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念佛法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實,不勝枚舉。

  據說:民國初年,廣州市有一啞子,事母至孝。因爲母親雙足有病,不能行走,所以一年四季,除了食飯與睡覺,其余所有時間,都將母親背在身上,生活起居,皆由啞子待奉;乞食所得,先供養母親,人皆知他是孝子,都樂意施給。直至母親死後,啞子日間乞食,夜間還到墳墓去倍伴母親;一年夏天,啞子忽然被雷殛死。當時有一個在蘇聯留學回來的楊博士,見孝子觸電而死,便在屍體的手掌寫上“天爺無眼”四個大字,以譏笑天道不公平,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說。

  事隔十多年,楊博士被派往蘇聯出任大使;有一次在莫斯科國宴中,看見俄國太子,右手不能伸直,掌心中隱約有中文字迹,由于好奇心驅使,用力一拉,太子的手指被拉開,現出“天爺無眼”四個字,正是自己的筆迹!原來啞子由于宿生惡業,應該一生受啞報,一生受雷殛,今因事母至孝,故一生受盡苦報,即生帝王之家享福,至此,楊博士始肯相信因果報應,善惡分明。

  又福慧寺的高僧,在十字路口,坐地化緣,修建佛寺,但一直都沒有人肯施舍一分錢。正想離去,剛巧有個賣點心的年青人經過,看見老和尚空缽離去,頓生同情憐憫之心,毫不考慮,就將當天做小販所得的錢,都投入老和尚的缽中,老和尚道:青年人呀!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報的,將來如果你有需要幫助,來福慧寺找我好了。

  原來這是個窮苦無依的青年人,每天全靠代人賣點心,換取食宿;當天因爲將錢布施給老和尚了,回到食物店,不能將賣點心的錢交出來,竟被老板開除,自此無家可歸,淪爲乞丐。由于缺乏飲食營養,又流離失所,環境汙染,最後眼睛肓了,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。

  當天早上,老和尚己經吩咐知客師說:“今天有一位大施主會來找我,請即帶他入來相見。”可是自早至晚,都不見知客師出現,老和尚唯有親自往客堂一次。知客師說:今天沒有大施主求見老和尚,只是傍晚時分,有個盲眼的小乞兒來求見,因爲您正在做晚課,所以沒有帶他入內相見。老和尚急問:現在呢?答:他已經走了,不過在臨走前,曾經問廁所在那裏?老和尚說:快去看看!回人報告:盲眼的小乞兒,已經倒在糞池中溺斃了。

  老和尚告訴衆人,因果實在不可思議,這窮苦的青年人,由于前生惡業所追,今生要淪落爲乞丐,來生要受盲眼之報,再生還要在糞池淹死,今生只因一念之善,借用老板的錢布施,一生同時受報,現在惡業己經受盡,生天享福去了。

  可知因果報應,通于叁世,有人即生現報,有人來生或多生受報,所以佛說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念佛的人,更加要深信因果,自作自受,除了念佛爲正行外,還要力行衆善爲助行。

  九讀誦大乘:大乘經典,诠實相理,開佛知見;時常讀誦,一定善根增長,智慧明了。特別是念佛人, 讀誦大乘經典,可以激發菩提心,修二利行,助長淨業,蓮開上品。

  十勸進行者:自己念佛,求生淨土,同時也要勸導他人,精進念佛,共修淨業,同生佛國。大品般若經說:“若人以四天下七寶,供佛及菩薩,緣覺,聲聞,得福甚多,不如勸人念佛一聲,其福勝彼。”

  唐朝有一老翁,姓房名翕,一日突然暴死,到陰府見閻羅王,王說;“根據簿記,你曾勸一老人念佛,已生淨土,你承此福,亦得往生,故召來相見。翕曰:我曾許願,誦金剛經一萬卷,及朝禮五臺山,未想往生。王言:誦經朝山,固然是好事,不如早生淨土,但願亦不可違,仍然放他回人間。所以念佛的人,也應該勸導他人念佛,以念佛法門,自利兼他,以助長自己的功德。

  修以上十種淨業,亦即是修叁福。觀無量壽經說:“欲生彼國,當修叁福:一者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叁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”

 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,還要發叁心。叁心是:一至誠心,二深心,叁回向發願心。直心正念真如,名至誠心;即發菩提心,上求佛道,亦即專心念佛。積聚無量功德,是名深心;即廣修六度萬行,下化衆生,亦即以念佛法門,勸進行者。宏願無盡,名回向發願心;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,回向發願,願與衆生,同登極樂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:“上品上生者,若有衆生,願生彼國者,發叁種心,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叁者回向發願心。”

  綜上可知,念佛法門,說難不難,上智下愚,忙碌清閑,僧俗皆可,老少鹹宜;說易不易,必須具足信願行叁種資糧的正行外,還要持戒修善,發叁心,修叁福,作爲助行。具足正助二行之外,更要發願回向,然後可以決定往生。

  所以,我們無論是打佛七,或是平常念佛,最後一定要回向。甚麼是回向呢?回是回轉,向是趣向。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,趣向自己的志願與目的,就是回向。回向可以分爲叁種:一是回事向理,二是回因向果,叁是回自向他。

