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证之理,真实之说。佛恐末法众生,智浅障深,怀疑不信,故特别告诉须菩提:“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”以诫疑劝信。
因为凡佛所说,皆是根据自己亲证实相般若理的真智而说,所以是“真语”。佛亲证诸法实相理,故凡有所说,皆是“实语”。释尊如是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无不如是说,是“如语”。凡佛所说,皆如理如量而说,非故意杜撰,欺骗众生,是不诳语。佛虽说三乘五乘诸法,目的皆为一佛乘,所谓:“言有千差,理无二致”,是不异语。
“如来所得法”,是指诸佛共证的无上菩提法。此法生佛体同,圣凡无二,众生迷故执此法为实有,二乘悟知此法性空而执空,菩萨虽知此法无实无虚,但未能有无俱遣,而证中道;唯佛亲证此法,本自不生,故知无实;今亦不灭,故知无虚。知无实故,虽证菩提,但于法实无可得,是妙有非有;知无虚故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是真空不空。以其妙有非有,故如来说:诸相非相,世界非世界,众生非众生;以其真空不空,故佛说:是名诸相,是名世界,是名众生。令人于离相无住的同时,又能发心布施,广修六度,利益众生。所谓:“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。”这就是本经所显毕竟空的真义。
7.喻显无住
(1)著相之失
须菩提!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。
佛再引用譬喻,显示般若无住的功德。法,指世出世, 间,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。如佛所教而住的菩萨,不应该执著世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等有为诸法;即使是修因证果的出世间无为法,亦不应该执著。“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”,就是缺乏般若智光,不知诸法幻有不真,著我昧空,为物所转,处处障碍,“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;”
虚空,譬喻真如自性。法,譬喻真如性德所具诸法。暗喻烦恼。佛的意思是说:虚空周遍十方,而且一切色法,充满其中,但处于暗室的人,又缺乏日光明照,虽然身在空中,而不见空,虽面对诸色,而不见色。譬喻真如性空,周遍法界,本具无量性德,一切诸法尽摄其中。由于菩萨心住于法,被无明暗蔽,无般若智光,未悟真如性空之理,虽处身于真如界内,而不自觉,更不能见真如自性本具的性德;如人入暗,一无所见。
(2)无住之得
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
日与日光,譬喻智慧。日能破暗,喻智慧可断惑;目能见空见色,喻智慧能见实相理,知性具无量功德。佛说:“若然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”,则般若智光显现,得法眼圆明,便可以破除无明暗蔽,亲见诸法实相理,真空不空,便可以游于慧日之下,洞悉真如,性具无边功德;“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”佛以此譬喻,显示般若无住之功德,以劝导持经菩萨,应该离相发菩提心,生无所住之心,修无所住之行。
8.自持功德
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前说为他人演说的功德殊胜,今佛再说自持功德。自己受持,已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,何况进而为他人演说?当来之世,指末法时代,善男子善女人,总括四众佛弟子。末法时代,魔强法弱,斗争坚固,此时若然有人能受持读诵此金刚经,对本经所说第一义空的道理,不惊,不怖,不畏。由文字般若,起观照般若,亲证实相般若;则其智慧之深,功德之大,唯佛智能悉知,唯佛眼能悉见。
佛证一切种智,无法不知,谓之悉知。佛五眼圆明,无法不照,谓之悉见。因为凡是能于此经,信解受持,离相发心,无住布施,福慧双修,自利兼他的人,必能于十方世界,分身无量,善巧方便,转*轮,度众生,“则为如来,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是以本经,又名功德经。
据说:中国宋朝范文正公,是一位信佛虔诚的大官。毋亡二十一日,梦见母亲哭诉:因生前作业,被泰山府君拘捕,日夜受苦,希望他念功德经超度。又说:功德经即是金刚经。文正公即请僧人诵经七日,第六晚,又见亡母来言:因你至诚念经忏悔,感动观音菩萨来诵了半卷经,我已经业障消除,得生天界。次日,文正公礼谢众僧时问:昨天是谁诵半卷经?旁有人言:“昨天大众在诵经时,我倚立看到第十六分,大人忽来拈香,我回厨房去。”文正公立即跪地叩首,和尚言:莫…莫…,忽腾空而去。文正公即在腾空之处,建立莫莫禅堂,以谢菩萨救母之恩。
又从前有一苦行僧,日诵金刚经六十卷,数十年如一日,从不间断。他有一位知名度甚高的师兄,时常出外讲经说法,广度众生。十几年后,回到祖庭,很关心的问师弟,在寺中除了执役服劳之外,还用甚么功?师弟说:“唯有诵念金刚经。”师兄怪责他,为甚么不出外参学,多多研习经教。之后,就匆匆与师弟告别。
师弟说:我们阔别多年,就让我诵卷金刚经,祝福师兄吧!随即坐地诵经。当开始念经题时,空中天乐飘飘,远近皆闻;诵至“一时佛在舍卫国”时,异香满室;再念到“尔时须菩提,即从座起,”忽然天雨曼陀罗花…,令师兄自愧不如。古人说:“能说一丈,不如能行一尺。”故知诵经,胜在解义,解义胜在起行,我们若能由信而解、而行、一心受持经中所诠的真义,当然可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9.较显福胜
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,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,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何况书写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?
