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念佛法門

  念佛法門

  文珠法師講述

  一、求生極樂的理由

  二、往生極樂的條件

  叁、求生極樂的利益

  今天,我要爲各位介紹念佛法門。念是心念、想念、憶念,稱念,佛是佛的名號。佛的名號很多,十方叁世都有佛,我們最熟悉的是釋迦牟尼佛,藥師佛,阿彌陀佛,還有,晚課所誦念的八十八佛,究竟應該念那一尊佛的聖號呢?在道理上說:念那尊佛的聖號都可以,都有功德,但,如果我們發願求生淨土,希望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的話,就要一心稱念: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

  因爲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,不但特別爲我們的苦惱衆生,創造一個美妙極樂的世界,還發願親自來接引念佛的人,往生淨土。所以,不止大慈菩薩說:“十方叁世佛,阿彌陀第一。”大勢至菩薩亦說:“念佛叁昧,最爲第一。”

  佛在大寶積經,大般若經,大集經,大彌陀經以及其他大乘經典中,都稱揚贊歎阿彌陀佛,功德不可思議,同時告訴我們,十方諸佛,亦皆稱贊阿彌陀佛,願力殊勝,功德難思,勸導我們應當發願,往生彼國。

  據說:中國唐朝法照大師,是一位戒行精嚴的高僧,朝五臺山時,親見文殊菩薩,即頂禮啓問:“末代凡夫,去聖遙遠,知識淺劣,不知修行何種法門,最爲其要,唯願大聖,斷我疑網。”文殊菩薩說:“諸修行門,無如念佛。我過去劫中,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,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密多,甚深禅定,乃至諸佛正遍知海,皆從念佛而生,故知念佛諸法之王,汝當念諸法之王。”照師問:“當雲何念”?文殊菩薩言:“此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,彼佛願力不可思議,汝當憶念,令無間斷,命終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”文殊菩薩不但教人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自己也發願,往生極樂,其回向偈是:“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;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”

  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說:觀世音菩薩變現種種身,救度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有情,令得往生極樂世界,見無量壽如來,得聞法要,皆令當得,成菩提道。

  唐朝慧日禅師,至北印度健馱羅國時,特別往城東大山,在觀音菩薩聖像前,斷食七日,至誠祈禱,請菩薩開示修行法門,觀音菩薩于空中出現,坐寶蓮華,身高丈余,垂右手摩其頂言:“汝欲傳法,自利利他,應當念佛,誦經回向,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國。到彼國已,見佛及我,得大利益,汝自當知淨土法門,勝過諸行。”

  既然諸佛菩薩,皆稱贊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,皆勸導我們念佛發願,求生彼國;我們當然應該信受佛語,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了。但我們爲甚麼要求生極樂世界?又要具備甚麼條件始可以往生?求生極樂世界有甚麼好處?現在,先讓我們逐一研究,找出正確的答案,然後,實行修持念佛法門。

  一、求生極樂的理由

  十方諸佛,勸導我們念佛發願,求生極樂世界的理由很多,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四點:

  (一)緣份特殊

  雖然,佛佛道同,證理平等,無有高下,但諸佛因中發願,彼此互異。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,成就淨土,攝受衆生,來生其國,而且發願,親來接引念佛衆生,故大慈菩薩說:“十方叁世佛, 阿彌陀第一。”

  隨願往生經說:“十方佛土,皆悉嚴淨,隨願並得往生,但悉不如無量壽佛國,何意如此?因阿彌陀佛,與觀音大勢至,初發心時,從此界去,于此衆生,偏是有緣。”難怪此土衆生,對西方叁聖是那麼熟悉、親切,所謂:“家家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。”凡有急難,無不懇求觀音菩薩,大慈大悲救苦救難:凡是特別開心,或遭受委屈時,就不自覺地叫一聲,“阿彌陀佛”;原來娑婆世界,是西方叁聖的故鄉。故鄉的子孫們,是何等的苦惱?又是何等急于需要救濟?西方叁聖是知道最清楚的,所以開始發心修行時,就決意攝取二十一億清淨佛國中,所有的莊嚴與福利,來建設一個特別莊嚴,非常美妙的極樂世界,來安頓故鄉苦惱的親人,以及其他十方世界,所有苦惱的衆生。古人說:“彌陀骨肉親”,也許就是根據西方叁聖,與娑婆世界衆生,“偏是有緣”而說!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其國,豈不是辜負我們的鄉親父老——阿彌陀佛的恩德?

  (二)遠離諸苦

  極樂世界,衆生生者,皆蓮華化生,故無生苦;寒暑不遷,故無老苦;身離分段,故無病苦;壽命無量,故無死苦;無父母妻子眷屬,故無愛別離苦;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故無怨憎會苦;所欲自在,故無求不得苦;觀照空寂,故無五陰熾盛苦。此外,極樂世界,更無地震,風災、水災、火災種種自然界的災禍,也無人事界的困擾與侵犯,更無戰爭的恐怖,無政治的逼害,無惡友的牽連,無煩惱的困擾,無生死輪回的束縛…有的,只是佛菩薩的教導與加被,善知識的接引與提攜,所以一生極樂國土,立即可以遠離人間諸苦。

  慈雲忏主,更引用修行難陽十事比對,說明娑婆與極樂兩個世界的苦樂懸殊,而勸導我們,當念佛發願,求生極樂世界。

  一、此土常不見佛;彼土花開見佛常得親近。

  二、此土不聞佛法;彼土水鳥樹林皆宣妙法。

  叁、此土惡友牽纏;彼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
  四、此土群魔惱亂;彼土諸佛護念遠離魔事。

