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,少至四句偈,此说经之处,一切世间,天、人、阿修罗,都应该恭敬供养,如佛塔庙。

  “一切世间”,指十方三世。“天、人、阿修罗”,是三善道众生;因为地狱众生太苦,不能修道;饿鬼为饥渴所逼,无心向道;畜生愚蠢无智,不知修道;唯有三善道众生,苦乐交参,始肯发心修行办道。故佛但举三善道众生。

  “供养”有二:一事供养,无论以香、花、灯、果,或幡盖、衣服、伎乐,甚至合掌礼拜,都是事供养。二法供养,是读经明理,如法修行,为人演说,无论环境如何恶劣,甚至危及生命,亦不舍菩萨行,不退失菩提心,是名法供养。

  梵语塔婆,或浮图,译名高显处,或灵庙,是供养佛舍利之处。有四处可以建立佛塔,一佛出生处,二佛成道处,三佛转*轮处,四佛入灭处。今“随说是经”,即转*轮处。故一切众生,“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。”

  据传说:中国隋朝,蜀民荀氏,曾于空地遥望虚空,用手写金刚经,因得诸天覆护,遇雨空地不湿;牧童皆在此地避雨。直至唐朝武德年间,有一僧人告诉村民说:“此地曾有人向空中写金刚经,诸天宝盖其上,不得令人践踏”。村民遂设栏围之,并于空地奉供佛像,村民常闻天乐之声。所以佛言:说经之处,即如佛塔庙,皆应恭敬供养,此显处胜。

  (2)成就三身

 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、读诵!须菩提,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

  “何况有人,尽能受持读诵”,是显人胜;“当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”,是显法胜。说经之处,尚应恭敬供养,何况说经之人?随说四句偈,尚应尊重,况尽能受持此经,进而为人演说?当然可以“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”

  “最上”是指佛的法身,离名绝相,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无过其上;“第一”是指佛的报身,无量相好庄严,众圣中尊,堪称第一;“希有”是指佛的应身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,世所希有。佛意是说:若有人能受持读诵此金刚经,又能为人演说全经,当知是人,必能圆满成就佛的三身。因为般若能令人离相破执,无住生心,广修六度,积聚功德,自当圆证佛果三身;所以说:三世诸佛,无不从般若出。

  (3)敬如三宝

 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

  经代表佛的法身,是以凡有此经所在的地方,无论是佛殿、是讲堂、是图书馆,或是办公室,皆应恭敬供养;如尊重佛,亦如尊重佛在世时,助佛教化的诸大弟子。经典是法宝;经由佛说,经在之处,“即为有佛”,是佛宝;诸大弟子,包括一切菩萨僧是僧宝。所以金刚经所在之处,即具足三宝,当然应该尊敬供养。

  佛在世时三宝以佛为主,法从佛出,有佛然后有法,依法修行,然后有僧。佛灭度后,三宝则以僧为中心,因为僧可以弘扬佛法,可以续佛慧命;可以建立塔庙,住持佛法;僧在即法存,法存即佛住。是以三宝弟子,不但要敬佛、敬法、还要敬僧。

  (三)正宗分明般若之用

  1. 请示经名

  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

  以上一大段经文,是正宗分说般若之道。现在第二大段,是正宗分明般若之用。

  当佛引喻校量持经福胜完毕之时,须菩提因闻佛说:经在即三宝在,皆应恭敬供养;然诸供养中,法供养为最,故发心弘扬此经。但不知此经是何名字?又应该如何奉持?因为经名,是全经的总刚,能摄全经要义;欲想明白经中所说的道理,必须理解经题的含义,非问不可。故特别请问:“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”

  2. 佛说经题

  佛告须菩提: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。

  佛出示本经总题,是名“金刚般若波罗密”。义如前释,金刚是喻,般若是法。金刚有能断之力,般若有破惑之功;今以金刚之坚、明、利,譬喻般若之体、相、用三大。般若之体,是实相般若;实相无相,不可破坏,喻金刚之坚固不坏。般若之相,是文字般若;双遮双照,遮照同时;犹如金刚之明净,能破诸闇蔽。般若之用,是观照般若;能空四相,破二执,断三惑,显三空,证三德,犹如金刚之锐利,能坏一切,一切不能坏。菩萨若能由文字般若的启示,起观照般若,因观照般若的理解,而受持、而深入、而契证实相般若;就可以远离生死此岸,到达涅槃彼岸。是以此经名:“金刚般若波罗密”。

  佛在大般若经中,每会皆是只说般若,唯独此第九会,加上金刚二字,目的是显示此会所说,最为精要;同时显示般若的功用,犹如金刚之坚、明、利,不止能令人破执断惑,还可以令人证入实相理体。虽然,实相般若,离言语相,离心缘相,不可以言宣;但佛为随顺世俗谛的因缘,假借语言文字,强立“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”,并嘱咐须菩提应当如法受持。