佛说:持经之人,成就无量无边功德,此功德究竟有多少?今佛用恒河沙身命布施作比较,以显持经功德多而且胜。
中国古时,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,分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等十二时。印度则分为六时。上午六至十时,为上日分;中午十至二时,是中日分;下午二至六时,是后日分。晚十时前,是初夜分;十至二时,是中夜分;二至六时,为后夜分。
前文曾举身命布施,但只是以一恒河沙数为限;今佛再假设有人,于每日三时中,皆以恒河沙数等身命布施,而且不止是一日、一月、一年、百年、千年,而是积无量百千万亿劫之长时间,可知其所施身命之多,实在无法统计;但其所得之福,仍然不及持经功德殊胜。
劫是梵语,译名时分。佛经记载,劫有大劫,中劫,小劫之分。人道众生,寿命极短时,只有十岁。届时的人类,极其凶恶,也非常痛苦;由于共同恶业所感,养生之物十分缺乏。能够生存的人类不多,南赡部洲,人数不过一万。因苦极思善,人寿渐增,约经壹百年,始增一岁。人寿增至二十岁时,己过千年,众生眼见善有善报,故从善者日增。如是每过百年,人寿增一岁,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。此时的人福报大,享受如意,快乐无比。由于众人耽恋五欲,善心渐减;人寿又开始每过百年减一岁,最后减至人寿十岁,如是一增一减,谓之一小劫。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;积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中劫,为一大劫。
经文言劫,是指大劫。佛言:有人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中,一日三时,皆以恒河沙数之多身命布施,其时间之长,施命之多,行愿之坚,得福之大,岂可算数计量?但“若复有人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;何况书写,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。”不逆,是随顺。佛意是:若果有人闻此经典之后,能生信心,随顺般若无住行,不疑不谤,其所得福,已经胜于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,一日三时,皆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的人。何况更能依经解义,依义修行?既自己书写受持以自利,复为他人解说以利他,则其福德,更不可思议。
10.能持所持
(1)所持经胜
须菩提,以要言之:是经有不可思议,不可称量,无边功德;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
何以闻经信解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的功德,远胜于无量百千万亿劫,以恒河沙数的生命布施呢?佛言:“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,不可称量,无边功德。”
不可思议,是指法身佛;佛证法身理体,其性空寂,离名绝相,言语道断,非凡夫心可思、口可议。
不可称,指报身佛,无量相好庄严,非言语可称赞,非文字可形容。
不可量,指应身佛,随缘赴感,变化莫测,非凡情圣智,可能揣测度量。
无边功德,指佛所证中道妙理,不但远离空有二边;同时远离亦有亦无,非有非无二边,一超直入如来地,圆证三身,万德庄严,谓之无边功德。
又佛之法身周遍法界,法界无边,故言无边。佛的报身,相好无量,无量即无边。佛的应身,随类示现,妙应无方,无方即无边。总显本经所诠般若真空妙娌,能圆断圆证,成就如来三身,以利益无量众生;令一切众生,闻经受持,皆共成佛道。所以说:“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。”
“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”大乘是菩萨乘;最上乘是一佛乘。发菩提心,上求下化,是发大乘者;发心绍隆佛种,续佛慧命,是发最上乘者。大乘,是在菩萨修因言,最上乘,是在菩萨证果说。大乘教义,有圆有别,有顿有渐;最上乘,唯诠圆顿妙法。故最上乘,并不同于三乘教法中的大乘。
本经开始时,佛说般若之道,劝菩萨离相无住,随人信解受持,是属于大乘渐教,即是“如来为发大乘者说”。次明般若之用,由观照般若的功能,深达实相般若之理体;令人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;圆修三观,圆显三空,圆断三惑,圆证三身。是属于大乘圆教,即是:“为发最上乘者说。”
(2)能持人胜
若有人能受持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,不可称,无有边,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,则为荷檐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著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