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
文珠法師講述
一、前言
二、述要
叁、釋經題
四、釋譯題
五、釋經文—序分
六、釋經文—正宗分說般若之道
七、釋經文—正宗分明般若之用
八、釋經文—正宗分顯般若之體
九、釋經文—總結經義
十、釋經文—流通分
一、前言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,簡稱金剛經。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的一卷(577)。大般若經,文繁義廣,受持不易。釋尊慈悲,在第九會說般若時,特別去繁就簡,攝取般若要義,而說此經。故此經是般若的精華,佛法的總剛,亦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眼睛。因爲六波羅密中,般若是慧行,布施等五度是福行;慧行如人眼目,福行如人雙足。學佛人必須以慧行領導福行,以福行莊嚴慧行;目足相資,福慧雙修,直至福慧圓滿究竟,然後成佛。若然不學般若,盲目進修,難免求升反墮,十分危險。可見此經,對于我們學佛修行,是何等的重要。
此經譯傳中國,不僅各宗大德,都研究弘揚;而且注疏解釋者特別多。尤其是達摩祖師,最初來中國弘傳禅宗時,原以四卷楞伽經,作爲印心寶卷。自從六祖慧能禅師,因聞金剛經: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豁然大悟,傳佛心印之後,金剛經就取代了楞伽經。
後來,中國宋朝皇室,竟然將此經,作爲度人出家考試科目之一。可見其弘傅之盛,遠駕于其他大乘經典之上。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佛弟子,都喜歡讀誦此經,以此經作爲日常修持的功課。可惜讀誦此經的人,未必盡能理解經中要義。最遺憾的是,有人因般若談空,而曲解佛教;認爲佛教思想悲觀,導人于消極、厭世。因而視佛門爲空門,視出家人爲空人,連接近佛門的信衆,都被視爲消極份子。其實,般若談空,並非空無所有的頑空,亦非“作善不可恃,作惡無須懼。”撥無因果的惡趣空,而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空有相即,空有圓融的中道第一義空。
第一義空,又名畢竟空。是衆生本具的佛性,亦是本經所诠的實相理體。衆生的佛性,原本清淨無染,空無一物,可以說是處于真空狀態。但此真空的佛性,雖然不變,卻能夠隨著衆生或染或淨的因緣,生起宇宙萬有諸法,有凡有聖,有善有惡,有因有果,故說:“空而不空”。十法界聖凡諸法,其形相雖然是千差萬別,苦樂懸殊,但都是屬于因緣生法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生滅無常,終歸于空,所以說:“不空而空”。
不空而空,是真谛理;空而不空,是俗谛理。真谛理,是顯諸法的本體;俗谛理,是說諸法的現象。諸法現象;不離諸法本體,是即俗即真,亦即是妙有不礙真空;而諸法本體,亦非離開宇宙現象,另有獨立的體性存在,是即真即俗,亦即是真空不礙妙有。此空有圓融,真俗相即的中道理,就是本經所诠的第一義空,亦名畢竟空。
讀誦此經的人,若能透過文字般若的介紹,運用觀照見般若,了解一切事物的現象,皆是杖因托緣而生,緣生如幻,“不空而空”;就應該放棄私人物欲的占有,淡泊名利,寡欲知足,不再執著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所謂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進而理解諸法實相的本體,空而不空;有因有果,有凡有聖,有修有證。就應當離相發心,無住修行,在看破、放下、自在的心態中,生起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喜舍心,去止惡行善,去修因證果,去利己利人,直至二利究竟,就可以證得畢竟空的法身理體,成就佛果菩提。誰說此經只是談空的呢!
