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即法身,无明实性即佛性。”但此只是据性言,非就相论。今佛以相问,当然是不可能从有相的应身如来,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。故须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”。

  为甚么?因为“如来说三十二相”,是幻有、假有、非真有,“即是非相”;但佛为度众生,不妨示现三十二相。此三十二相,虽然不是“非相”的法身如来,却是依“非相”的法身理体所起的妙用,以其用不离体,体不离用,体用相即,故佛说:“是名三十二相”。

  “如来说三十二相”是显有;“即是非相”是显空;“是名三十二相”,是显空有不二,空有同时的中道第一义空,亦即是般若毕竟空。能够如是信解,如是受持,如是为人演说,就是真正的奉持金刚般若。

  自从佛出示经名至此,共有以下三义:

  一显般若之体:般若之体,即是诸法实性,亦是佛所证的法身理体。此理体是绝对待,谢是非,无言无说的;佛之所以方便演说,目的是令人依文字般若,起观照般若,证此实相般若。因此佛“说般若波罗密,即非般若波罗密,是名般若波罗密。”

  受持经者,不应于佛所说的语言文字中求般若,不应于佛所化境中求般若,不应于佛应化身中求般若。若知佛说般若无说无示,则是真般若;若知佛所化境即相非相,则法法无非般若;若知佛的应身,诸相非相,即能证入实相般若。能如是信解,如是离相无住,才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。

  二显般若之用:般若之体是真空,般若之用是妙有;真空之体不碍妙有之用,妙有之用亦不碍真空之体。故佛为度众生,从体起用,示现身相,成就国土,说法利生。三十二相是正报,大千世界是依报,若依若正,无非是从体起用,所幻现的假相。从假相言,“佛说般若波罗密”;从真性理体说:“即非般若波罗密”。从相不离性,即相即性说:“是名般若波罗密”。

  以其相妄,故不应该执著;以其性真,故应该信解受持。受持此经的人,能知性不坏相,就要生心度众生,广修六度万行;能知相不离性,则虽生心度众生,广修六度,而心不住著。如是从体起用,无住而生心;摄用归体,虽生心而无所住,才是真正的受持金刚般若波罗密。

  三显第一义空:“佛说般若波罗密”是妙有,即不空如来藏;“即非般若波罗密”是真空,即空如来藏;“是名般若波罗密”,是真空而妙有,妙有而真空,即空不空如来藏。

  依不空如来藏,建立一切法;故佛说微尘,说世界,说三十二相。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,是世间因果;三十二相是佛历劫修行的果报,是出世间因果。此即是楞严经所说:“以是俱即,世出世故”。依空如来藏,泯一切法;故如来说非微尘,非世界,非三十二相。即楞严经所说:“以是俱非,世出世故”。

  知不空如来藏,则不昧因果,能去恶修善,自度度人,便是大悲;知空如来藏,相妄性真,不住不著,便是大智。以智扶悲,不舍众生;以悲显智,离相无住。如是悲智双运,空有不二,即是空不空如来藏。如楞严经说;“如来藏妙明元心,离即离非,是即是非。”能知空、不空、空不空三如来藏的道理,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,称性起修,全修契性,性修不二,才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第一义空,才是真正的受持。

  (5)身施较量

  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

  佛曾经以恒河沙数之多的恒河,如是众多恒河沙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喻,显持经功德。但外财布施,虽多非胜。故今佛复“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”为喻,以显持经功德。身命布施,属于内财。若然有人以恒河沙如是众多的身命布施,其福虽多,而且殊胜,但妄心不除,四相未空,仍然是生死因,非涅槃本;如果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者,能够离相无住,自当断烦恼,了生死,证菩提,其福何止超越内外财布施?简直不可思议。如六祖慧能禅师说:“多劫舍身,不了空义,妄心不除,仍是众生;一念持经,我人顿尽,妄想一除,言下成佛。”是以佛说:“若复有人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”

  4. 解义赞叹

  (1)赞法甚深

  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

  尔时,指佛引用洹河沙数身命布施,较量持经福多完毕之时。自从须菩提向佛提出,菩萨发心:“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的问题之后,佛即详细开示般若之道,应该离相度生,无住布施,同时展示般若无住之法:无证无说,声闻得果无得,菩萨修因无法,以显般若真空,破众生执有。再进而说明般若之用,三谛圆融,能出生佛道功德,经在即佛在。而劝导须菩提,如法受持;并引喻较量,显示持经功德,远胜于众多内外财布施,以明般若真空不空,除众生空见。须菩提闻之,深深体会本经所显的毕竟空义,圆融无碍;且由文字般若,起观照般若,深达实相妙理,故言:“深解义趣”。今日所解的义趣,是昔所未闻,昔所未解,感佛恩德,情不自禁,涕泪悲泣,赞叹希有。不但赞佛希有,赞法希有,同时深深庆幸自己,得闻希有之法。

