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印证须菩提所知,正是佛所说:佛所说,正是须菩提所知,见解正确,所说不谬。

  惊是惊疑,怖是恐怖,畏是畏惧。三界人天,未空四相,初闻般若无我等四相,故惊疑不安。二乘圣人虽空四相,但法执未除,闻非无我等四相,不禁恐怖。权乘菩萨住于法空,未解空亦复空,闻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”,遂生畏惧。

  天亲论云:“惊谓惧此经非正道行故,怖谓不能断疑故,畏谓由于惊怖不肯修行故。”大般若经亦言:“薄福异生,声闻独觉,若闻般若波罗密多,恐惧舍离。般若波罗密多,闻名尚难,况能修学?”今于末法时代,竟然有人闻是经,能信解受持,离相无住,的确是希有难得。故佛在印正须菩提赞法赞人,所说正确之后,即继续说:末法时代,闻经信解,离相受持的人,当然是希有,即使是“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骜,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,”亦“甚为希有!”己经能难可贵,何况更能信解受持呢!

  (6)持希有法

  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即非第一波罗密,是名第一波罗密。须菩提,忍辱波罗密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,是名忍辱波罗密。

  何以故以下,是解释何以得闻是经,不骜不怖不畏的人,甚为希有?因为是人闻:“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即非第一波罗密,是名第一波罗密。”如是希有之法,不惊而能信,不怖而能解,不畏而能受持,当然是“甚为希有”难得。

  何谓第一波罗密?有人认为是指布施,因为布施是六度之首,并且布施可以治贪。佛在说第一波罗密之后,继而说忍辱波罗密,正显示般若功能,不但可以治痴,还可以对治贪嗔;所以佛说第一波罗密,是指布施。

  但亦有人认为,般若是六度的眼睛,为前五度之师,若无般若,施等五度的果报,仅是有漏之因,将报得人天小果;必须以般若空慧,领导前施等五度,无住布施,离相修行,始可以度生死海,登涅槃岸。

  大般若经说:“若离般若波罗密多,布施等五度,不得名为波罗密。”又言:“布施等六波罗密,互相摄持,能到彼岸。然般若波罗密多,具大势力,方便善巧,能速圆满所修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波罗密多。非住前五,能办是事,故般若波罗密多,于前五为最、为胜、为高、为妙、为微妙、为上、无上、无等、无等等。由是因缘,独赞般若,超胜余五波罗密多。”据此,则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应该是指般若波罗密。

  笔者认为,菩萨修学般若法门,若在能观之智言,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该是指般若波罗密;若约所观之境,则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该是指布施波罗密,而且概括忍辱等波罗密。因为般若是慧行,属于大智;施等前五度,是福行,属于大悲。菩萨修行以智扶悲,故能离相无住;以悲助智,故能无住生心。如是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,福慧双修,悲智双运,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,正是大般若经所说:“布施等六波罗密,互相摄持,能到彼岸。”的意义。所以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可以说是指布施度,亦可以说是般若度。

  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是借用语言文字的假名来表达般若正智,但凡是由语言文字可宣说的,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,非即是诸法的空性。所以“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即非第一波罗密。”持经的人,如果知道因缘生法,相妄性真,不应该执著而已,非无假名假相,亦非无真实之性,而能会相归性,故佛说“是名第一波罗密。”

  依俗谛理,如来说第一波罗密,是真空不空,性不违相;依真谛理,佛说即非第一波罗密,是妙有非有,相不离性。依据空有相即,性相一如,真俗圆融的中道理,佛说:是名第一波罗密。

  得闻是经的人,知妙有非有,就应该离相无住;知真空不空,则应该信解受持。既不执相迷性而著于有,亦不执性违相而落于空。如是空有俱不著,二边皆远离,乃至此三谛圆融的中道,亦无取舍之心,一切无住无著,才是般若的真义。今闻经之人,对于本经所说般若无住之法,竟然能够信解,受持不疑;闻经不惊、思义不怖、修行不畏,当然是甚为希有。

  般若慧行如此,其他布施、忍辱等福行亦然。闻经者若能知佛说忍辱波罗密,只是随顺俗谛理,缘生诸法而说;诸法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,所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,不应该执著于有。但缘生诸法,无不相妄性真,亦不应该执著于空。不著有,故能离相无住;不执空,故能离相修善。既不执相迷性,亦不执性违相,而能会相归性,那就是佛所说的:是名忍辱波罗密,亦即是般若无住之法。闻经的人,果能离相无住,修一切善,当得成就诸波罗密,速证佛道。

  (7)佛引己证

  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  佛引用自己因中修行,能够离相无住,故能成就忍辱波罗密,速证佛果菩提的事实,以证明般若无住希有之法的妙用,而劝受持经者,应该离相无住。若然心有所住,即生烦恼,烦恼不除,怎可以成就忍辱波罗密呢?

