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法身,無明實性即佛性。”但此只是據性言,非就相論。今佛以相問,當然是不可能從有相的應身如來,見到無相的法身如來。故須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”。

  爲甚麼?因爲“如來說叁十二相”,是幻有、假有、非真有,“即是非相”;但佛爲度衆生,不妨示現叁十二相。此叁十二相,雖然不是“非相”的法身如來,卻是依“非相”的法身理體所起的妙用,以其用不離體,體不離用,體用相即,故佛說:“是名叁十二相”。

  “如來說叁十二相”是顯有;“即是非相”是顯空;“是名叁十二相”,是顯空有不二,空有同時的中道第一義空,亦即是般若畢竟空。能夠如是信解,如是受持,如是爲人演說,就是真正的奉持金剛般若。

  自從佛出示經名至此,共有以下叁義:

  一顯般若之體:般若之體,即是諸法實性,亦是佛所證的法身理體。此理體是絕對待,謝是非,無言無說的;佛之所以方便演說,目的是令人依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,證此實相般若。因此佛“說般若波羅密,即非般若波羅密,是名般若波羅密。”

  受持經者,不應于佛所說的語言文字中求般若,不應于佛所化境中求般若,不應于佛應化身中求般若。若知佛說般若無說無示,則是真般若;若知佛所化境即相非相,則法法無非般若;若知佛的應身,諸相非相,即能證入實相般若。能如是信解,如是離相無住,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。

  二顯般若之用:般若之體是真空,般若之用是妙有;真空之體不礙妙有之用,妙有之用亦不礙真空之體。故佛爲度衆生,從體起用,示現身相,成就國土,說法利生。叁十二相是正報,大千世界是依報,若依若正,無非是從體起用,所幻現的假相。從假相言,“佛說般若波羅密”;從真性理體說:“即非般若波羅密”。從相不離性,即相即性說:“是名般若波羅密”。

  以其相妄,故不應該執著;以其性真,故應該信解受持。受持此經的人,能知性不壞相,就要生心度衆生,廣修六度萬行;能知相不離性,則雖生心度衆生,廣修六度,而心不住著。如是從體起用,無住而生心;攝用歸體,雖生心而無所住,才是真正的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。

  叁顯第一義空:“佛說般若波羅密”是妙有,即不空如來藏;“即非般若波羅密”是真空,即空如來藏;“是名般若波羅密”,是真空而妙有,妙有而真空,即空不空如來藏。

  依不空如來藏,建立一切法;故佛說微塵,說世界,說叁十二相。世界是衆生共業所感,是世間因果;叁十二相是佛曆劫修行的果報,是出世間因果。此即是楞嚴經所說:“以是俱即,世出世故”。依空如來藏,泯一切法;故如來說非微塵,非世界,非叁十二相。即楞嚴經所說:“以是俱非,世出世故”。

  知不空如來藏,則不昧因果,能去惡修善,自度度人,便是大悲;知空如來藏,相妄性真,不住不著,便是大智。以智扶悲,不舍衆生;以悲顯智,離相無住。如是悲智雙運,空有不二,即是空不空如來藏。如楞嚴經說;“如來藏妙明元心,離即離非,是即是非。”能知空、不空、空不空叁如來藏的道理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稱性起修,全修契性,性修不二,才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第一義空,才是真正的受持。

  (5)身施較量

  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甚多。

  佛曾經以恒河沙數之多的恒河,如是衆多恒河沙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爲喻,顯持經功德。但外財布施,雖多非勝。故今佛複“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”爲喻,以顯持經功德。身命布施,屬于內財。若然有人以恒河沙如是衆多的身命布施,其福雖多,而且殊勝,但妄心不除,四相未空,仍然是生死因,非涅槃本;如果受持此經爲人演說者,能夠離相無住,自當斷煩惱,了生死,證菩提,其福何止超越內外財布施?簡直不可思議。如六祖慧能禅師說:“多劫舍身,不了空義,妄心不除,仍是衆生;一念持經,我人頓盡,妄想一除,言下成佛。”是以佛說:“若複有人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甚多。”

  4. 解義贊歎

  (1)贊法甚深

  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

  爾時,指佛引用洹河沙數身命布施,較量持經福多完畢之時。自從須菩提向佛提出,菩薩發心:“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”的問題之後,佛即詳細開示般若之道,應該離相度生,無住布施,同時展示般若無住之法:無證無說,聲聞得果無得,菩薩修因無法,以顯般若真空,破衆生執有。再進而說明般若之用,叁谛圓融,能出生佛道功德,經在即佛在。而勸導須菩提,如法受持;並引喻較量,顯示持經功德,遠勝于衆多內外財布施,以明般若真空不空,除衆生空見。須菩提聞之,深深體會本經所顯的畢竟空義,圓融無礙;且由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,深達實相妙理,故言:“深解義趣”。今日所解的義趣,是昔所未聞,昔所未解,感佛恩德,情不自禁,涕淚悲泣,贊歎希有。不但贊佛希有,贊法希有,同時深深慶幸自己,得聞希有之法。