  孔子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以,”可见古人求道心切。从前有一老人,问他多少岁?答:四岁。问他的人,以为他在开玩笑,他却非常认真的说:过去末闻佛法,只贪图物质享受,醉生梦死,浪费生命;自从得闻佛法,止恶行善,改往修来,己经四年,因此,我的年龄仅得四岁。

  须菩提早已证得小乘四果,独具慧眼,解空第一,所以说:“我从昔来所得慧眼”。在般若会上,曾奉佛命,转教菩萨;可知其闻法之多,解义之深,唯独“未曾得闻如是”诠中道妙理“之经”典。今在般若第九会上,佛反覆说明,般若真空不空,详细开示,三谛圆融的妙理,令须菩提闻所未闻,解所未解,证所未证,何止“深解义趣”,还进而破法执,证三空,可谓佛道的生命,由现在开始;抚今思昔,不觉喜极而泣,赞叹希有。

  本经开始时,须菩提赞叹希有,是赞佛生活在般若中;今赞叹希有,是赞佛善说般若。前赞,如见华屋外面,弘伟庄严;今赞,如登堂入室,亲见种种宝藏。

  (2)赞人希有

  世尊!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;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此赞人希有,“若复有人”是以己况他,“得闻是经”是闻慧,“信心清净”是思慧。“则生实相”是修慧。实相本无生灭,因众生执我执法,心不清净,故实相隐,烦恼现:今闻佛说般若,离四相,除二执,心得清净,再无烦恼执著,障蔽心智,实相自然显现。故说: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。”

  第一希有,指佛果无上菩提,世所希有;功德,指佛果智圆理极,万德具备。因闻此经,离相无住,妄想除,实相生,断无明,证法身,三德具备,佛性显现,故能“成就第一希有功德”。

  (3)实相希有

  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

  实相,若就字义说,该是有实质、有形相的事物;然据理论,则实字是说诸法真实不虚的本性;相字是指一切事物的形相。意思是说:此真实不虚的本性,虽非一切事物的形相,却能幻现出一切有形相的事物,而一切有形相的事物,无不以此真实不虚的本性为自性,因此名为实相。故经言:“是实相者”,即是指诸法真实不虚的本性。

  世间一切事物,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相状,不同的体质,但同是因缘生法,原无实性,当体即空。即此空性,就是诸法真实之性。此真实之性,不变随缘故,非相而现相;随缘不变故,现相而非相。非相而现相,是即空即有;现相而非相,是即有即空。即有即空,故说:“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。”即空即有,“是故如来,说名实相。”

  闻是经生净信的人,能见诸相非相,就不取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。所以说:“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。”若能离相度生,无住修行,因圆果满,即可证此性具洹沙功德的实相理体,“是故如来说名实相”。实相非相,是破有,是名实相,是除空,空有双遣,空有齐彰,就是本经所显的第一义空。

  (4)庆己劝后

  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!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

  此庆己劝人,庆今劝后。须菩提己证四果,解空第一,且生逢佛世,亲闻佛说是经,深解义趣,自当“信解受持”依教奉行,结果得证实相般若,“不足为难”。但佛灭度后,“若当来世后五百岁”,是末法时代,去佛遥远,众生根钝,我执坚固,邪说炽盛,闻说是经能信解受持,实在不容易。果然“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”,又能“信解受持”,悟理起行,当知“是人则为第一希有”!

  何以未法时代,“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”呢?因为“此人”信心清净,般若智生;依般若空慧,洞悉诸法皆缘生无性,不生执著,“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”又知“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”既离凡夫我等四相之有,亦离二乘非我等四相之空,乃至远离菩萨的亦有相亦无相,及非有相非无相;而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,得三空智,见实相理。至此,不但离其所离之相,亦离其能离之心,心境交融,能所一如,便入毕竟空,证同于佛,所以说: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”

  (5)释尊印证

  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,不怖,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!

  须菩提不但赞叹此经所说般若,甚深微妙;还赞叹信解受持是经的人,希有难得,所说甚合佛意,故“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”初如是,是印证须菩提所解义趣,能契合般若妙旨。次如是,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