  五、此土輪回不息;彼土橫截生死永脫輪回。

  六、此土難免叁途;彼土永離惡道且不聞名。

  七、此土塵緣障道;彼土受用自然不俟經營。

  八、此土壽命短促;彼士壽與佛同無有限量。

  九、此土修行退失,彼土入正定聚永不退轉。

  十、此土塵劫難成;彼土一生行滿所作成辦。

  (叁)依正莊嚴

  極樂世界,衆生生者,皆入蓮胎,蓮華化生,清淨香潔,無父母血肉的汙穢,無住胎十月的痛苦;無論上中下品,皆具足叁十二種大人之相,身光無量,壽與佛齊。不僅生處清淨,壽命殊勝,正報莊嚴;而且依報國土,亦非常清淨美妙,無叁惡道衆生,無空氣汙染,無高低不平。物資豐富,宮殿樓閣,欄杆街道,皆七寶所成,光潔嚴淨,無需要清潔打掃;衣食自然而至,無需要買菜造飯;日用品豐盛具足,無需要選擇購買;遍地黃金,七寶載道,無需要唯利是求,辛苦勞碌。

  無量壽佛經說:“所處宮殿,衣服飲食,衆妙花香,莊嚴之具,猶第六天自然之物。若欲食時,七寶缽器,自然在前,金銀,琉璃,砗磲,瑪瑙,珊瑚,琥珀,珍珠,如是諸缽,隨意而至,百味飲食,自然盈滿;雖有此食,實無食者,但見色聞香,意以爲食,自然飽足,身心柔軟,無所味著,事已化去,時至複現。”

  又說:“無量壽國,其諸天人,衣服飲食,華香纓絡,缯蓋幢旛,微妙音聲,所居舍宅,宮殿樓閣,稱其形色,高下大小,或一寶二寶,乃至無量衆寶,隨意所欲,應念即至。”環境如斯,實有助于修行辦道。

  (四)方便殊勝

  在釋尊所說無量法門中,念佛法門,最爲方便。例如:

  一、見佛方便:娑婆世界,釋尊早已入滅,彌勒菩薩,當來下生,現在我們生在無佛之世,沒有機會見佛聞法,非常苦惱;但阿彌陀佛,于今正在極樂世界說法,但得往生彼國,立即可以見佛聞法。

  二、受持方便:其他法門,必須時處許可,面對佛前,始可禮拜誦念;或在清淨寂靜的環境中,安頓身心,然後可以修習禅定。但念佛法門,行住坐臥,忙碌安閑,迎賓送客,辦公做事,甚至舟車勞動,皆可以心念佛號,非常方便。

  何況念佛法門,具諸功德,但念一句彌陀,就得總攝六度萬行。例如:一心念佛,萬緣俱舍,就是布施;一心念佛,不作惡業,就是持戒;一心念佛,心自柔和,不嗔不暴,就是忍辱;一心念佛,淨念相繼,永不退墮,就是精進;一心念佛,妄念不起,就是禅定;一心念佛,正念分明,就是般若。修一行,即具足衆行,在受持方面,是非常的方便。

  叁、解脫方便:修持其他法門,必須斷盡見思煩惱,業障消除,才可以解脫生死,超出輪回;念佛法門,但能專心精進念佛,即蒙阿彌陀佛慈悲攝受,帶業往生;一生彼國,即橫出叁界,超越輪回,解脫生死。

  四、成道方便:佛道遙遠,非一生一世可能成就,特別是在娑婆世界修行,進難退易,必須經曆叁大阿僧祗劫,勤苦修持,方證菩提;念佛法門,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,往生彼國,見佛聞法,悟無生忍,得不退轉,一生補佛之處,疾成菩提。

  綜上可知極樂世界,是何等的美妙,助道因緣,又是何等的殊勝!我們無論是爲了投靠鄉祖父老的蔭庇,或是爲了遠離衆苦,享受依正莊嚴的快樂,抑或是爲了見佛聞法,在助道因緣特別殊勝的環境中,修行辦道,速證無生,疾成佛道,都應該念佛發願,求生極樂世界。

  二、往生極樂的條件

  求生極樂世界的條件,必需要具備正行與助行。

  (一)念佛正行

  念佛法門的正行,可分爲往生的資糧,念佛的類別,以及念佛的方法,叁點來說明。

  (1)往生的資糧

  往生的資糧,是信、願、行。求生極樂世界,必須具備深信,切願,實行叁種資糧,如鼎叁足,缺一不可。

  1.信:信是信受,佛法大海,非信莫入。華嚴經說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”特別是念佛法門,更要深信。

  深信十方諸佛,所稱贊的極樂國土,真實存在,並非假設,應當發願,求生彼國。

  深信一心念佛,決定可以往生;雖然極樂國土,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,但憑佛力慈悲攝受,一稱佛號,發願求生,佛必來迎,接引往生。

  深信往生極樂國土,即得不退轉,因爲極樂國土,環境特別,助緣殊勝,不止常得見佛聞法,而且水鳥行樹,皆宣法音,晝夜六時,耳濡目染,無非佛法;恒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互相策勵,唯進無退,加以壽命又長,一生即可以成辦佛事,蒙佛授記,補佛之處。

  2.願:願是志願、發願、願力,信心既深,還要立志發願,無願不生。釋尊在阿彌陀經中,再叁勸導我們說:“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願貴在志誠懇切,更要堅固。悟徹大師說:“修習淨業,信貴…

《念佛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宗教佛教與科學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