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證之理,真實之說。佛恐末法衆生,智淺障深,懷疑不信,故特別告訴須菩提:“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。”以誡疑勸信。
因爲凡佛所說,皆是根據自己親證實相般若理的真智而說,所以是“真語”。佛親證諸法實相理,故凡有所說,皆是“實語”。釋尊如是說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無不如是說,是“如語”。凡佛所說,皆如理如量而說,非故意杜撰,欺騙衆生,是不诳語。佛雖說叁乘五乘諸法,目的皆爲一佛乘,所謂:“言有千差,理無二致”,是不異語。
“如來所得法”,是指諸佛共證的無上菩提法。此法生佛體同,聖凡無二,衆生迷故執此法爲實有,二乘悟知此法性空而執空,菩薩雖知此法無實無虛,但未能有無俱遣,而證中道;唯佛親證此法,本自不生,故知無實;今亦不滅,故知無虛。知無實故,雖證菩提,但于法實無可得,是妙有非有;知無虛故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是真空不空。以其妙有非有,故如來說:諸相非相,世界非世界,衆生非衆生;以其真空不空,故佛說:是名諸相,是名世界,是名衆生。令人于離相無住的同時,又能發心布施,廣修六度,利益衆生。所謂:“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。”這就是本經所顯畢竟空的真義。
7.喻顯無住
(1)著相之失
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。
佛再引用譬喻,顯示般若無住的功德。法,指世出世, 間,一切有爲法與無爲法。如佛所教而住的菩薩,不應該執著世間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等有爲諸法;即使是修因證果的出世間無爲法,亦不應該執著。“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”,就是缺乏般若智光,不知諸法幻有不真,著我昧空,爲物所轉,處處障礙,“如人入闇,則無所見;”
虛空,譬喻真如自性。法,譬喻真如性德所具諸法。暗喻煩惱。佛的意思是說:虛空周遍十方,而且一切色法,充滿其中,但處于暗室的人,又缺乏日光明照,雖然身在空中,而不見空,雖面對諸色,而不見色。譬喻真如性空,周遍法界,本具無量性德,一切諸法盡攝其中。由于菩薩心住于法,被無明暗蔽,無般若智光,未悟真如性空之理,雖處身于真如界內,而不自覺,更不能見真如自性本具的性德;如人入暗,一無所見。
(2)無住之得
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;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日與日光,譬喻智慧。日能破暗,喻智慧可斷惑;目能見空見色,喻智慧能見實相理,知性具無量功德。佛說:“若然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”,則般若智光顯現,得法眼圓明,便可以破除無明暗蔽,親見諸法實相理,真空不空,便可以遊于慧日之下,洞悉真如,性具無邊功德;“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”佛以此譬喻,顯示般若無住之功德,以勸導持經菩薩,應該離相發菩提心,生無所住之心,修無所住之行。
8.自持功德
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經受持讀誦,則爲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前說爲他人演說的功德殊勝,今佛再說自持功德。自己受持,已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,何況進而爲他人演說?當來之世,指末法時代,善男子善女人,總括四衆佛弟子。末法時代,魔強法弱,鬥爭堅固,此時若然有人能受持讀誦此金剛經,對本經所說第一義空的道理,不驚,不怖,不畏。由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,親證實相般若;則其智慧之深,功德之大,唯佛智能悉知,唯佛眼能悉見。
佛證一切種智,無法不知,謂之悉知。佛五眼圓明,無法不照,謂之悉見。因爲凡是能于此經,信解受持,離相發心,無住布施,福慧雙修,自利兼他的人,必能于十方世界,分身無量,善巧方便,轉*輪,度衆生,“則爲如來,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”是以本經,又名功德經。
據說:中國宋朝範文正公,是一位信佛虔誠的大官。毋亡二十一日,夢見母親哭訴:因生前作業,被泰山府君拘捕,日夜受苦,希望他念功德經超度。又說:功德經即是金剛經。文正公即請僧人誦經七日,第六晚,又見亡母來言:因你至誠念經忏悔,感動觀音菩薩來誦了半卷經,我已經業障消除,得生天界。次日,文正公禮謝衆僧時問:昨天是誰誦半卷經?旁有人言:“昨天大衆在誦經時,我倚立看到第十六分,大人忽來拈香,我回廚房去。”文正公立即跪地叩首,和尚言:莫…莫…,忽騰空而去。文正公即在騰空之處,建立莫莫禅堂,以謝菩薩救母之恩。
又從前有一苦行僧,日誦金剛經六十卷,數十年如一日,從不間斷。他有一位知名度甚高的師兄,時常出外講經說法,廣度衆生。十幾年後,回到祖庭,很關心的問師弟,在寺中除了執役服勞之外,還用甚麼功?師弟說:“唯有誦念金剛經。”師兄怪責他,爲甚麼不出外參學,多多研習經教。之後,就匆匆與師弟告別。
師弟說:我們闊別多年,就讓我誦卷金剛經,祝福師兄吧!隨即坐地誦經。當開始念經題時,空中天樂飄飄,遠近皆聞;誦至“一時佛在舍衛國”時,異香滿室;再念到“爾時須菩提,即從座起,”忽然天雨曼陀羅花…,令師兄自愧不如。古人說:“能說一丈,不如能行一尺。”故知誦經,勝在解義,解義勝在起行,我們若能由信而解、而行、一心受持經中所诠的真義,當然可以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9.較顯福勝
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,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,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;若複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,何況書寫受持讀誦,爲人解說?