  孔子說:“朝聞道,夕死可以,”可見古人求道心切。從前有一老人,問他多少歲?答:四歲。問他的人,以爲他在開玩笑,他卻非常認真的說:過去末聞佛法,只貪圖物質享受,醉生夢死,浪費生命;自從得聞佛法,止惡行善,改往修來,己經四年,因此,我的年齡僅得四歲。

  須菩提早已證得小乘四果,獨具慧眼,解空第一,所以說:“我從昔來所得慧眼”。在般若會上,曾奉佛命,轉教菩薩;可知其聞法之多,解義之深,唯獨“未曾得聞如是”诠中道妙理“之經”典。今在般若第九會上,佛反覆說明,般若真空不空,詳細開示,叁谛圓融的妙理,令須菩提聞所未聞,解所未解,證所未證,何止“深解義趣”,還進而破法執,證叁空,可謂佛道的生命,由現在開始;撫今思昔,不覺喜極而泣,贊歎希有。

  本經開始時,須菩提贊歎希有,是贊佛生活在般若中;今贊歎希有,是贊佛善說般若。前贊,如見華屋外面,弘偉莊嚴;今贊,如登堂入室,親見種種寶藏。

  (2)贊人希有

  世尊!若複有人,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;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此贊人希有,“若複有人”是以己況他,“得聞是經”是聞慧,“信心清淨”是思慧。“則生實相”是修慧。實相本無生滅,因衆生執我執法,心不清淨,故實相隱,煩惱現:今聞佛說般若,離四相,除二執,心得清淨,再無煩惱執著,障蔽心智,實相自然顯現。故說: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”

  第一希有,指佛果無上菩提,世所希有;功德,指佛果智圓理極,萬德具備。因聞此經,離相無住,妄想除,實相生,斷無明,證法身,叁德具備,佛性顯現,故能“成就第一希有功德”。

  (3)實相希有

  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

  實相,若就字義說,該是有實質、有形相的事物;然據理論,則實字是說諸法真實不虛的本性;相字是指一切事物的形相。意思是說:此真實不虛的本性,雖非一切事物的形相,卻能幻現出一切有形相的事物,而一切有形相的事物,無不以此真實不虛的本性爲自性,因此名爲實相。故經言:“是實相者”,即是指諸法真實不虛的本性。

  世間一切事物,雖然各有其不同的相狀,不同的體質,但同是因緣生法,原無實性,當體即空。即此空性,就是諸法真實之性。此真實之性,不變隨緣故,非相而現相;隨緣不變故,現相而非相。非相而現相,是即空即有;現相而非相,是即有即空。即有即空,故說:“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。”即空即有,“是故如來,說名實相。”

  聞是經生淨信的人,能見諸相非相,就不取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。所以說:“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。”若能離相度生,無住修行,因圓果滿,即可證此性具洹沙功德的實相理體,“是故如來說名實相”。實相非相,是破有,是名實相,是除空,空有雙遣,空有齊彰,就是本經所顯的第一義空。

  (4)慶己勸後

  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,不足爲難。若當來世後五百歲,其有衆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爲第一希有!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

  此慶己勸人,慶今勸後。須菩提己證四果,解空第一,且生逢佛世,親聞佛說是經,深解義趣,自當“信解受持”依教奉行,結果得證實相般若,“不足爲難”。但佛滅度後,“若當來世後五百歲”,是末法時代,去佛遙遠,衆生根鈍,我執堅固,邪說熾盛,聞說是經能信解受持,實在不容易。果然“其有衆生,得聞是經”,又能“信解受持”,悟理起行,當知“是人則爲第一希有”!

  何以未法時代,“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爲第一希有”呢?因爲“此人”信心清淨,般若智生;依般若空慧,洞悉諸法皆緣生無性,不生執著,“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”又知“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是非相。”既離凡夫我等四相之有,亦離二乘非我等四相之空,乃至遠離菩薩的亦有相亦無相,及非有相非無相;而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,得叁空智,見實相理。至此,不但離其所離之相,亦離其能離之心,心境交融,能所一如,便入畢竟空,證同于佛,所以說:“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”

  (5)釋尊印證

  佛告須菩提:如是!如是!若複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,不怖,不畏,當知是人甚爲希有!

  須菩提不但贊歎此經所說般若,甚深微妙;還贊歎信解受持是經的人,希有難得,所說甚合佛意,故“佛告須菩提:如是!如是!”初如是,是印證須菩提所解義趣,能契合般若妙旨。次如是,是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