  無論是持名念佛,或是觀像、或是觀想念佛,都是有能念的我,以及所念的佛,在事相上有所表現。至于實相念佛,則能所雙亡,內外空寂,心佛一如。念佛的人,若能由事相念佛,至一心不亂,進而證入理性一心不亂,就是回事向理。

  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由一心稱念佛號之因,往生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證不退轉,得一生補佛之處,終證佛果菩。念佛人將因中持戒念佛,正助二行的功德,回向佛果菩提,是回因向果。

  將自己持戒,念佛,修福的功德,普施法界有情,共生極樂。如往生論說:“回己功德,普施衆生,共見阿彌陀如來,生安樂國。”是回自向他。

  我們能夠將正助二行所有功德,回事向理,回因向果,回自向他,發願與法界衆生,同生極樂,同證佛道。臨命終時,決定得生淨土。

  叁、求生極樂的利益

  (一)滅罪生福卻病延年

  人生多病或短命,都是由個人宿世惡業所招致;現在既然能止惡行善,改往修來,又發心念佛,叁業清淨,與佛相應,自然可以滅罪生福。悟徹大師說: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”如善導和尚,每念一句佛號,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飛出。又如少康大師,每唱念一聲佛號,就有一尊佛像從口中出,念佛十聲,就有十尊佛從口中出。念佛至此,何止心口相應,簡直是“心佛不二”,佛在心中,則自己八識田中,所有無明障蔽,以及惡業種子,皆被佛光銷融,例如:“千年暗室,一燈能照。”同樣道理,我們無邊罪業,佛光能銷。

  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:“我本師阿彌陀佛,常須供養,尊稱名號,得無量福,滅無量罪。”得福就是增福壽,滅罪就是消災障;增福壽,消災障,當然可以滅罪生福,卻病延年。

  民國初年,中國杭州有一姓邵的青年人,不幸患了絕症,在上海寶隆醫院診治,但醫藥罔效,唯有躺在病床等死。一晚,他忽見一隊牛頭馬面的鬼卒,向他奔來,他心想,既然有鬼,一定有佛,立刻大聲稱念:南無阿彌陀佛。正在向他奔來的小鬼隊,突然被他念佛的聲音,嚇退了幾步,停在那裏,不敢走近。他覺得念佛能夠驅鬼,很有功效,所以繼續大聲念佛,小鬼始終不敢前來捉他,後來閻羅王也出現了,身穿綠袍,頭戴平頂冠,長相十分威嚴,也被佛號檔駕,不能近他。

  青年人見佛力不可思議,更大聲念佛,醫生認爲他的聲浪太大,妨礙別的病人休息,勸他不要再念;但他正在生死關頭,怎肯停止?院方唯有將他遷往另一間空房,由他繼續大聲念佛。如是持續七天,他突然看見一團金光,由遠而近,由上而下,由小至大,頃刻間光明遍照病房,一尊金佛,在光中出現,身放毫光,足踏彩雲,左手持念珠,右手當胸,慈祥和藹的對他微笑。這時,他才想起是阿彌陀佛,再看看四周,小鬼隊不見了,閻羅王老爺也不見了,再回過頭來,佛也不見了,而自己的病卻好了,第二天就出院,醫生與護士們,都感覺莫明其妙,但這就是念佛,能夠卻病延年的事實。

  (二)橫出叁界離苦得樂

  我們的世界,往往是苦多于樂,但在佛眼看來,娑婆世界的衆生,簡直是純苦無樂。因爲人除了本身生、老、病、死,求不得,愛別離,冤憎會,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外,還要承受人事界的打擊,以及自然界寒暑風雪的逼害,所謂:“天災人禍”苦上加苦。又世事無常,好景不永,所謂:“好花不常開,好月不常明。”當財物散失,或樂極生悲時,就是壞苦。此外人有生老病死,物有生住異滅,世界有成住壞空,當時過境遷,不堪回首話當年時,就是行苦。

  法華經說:“叁界無安,猶如火宅;衆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”但學佛的人,卻有離苦得樂的方法,那就是:“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”以戒定慧的力量,消滅貪嗔癡等煩惱的苦因,令生老病死等苦果不生,而證得純真無妄,純樂無苦的真理生命。是以佛教的人生觀,是由知苦而滅苦,由消極走向積極,是充滿進取的信心,絕對不是悲觀或厭世。

  不過末法時代,衆生福簿障重,往往未能戒行清淨,又怎能生定發慧,斷煩惱,了生死?

  所以釋尊特別教導我們,念佛法門,稱念佛號,就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,橫出叁界,帶業往生極樂。一生佛國,即無十月胎獄苦,但受蓮花化生樂;無形骸衰老苦,但受相好圓滿樂;無內外諸科病苦,但受身命堅固樂;無四大分離死苦,但受壽命無量樂;無恩愛別離苦, 但受海會相聚樂;無怨憎會遇苦,但受與善人俱會樂;無所求不得苦,但受自然如意樂;無五陰煩惱熾盛苦,但受觀照空寂樂。還有,一生極樂,即一生永生,不再退墮叁惡道,即得永離輪回苦,橫超叁界樂。所以釋尊告訴我們:“衆生生者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”(見佛說阿彌陀經)

  (叁)決定往生蓮開九品

  持名念佛,但得十念專精,一心不亂,便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,下品蓮華化生,經二十小劫(下下品),或經六小劫(下中品),或經七七日(下上品),蓮…

《念佛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宗教佛教與科學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