佛說:持經之人,成就無量無邊功德,此功德究竟有多少?今佛用恒河沙身命布施作比較,以顯持經功德多而且勝。
中國古時,將一晝夜二十四小時,分爲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等十二時。印度則分爲六時。上午六至十時,爲上日分;中午十至二時,是中日分;下午二至六時,是後日分。晚十時前,是初夜分;十至二時,是中夜分;二至六時,爲後夜分。
前文曾舉身命布施,但只是以一恒河沙數爲限;今佛再假設有人,于每日叁時中,皆以恒河沙數等身命布施,而且不止是一日、一月、一年、百年、千年,而是積無量百千萬億劫之長時間,可知其所施身命之多,實在無法統計;但其所得之福,仍然不及持經功德殊勝。
劫是梵語,譯名時分。佛經記載,劫有大劫,中劫,小劫之分。人道衆生,壽命極短時,只有十歲。屆時的人類,極其凶惡,也非常痛苦;由于共同惡業所感,養生之物十分缺乏。能夠生存的人類不多,南贍部洲,人數不過一萬。因苦極思善,人壽漸增,約經壹百年,始增一歲。人壽增至二十歲時,己過千年,衆生眼見善有善報,故從善者日增。如是每過百年,人壽增一歲,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。此時的人福報大,享受如意,快樂無比。由于衆人耽戀五欲,善心漸減;人壽又開始每過百年減一歲,最後減至人壽十歲,如是一增一減,謂之一小劫。積二十小劫爲一中劫;積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中劫,爲一大劫。
經文言劫,是指大劫。佛言:有人于無量百千萬億劫中,一日叁時,皆以恒河沙數之多身命布施,其時間之長,施命之多,行願之堅,得福之大,豈可算數計量?但“若複有人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;何況書寫,受持讀誦,爲人解說。”不逆,是隨順。佛意是:若果有人聞此經典之後,能生信心,隨順般若無住行,不疑不謗,其所得福,已經勝于在無量百千萬億劫中,一日叁時,皆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的人。何況更能依經解義,依義修行?既自己書寫受持以自利,複爲他人解說以利他,則其福德,更不可思議。
10.能持所持
(1)所持經勝
須菩提,以要言之:是經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;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
何以聞經信解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的功德,遠勝于無量百千萬億劫,以恒河沙數的生命布施呢?佛言:“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。”
不可思議,是指法身佛;佛證法身理體,其性空寂,離名絕相,言語道斷,非凡夫心可思、口可議。
不可稱,指報身佛,無量相好莊嚴,非言語可稱贊,非文字可形容。
不可量,指應身佛,隨緣赴感,變化莫測,非凡情聖智,可能揣測度量。
無邊功德,指佛所證中道妙理,不但遠離空有二邊;同時遠離亦有亦無,非有非無二邊,一超直入如來地,圓證叁身,萬德莊嚴,謂之無邊功德。
又佛之法身周遍法界,法界無邊,故言無邊。佛的報身,相好無量,無量即無邊。佛的應身,隨類示現,妙應無方,無方即無邊。總顯本經所诠般若真空妙娌,能圓斷圓證,成就如來叁身,以利益無量衆生;令一切衆生,聞經受持,皆共成佛道。所以說:“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。”
“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”大乘是菩薩乘;最上乘是一佛乘。發菩提心,上求下化,是發大乘者;發心紹隆佛種,續佛慧命,是發最上乘者。大乘,是在菩薩修因言,最上乘,是在菩薩證果說。大乘教義,有圓有別,有頓有漸;最上乘,唯诠圓頓妙法。故最上乘,並不同于叁乘教法中的大乘。
本經開始時,佛說般若之道,勸菩薩離相無住,隨人信解受持,是屬于大乘漸教,即是“如來爲發大乘者說”。次明般若之用,由觀照般若的功能,深達實相般若之理體;令人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;圓修叁觀,圓顯叁空,圓斷叁惑,圓證叁身。是屬于大乘圓教,即是:“爲發最上乘者說。”
(2)能持人勝
若有人能受持、讀誦,廣爲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,不可稱,無有邊,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,則爲荷檐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