起

  本經的緣起很特別,一開始就是贊歎忏悔法所生的功德,爲無有上,能滅衆苦,能生諸樂。而忏悔法,卻是一位在家的信相菩薩,因思惟:何因何緣,釋迦如來,壽命短促,方八十年,而感得四方四佛現身爲說:釋尊所證壽命,除佛之外,九法界衆生,皆不能知其限量;即使有人,能知海水幾滴,可知須彌山斤轹重量,可知一切大地微塵之數,可知十方虛空邊際,亦不能數量籌計釋迦壽命。今壽命八十,只是應身,隨衆生根機,方便示現而巳。

  信相菩薩,即于是夜,夢見金鼓,爲說忏悔法;次日即往見佛頂禮,說夢中所見所聞。釋尊因此,告堅牢地神及善天女:過去有王,名金龍尊,常以種種贊美言詞,贊歎叁世十方諸佛,同時發願:夜夢晝說,爲他取淨土,同求記別,下化衆生,上求佛道等五願。原來過去金龍尊王,即是今之信相菩薩。因爲一切功德中,贊佛功德最大,故今生不但報得四方四佛,現身說法,而且如其所願,夢見金鼓,光明普照,得見十方無量諸佛,及聞金鼓,爲說忏悔法。故有本經之壽量品、忏悔品,以及贊歎品。而忏悔法門,與贊佛功德,正是取證佛果菩提涅槃的主要修因,若能依照本經的忏悔品,贊歎品,以及空品所說,如實修行,一定可以證得佛果菩提涅槃。

  因爲忏悔,可以滅罪生福,令人叁業清淨。贊佛,必然供佛、學佛;供佛是修福,學佛是修慧,如是以清淨叁業,福慧雙修,當然可以成就佛果菩提。但忏悔業障,修福修慧,必須要有般若空智,作爲導行,離情去執,叁輪體空,稱性而修,全修契性,始可斷惑證真;否則,善行難圓,惡終難盡,怎可以圓成佛道?故佛于贊歎品後,特別說此空品,令修行人,掃蕩情執,以般若空慧,導修諸行,堅固修習菩提之道,求于如來,真實法身。故本經旨在說明,佛果菩提涅槃的修證因果,本經功用,是止惡修善,滅罪生福 。

  叁、本經譯傳

  本經譯傳中國,共有五種譯本,今藏經中,見有叁種:

  一名金光明經、是昙無忏法師譯,共有四卷十八品。

  二名合部金光明經、是中國隋朝寶貴法師,合昙無忏、阇那崛多、及陳真谛法師叁家譯本而成,共有八卷二十四品。

  叁名金光明最勝王經、是中國唐朝,義淨法師譯,共有十卷叁十一品。

  今次佛學講座,因限于時間,僅于昙無忏叁藏法師之譯本十八品中,抽講第五空品。昙無忏法師,是中印度人,未出家前,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學者,尤其是精通神咒秘術,出家後精研涅槃經。來中國譯有大涅槃經、悲華經、菩薩地持經,菩薩戒本,優婆塞戒經等共十一種,本經是其中之一。

  四、解釋經題

  金光明經,此四個字中,前叁字是經的別題,後一字是經的通題。本經的別題,是以譬喻立名,用金光明來譬喻佛所證的叁身,及涅槃叁德。

  叁身是:法身,報身,應身。金的本質,天然高貴,不假造作;譬喻佛的法身,法爾天然,尊貴無比。光能普照大地,破除黑暗;譬喻佛的應身,從體起用,普應群機,能破衆生煩惱黑暗。明則漯淨無染,譬喻佛的報身,惑盡智圓,清淨無垢。

  叁德是:法身德、般若德,解脫德。金的顔色,永遠不變(常),金雖出于礦,而不雜沙石,潔淨無染(淨),金令擁有的人,富貴快樂(樂),金可以隨意製造種種飾物,隨時轉變形像,享受自在(我),譬喻佛所證的涅槃常樂我淨四德,亦即是法身德;光能照物破暗,喻佛智光,能照了諸法實相理,能破除衆生煩惱的黑暗,是般若德;明能克暗,故明生暗滅,喻佛斷惑證真,智圓惑盡,是解脫德。

  故金光明叁字,是譬喻佛果叁身與涅槃叁德,但果必由因,我們欲想證得佛果叁身與涅槃叁德,既要依照本經所說,贊佛功德,忏悔業障,廣修衆善,更要依照空品所說,運用般若智慧,觀我法二空之理,離情去執,實行無相贊佛,無相忏悔,無相修善。

  經之一字是通題,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。因爲凡佛所說諸法,皆可以垂範九界,作爲一切衆生修行成佛的軌則;故經是諸佛的常軌,萬聖共臻,永不改變。世間法律可以隨時更改,人的行爲亦可以隨時改變,但佛經所诠的真理,卻是:“亘古今而不變,曆萬劫而恒新”,因名爲經。