  忍,是能忍之心,辱,是外来之境,有生忍,法忍,无生法忍三种。能够忍受众生种种横加毁辱,不生嗔恨,不思报复,是生忍。若能忍受自然界的灾害,以及人为的祸患;又不见有能忍所忍,不见有能辱所辱,是法忍。如果忍无忍相,法无法相,能所双亡,三轮体空,一心清净,契证无生理,即是无生法忍。

  佛依生忍,说“忍辱波罗密”,依法忍,说“非忍辱波罗密”,依无生法忍说“是名忍辱波罗密”。因为忍辱之法,亦是由因缘生,无有自性,当体即空,不应执著,故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”。若能在般若真智扶导之下,不见有能忍所忍,离相无住,深入法性,即可以成就忍辱波罗密,故佛说“是名忍辱波罗密。”

  歌利王,译极恶,残忍成性,有一次带宫女入山中打猎,倦极入睡,宫女各自游戏。当时山洞中,有位年青的修行人,被宫女发现,修行人即为宫女说法。王醒寻至,责问是何人?答:是忍辱仙人。王即用刀割仙人的耳、鼻、及断其手足,时仙人已离我等四相,神色不变,心亦不嗔。但护法神忿怒,雨沙砾石,恶王恐怖,跪地忏悔,仙人言:“我心无嗔,犹如无贪。”王言:“云何得知无嗔”?仙人立誓:“若真无嗔,当令我身,平复如故。”当时忍辱仙人,即今释尊,恶王是憍陈如前身。(故事出自涅槃经。)

  佛对须菩提说:“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”释尊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,内心已经离相无住,万念俱寂,我见不生,人相,众生相、寿者相亦不起,故能安然忍受,恶王无理加害,不生嗔恨。否则,释尊“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”正因为当时释尊,心离四相,不见有能忍所忍,嗔心不起,故得身相复原。可知离相无住的功德,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释尊往昔行菩萨道时,不止能够忍受歌利王割截身体,而且“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”,都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”以其能够离相无住,故得成就忍辱波罗密,速证菩提。因此,以下劝诸菩萨修行,应当离相无住。

  5.结显无住

  (1)发心离相

  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;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

  此总结无住功德的殊胜。“是故”是结前起后。佛于前文,既己详细说明般若离相无住之法,闻经的菩萨,自当解理起行,降心除执,“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”一切相虽多,不出六尘,既离相发心,就“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。”但为教化众生,不妨于诸法空性中,生起布施心,持戒心,忍辱心,乃至生起慈悲喜舍等心。此等心虽然于无住法中,随缘而生,但不执著;虽不执著,却能随缘而生。所以说:“应生无所住心。”否则,“若心有住”就不能安住于菩提心中,“则为非”如佛所教而“住”。

  (2)布施无住

  是故佛说菩萨心,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,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;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

  承是“应生无所住心,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”的缘故,所以“佛说菩萨心,不应住色布施。”色为六尘之首,佛言不应住色布施,即概括不应住六尘布施。又色代表相,不住色布施,即是无相布施,不于住有;但“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”是无住生心,不住于空。为甚么菩萨要离相发心,无住布施,空有俱不著,二边皆远离呢?

  因为“如来说一切诸相”,“一切众生”,都是因缘生法,幻有不真,原无实性,其性“即是非相”“即非众生”的诸法空性。在般若真空不空方面:“如来说一切诸相”,“又说一切众生”,是即空即有;不应执性违相而堕于空。但若在缘起性空方面:相与众生,皆幻妄不真,徒有假名假相,所以如来说:“即是非相”,“即非众生”,是即有即空;不应执相迷性而著于有。

  持经的菩萨,若知即有即空,则能离相无住;知即空即有,则应生无所住心。维摩经说:“虽行于空;而植众德本。虽行无相;而度诸众生。虽无作而示现受身;虽行无起,而起一切善行。”又说:“若菩萨不著于相,亦不著于无相,是为不二法门。”此不二法门,就是本经所说: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之法。菩萨果能以离相无住的般若正智为因心,修学布施等诸波罗密,自然可以离相见性,证入寂照不二,空有同时的实相理,得佛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准此可知无住的功德,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6.劝信佛语

  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

  无住功德,是佛亲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