此經,是佛“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”大乘佛教的精神,是慈悲濟世,淨化社會,改善人心;最上乘佛法之目的,是普令衆生,覺悟成佛,離苦得樂。我們無論是要淨化社會,改善人心;抑或是爲了覺悟成佛,離苦得樂,都應該深入研究此經,更要弘揚演說此經。所以,早在一九七二年,本人初來美國時,曾編寫此經講義,爲衆解說;並刊印二千本,贈送結緣。
近年應各地佛教團體的邀請,主持佛學講座,亦多次選講此經。但每次都限于時間,只能作簡略的介紹,無法深入研究,令人遺憾。現在,特別抽出時間,整理講稿,手寫輸入電腦;經過大半年的努力,終于完成心願,可以在網絡上與讀者見面。可惜限于視力,未能參閱古德注解,所寫的只是個人誦經心得,錯漏難免,尚希指正。
二、述要
本經的要義,是以實相般若爲體,以觀照契理爲宗,以破執除惑爲用。
體,是指一經的主體、理體。本經是透過文字般若的介紹,以及憑借觀照般若的功能,令人親證實相般若的理體。經言: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”又言:“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”又言:“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”諸相,一切諸相,是包括凡夫之有相,二乘之無相,菩薩之亦有亦無,非有非無等相;乃至菩薩修因,諸佛證果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都要舍離。諸相俱離,自然信心清淨,實相顯現,“則見如來”的法身理體,證同諸佛。故經言:“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”
若然菩薩,能夠離相發心,無住修行,就是以觀照般若的正智,修學般若之正道;因實踐般若之道,而通達般若真空妙理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親證此實相般若的理體。故知此經,是以實相般若爲體。
本經的宗旨,是以文字般若,诠此實相理,由觀照般若,證此實相理。修學般若的菩薩,由觀照般若的功力,照見宇宙諸法,皆相妄性真;既不執著有,亦不墮于空。不墮空,故能發菩提心,入俗利生,“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,若胎生,…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”不執有,故能:“如是滅度無量、無數、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”
經言:“應無所住,行于布施。”又說: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應無所住,是離一切相;而生其心,是修一切善。若能“以無我,無人,無衆生,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否則“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”准此可知,本經旨在令菩薩,離相修善。離一切相,是空;修一切善,是有。如是由觀照般若,雙照空有,而不執著空有,即可契證實相般若的理體。故本經是以觀照契理爲宗。
至于本經的功用,是令人破執除惑。因爲衆生迷惑無知,妄想執著人我是非,每爲滿足個人的私欲,而損人利己,簿人厚我,順貪逆嗔,愛取惡舍,取舍不已,貪嗔熾盛,造諸罪業,輪回生死。佛爲拔衆生苦,予衆生樂;而說文字般若,啓發衆生的正智。令知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;應當體會世態無常,聚散無端,世間一切皆幻妄不真。即使是佛的身相,亦是緣生如幻,“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”,而執于有。亦不應該“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而落于空。
不執于有,則心不外緣,根塵脫節,遠離四相,破我執,斷見思,伏塵沙。不墮于空,則觀智圓明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破法執,斷塵沙,伏無明。既不取于相,亦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,如是妄盡情空,恒與般若正智相應,離相修善。直至因圓果滿,惑盡智圓,斷無明,證法身,成菩提,即可證入實相理。故本經的主要功用,是破執除惑。
本經的功用,既然能夠令人破執除惑,圓證叁身,成就佛道功德;則受持讀誦本經的人,當然可以開智慧,長善根,消罪業,增福壽。所以本經又名:“功德經”,“聰明經”,或名:“續命經”。古往今來,受持讀誦此經的人,感應事迹也特別多。
據高僧傳記戴:中國唐朝有一僧人,名釋法照。他總是感覺自己愚昧,無法了解佛經所诠的道理,常常禮佛求開智慧。一個晚上,忽然夢見一位身高丈余的法師對他說:“我有一本聰明經送給你,希望你恭敬受持,感應神速。”法照恭恭敬敬的接過來,展開一看,原來是一本金剛經。立即用最虔誠的心,讀誦七遍;自此開悟,聰明過人,不但理解經中的要義,還可以爲人演說,而且辯才無礙呢!
還有,明朝有一窮苦的書生,姓馮名勤,遇見一位相士對他說:“你生來命苦,不止生活窮困,而且短命。”因此,他前往請教一位老法師,謀求解救此困厄?師說:“我無能力助你,不過,你可以敬惜字紙,以及誦念續命經。”馮勤問:“何是續命經?”師言:“那就是金剛經。”自此,馮勤日間四處檢拾字紙,晚上誠讀金剛經;天天如是,風雨無間。之後,在不知不覺中,家境日漸富裕,而且擁有二子四孫,壽命延長至九十五崴,然後無疾而終。
讀誦金剛經的功德,何止可以聰明延壽,還可以消除業障呢!從前有人名宋義倫,一天突然暴斃,叁天之後又複活。他對人說:死後曾經到冥府見閻羅王。王對他說:“你曾經殺過鴿子、兔子,還殺害一只狗,壽命該盡。但你師父爲你作證,說你常常持誦金剛經,因此不但消除了業障,還可以增加你的福壽。現在放你回去人間,你能夠不再吃肉,又繼續念金剛經嗎?”義倫答:“能!”忽然,看見一位老和尚坐在殿堂正中,義倫趨前頂禮。老和尚說:“我是你的師父,特別來救你。你回人間後,要照閻王的話去做。”言畢不見。閻王派使者帶領他去遊地獄,然後送他回家。宋義倫身受誦經的利益,以及親眼看見地獄的苦況,因此,更加誠心誦念金剛經,結果壽至九十,無疾而終。所以,我們欲想聰明智慧,或希望消業障,增福壽,都應該誠心讀誦金剛經,以此經作爲日常修持的功課。
叁、釋經題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
此八個字,是本經的總題,前七字是別題,後一字是通題。
金剛有二種,一是金剛石,二是金剛寶。金剛石,是世間金中之鋼,屬于礦物質;其體最堅,其性最明,其用最利。堅故不可壞,明故能破暗,利故能壞一切物。金剛寶,是菩薩寶冠上的飾物,由無漏功德所報得。金剛石雖然堅固,仍可分割;唯獨金剛寶,真的能壞一切物,一切物不能壞。
據說:菩薩的金剛寶,有種種不同的顔色,並有各種不同的功能。青色能消災,譬喻菩薩的般若智慧,能除叁障,證叁身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