  五、講解經文

  本經共四卷,分十八品。第一品是序分,由第二品至十七品,是正宗分,第十八品,是流通分。現在限于時間,只能講解其中第五空品。

  空對有言,凡夫執有迷空,不知世間一切事物,幻妄不真,以爲是實有,心生貪戀,分別取舍,造作種種業因,故有煩惱,漏落叁界二十五有,輪回六道生死。二乘聖人,修學佛法,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,滅有歸空,只是對有言空,並非本經空品所說之空。空品言空,不止是空凡夫之有,亦空二乘所證之偏空;因爲二乘聖人,雖證我空,但法執尚存,未能入俗利生,進趣佛道。此空品既要空凡夫之我執,亦空二乘之法執,我法二執俱遣,就可以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,自然可以契證佛道的第一義空,圓成佛果無上菩提,因名空品。

  本品文字不多,四字一句,四句一偈,總共有四十五首偈,可分爲叁大段。自無量余經開始,至知衆生意,共四偈半文,是佛解釋略說空義對機,能令衆生得益。其次是由是身虛僞起,直至心行所造,共二十八首偈,是佛正說我空與法空之理,教我們修習我空觀與法空觀。最後由我斷一切,至種種異物止,共十二首半偈文,是釋尊引自己證明,修習二空觀,可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,甚至終得佛果無上菩提。

  (一)略說對機

  無量余經,己廣說空,是故此中,略而解說。

  空的哲理,不但是宇宙的本體,亦是佛教對于宇宙人生基本的認識,通于一切大小乘經典;特別是六百卷大般若經,對于空理,更爲詳盡解說,故此品開始即說:“無量余經,己廣說空。”顯示自阿含時至般若時,于其中間,無論是大小乘經,皆涉及空的義理,只是解說空的程度,有淺深不同而己。于義淨法師的譯本說:“我己于余甚深經,廣說真空微妙法。”空的道理,既己于其他經典廣說,然則,本經空品,唯有略說,故言:是故此中,略而解說。

  略對廣言,廣說:是楞伽經說七空,涅槃經說十一空,般若經說十六空,十八空,廣明有無內外,一切諸法,悉皆空寂。略說:即是本經簡略扼要的,只說;我空與法空。下文言:何處有人,及與衆生,是說我空;五陰舍宅,觀悉空寂,是說法空。是以本經所說空義,唯略說我法二空。

  衆生根鈍,鮮于智慧,

  不能廣知,無量空義;

  故此尊經,略而說之。

  此是釋尊解說:于此經略說空義的理由。因爲佛每會說法,都是觀機設教,今在光明會上的衆生,根機比較愚鈍,智慧又短小,無法接受廣說無量空義,故唯有略說。以免鈍根衆生,因無法吸收無量空義,而失去修學的興趣與利益,可見佛陀慈悲,處處都是爲衆生設想。

  無量空義,是指諸佛及大菩薩,所證的中道第一義空,是對二乘所證真空,有限量的空義而說。又本經所說:法性實相,即是無量空義,若廣說之,鈍根小智人,是無法受持,唯有略說,反而令彼等得益。

  異妙方便,種種因緣,

  爲鈍根故,起大悲心;

  我今演說,此妙經典,

  如我所解,知衆生意。

  佛略說空義,必須有異妙的方便。方是方法,便是權巧,佛今日所以特別運用一種權巧的異妙方便,以種種因緣,略說空義,純是爲了契合鈍根衆生之機,而起大悲心;因爲我法二空之理,雖然簡略,但若不舉種種事例,說種種因緣,以顯示其義,鈍根衆生,仍然是無法理解的。

  爲甚麼要令衆生,明白我法二空之理呢?因爲衆生著有,不知我空,故起惑作業,招致苦果,爲苦所逼;二乘只知我空,不知法空,沈空滯寂,不肯回小向大,趣向佛道。佛因此而起大慈大悲之心,用種種因緣言詞,曲就機情,不但說我空,亦說法空,令凡夫與小乘人,去執除惑,終能趣向佛道。

  “我今演說,此妙經典”,我是釋尊自稱。我今演說,此妙經典,如我所證之理,如我所解之義,能知衆生的心意,是喜歡簡略,因此,略說對衆生有利,故不得不舍廣取略。

  (二)正說空義

  (1)明我空

  是身虛僞,猶如空聚。

  是明無我。凡是有生命的衆生,皆各有身,同時堅執此身爲自我。其實,父母所生的色身,只是由四大五蘊所組合的假形象,根本是虛僞無主的,而且是無常的、苦的、空的、不淨的、無我的,所以說:是身虛僞,猶如空聚。印度所謂聚落,譯爲村莊,即是多戶人家,聚居之處。今言空聚,是說此村莊住戶,搬徙一空,再無人居住,而變成盜賊出沒的地方。

  1.約六根明我空

  六入村落,結賊所止;

  一切自在,各不相知。

  此約六入明我空。六入是指眼等六根,以能涉入外之六塵,故名六入。前五根是生理,屬于色法,意根是心理,屬于心法。生理與心理,互相結合而成的生命體,本無一個實我可得,故言空聚。六根能生六識,六識依六根而住,故名六入村落。六根涉入六塵,而生六識,由于六識的分別取舍,引生貪嗔癡慢疑等煩惱,能劫奪人的功德法財,猶如結賊于六入村落活動一樣,故說:結賊所止。眼能見色,耳能聞聲,鼻能嗅香,舌能…

《金光明經空品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