  3.劝当受持

  (1)受持法胜

  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密,即非般若波罗密,是名般若波罗密。

  佛为甚么告诉须菩提:“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”呢?因为:“佛说般若波罗密,即非般若波罗密,是名般若波罗密。”这种般若法门,非常殊胜,果能奉持,终必成就佛果三德。

  “佛说般若波罗密”,是文字般若。依理成事,事能显理,属于俗谛理。“即非般若波罗密”,是观照般若,照见诸法相妄性真,能透视诸法的假形象,深入诸法空性的本体,属于真谛理。“是名般若波罗密”,是实相般若,性德圆融,周遍含摄,是显事理相即,性相一如;空有不二,真俗圆融的中道第一义谛理。

  持经的菩萨,若因闻“佛说般若波罗密”,由文字般若的启发,知道实相般若的理体,虽然不变,但有随缘的作用;故随众生不同的因缘,而有四圣六凡等虚妄的事相。但此等事相,皆是因缘生法,缘生无性,即有即空,不应心生执著;而能离四相,空我执,即得我空智,见真谛理,证解脱德。

  持经的菩萨,若因闻“佛说般若波罗密,即非般若波罗密”,而能运用观照般若,深达诸法空性,知道实相理体,虽随缘幻生宇宙万有诸法,但其体不变。诸法无不相妄性真,即相即性,就可以因相见性,空法执,得法空智,照俗谛理,证般若德。

  持经的菩萨,若因闻佛说“是名般若波罗密”,能够通达实相般若,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;空有相即,真俗圆融,就可以空非法执,得俱空智,见中道理,证法身德。

  如是因文字般若而知,而信;由观照般若而见,而解,而受持,终于证得实相般若的理体,成就佛果三德,正是佛说本经的宗旨,亦是金刚般若之功用。凡是发大心的菩萨摩诃萨,皆应当如是受持,才是真正的受持“金刚般若波罗密经”。

  (2)离言说相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

  依世俗谛,佛虽然说:“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”但在真谛理言,实无般若之法可说。是以佛问须菩提:“如来有所说法不”?须菩提既证真空理,深知般若无说无示的妙旨,故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”因为佛说法,只是文字般若;若能闻法起行,断惑证真,就是观照般若;深达实相,契证真如,就是实相般若。实相般若,无形无相,不可说,不可示。虽然佛随缘说法,但无言说相,如起信论言:“当知一切法,不可说,不可念,是名真如。”受持是经的人,若见佛有法可说,便是著相,非受持般若。当知佛说法,实无法可说,亦无法可受持。如是知,如是见,才是真正受持“金刚般若波罗密。”

  (3)离境界相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,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;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  三千大千世界,是佛教化众生的国土,亦是佛说法之处。不但佛所说之法,是无说无示;就是佛所教化的国土,亦幻妄不真。因为众生共业所感的依报,大如世界,小至微尘,皆是因缘或离或合所幻现的假名假相,不应该执为实有。

  佛问须菩提: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”须菩提深知尘界聚散无常,由众多微尘聚合的世界,固然无自性;即此能聚成世界的微尘,亦无实性可得,不过随世俗因缘,可以说微尘众多,故答言:“甚多,世尊!”

  在楞严经说:微尘可以分析成邻虚尘,若再分析邻虚尘,就变成虚空无所有了。俱舍论亦将微尘一再分析,至极微尘时,已非肉眼能见,但天眼可见;若再分析至邻虚尘,则天眼也不能见,唯有慧眼能见了。可知微尘原无实体,只由众多的邻虚尘集合而成,随顺世间俗谛理,佛说:“诸微尘”;若依真谛理,则“如来说非微尘”。若微尘、若世界,无不相妄性真,相不离性。佛依此性相不二,真俗圆融的中道理,故说:“是名微麈”。

  微尘如此,世界亦然。由众多微尘和合因缘,积聚而成的世界,当然亦无实体可得。在世界的形相方面,佛“说世界”;若就诸法空性言:“如来说世界,非世界”,世界缘聚非有,缘散非空,唯一中道妙理。故佛说:“是名世界”。然则,受持此经的人,应当知道,不但佛说法,是无法可说;即使是佛所教化的国土,亦不可得。只是因缘会合时,大若世界,小如微尘,徒具假名相而已,不应执著,为境所转。果能如是离境界相而修,就是真修;无住而持,是名真持。

  (4)不著身相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

  世界、微尘是依报,佛的身相是正报。诸佛教化众生,何止无法可说,无化土可得,就是佛的正报身相,亦不可得。三十二相是佛修道因缘,所得的果报体,是为教化众生而示现。佛问须菩提:“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”须菩提明白法身清净无为,无证无得,不可以名言,不可以相见;三十二相,只是释尊为度众生因缘而示现的应身,是有为法,岂可以从有为法之相,而见无为法之性?虽然说:“幻化空身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