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实,不胜枚举。
据说:民国初年,广州市有一哑子,事母至孝。因为母亲双足有病,不能行走,所以一年四季,除了食饭与睡觉,其余所有时间,都将母亲背在身上,生活起居,皆由哑子待奉;乞食所得,先供养母亲,人皆知他是孝子,都乐意施给。直至母亲死后,哑子日间乞食,夜间还到坟墓去倍伴母亲;一年夏天,哑子忽然被雷殛死。当时有一个在苏联留学回来的杨博士,见孝子触电而死,便在尸体的手掌写上“天爷无眼”四个大字,以讥笑天道不公平,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说。
事隔十多年,杨博士被派往苏联出任大使;有一次在莫斯科国宴中,看见俄国太子,右手不能伸直,掌心中隐约有中文字迹,由于好奇心驱使,用力一拉,太子的手指被拉开,现出“天爷无眼”四个字,正是自己的笔迹!原来哑子由于宿生恶业,应该一生受哑报,一生受雷殛,今因事母至孝,故一生受尽苦报,即生帝王之家享福,至此,杨博士始肯相信因果报应,善恶分明。
又福慧寺的高僧,在十字路口,坐地化缘,修建佛寺,但一直都没有人肯施舍一分钱。正想离去,刚巧有个卖点心的年青人经过,看见老和尚空钵离去,顿生同情怜悯之心,毫不考虑,就将当天做小贩所得的钱,都投入老和尚的钵中,老和尚道:青年人呀!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报的,将来如果你有需要帮助,来福慧寺找我好了。
原来这是个穷苦无依的青年人,每天全靠代人卖点心,换取食宿;当天因为将钱布施给老和尚了,回到食物店,不能将卖点心的钱交出来,竟被老板开除,自此无家可归,沦为乞丐。由于缺乏饮食营养,又流离失所,环境污染,最后眼睛肓了,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。
当天早上,老和尚己经吩咐知客师说:“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会来找我,请即带他入来相见。”可是自早至晚,都不见知客师出现,老和尚唯有亲自往客堂一次。知客师说:今天没有大施主求见老和尚,只是傍晚时分,有个盲眼的小乞儿来求见,因为您正在做晚课,所以没有带他入内相见。老和尚急问:现在呢?答:他已经走了,不过在临走前,曾经问厕所在那里?老和尚说:快去看看!回人报告:盲眼的小乞儿,已经倒在粪池中溺毙了。
老和尚告诉众人,因果实在不可思议,这穷苦的青年人,由于前生恶业所追,今生要沦落为乞丐,来生要受盲眼之报,再生还要在粪池淹死,今生只因一念之善,借用老板的钱布施,一生同时受报,现在恶业己经受尽,生天享福去了。
可知因果报应,通于三世,有人即生现报,有人来生或多生受报,所以佛说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念佛的人,更加要深信因果,自作自受,除了念佛为正行外,还要力行众善为助行。
九读诵大乘:大乘经典,诠实相理,开佛知见;时常读诵,一定善根增长,智慧明了。特别是念佛人, 读诵大乘经典,可以激发菩提心,修二利行,助长净业,莲开上品。
十劝进行者:自己念佛,求生净土,同时也要劝导他人,精进念佛,共修净业,同生佛国。大品般若经说:“若人以四天下七宝,供佛及菩萨,缘觉,声闻,得福甚多,不如劝人念佛一声,其福胜彼。”
唐朝有一老翁,姓房名翕,一日突然暴死,到阴府见阎罗王,王说;“根据簿记,你曾劝一老人念佛,已生净土,你承此福,亦得往生,故召来相见。翕曰:我曾许愿,诵金刚经一万卷,及朝礼五台山,未想往生。王言:诵经朝山,固然是好事,不如早生净土,但愿亦不可违,仍然放他回人间。所以念佛的人,也应该劝导他人念佛,以念佛法门,自利兼他,以助长自己的功德。
修以上十种净业,亦即是修三福。观无量寿经说:“欲生彼国,当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”
但我们欲想上品上生,还要发三心。三心是:一至诚心,二深心,三回向发愿心。直心正念真如,名至诚心;即发菩提心,上求佛道,亦即专心念佛。积聚无量功德,是名深心;即广修六度万行,下化众生,亦即以念佛法门,劝进行者。宏愿无尽,名回向发愿心;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,回向发愿,愿与众生,同登极乐。故观无量寿佛经言:“上品上生者,若有众生,愿生彼国者,发三种心,一者至诚心,二者深心,三者回向发愿心。”
综上可知,念佛法门,说难不难,上智下愚,忙碌清闲,僧俗皆可,老少咸宜;说易不易,必须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的正行外,还要持戒修善,发三心,修三福,作为助行。具足正助二行之外,更要发愿回向,然后可以决定往生。
所以,我们无论是打佛七,或是平常念佛,最后一定要回向。甚么是回向呢?回是回转,向是趣向。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,趣向自己的志愿与目的,就是回向。回向可以分为三种:一是回事向理,二是回因向果,三是回自向他。
无论是持名念佛,或是观像、或是观想念佛,都是有能念的我,以及所念的佛,在事相上有所表现。至于实相念佛,则能所双亡,内外空寂,心佛一如。念佛的人,若能由事相念佛,至一心不乱,进而证入理性一心不乱,就是回事向理。
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由一心称念佛号之因,往生极乐世界,见佛闻法,证不退转,得一生补佛之处,终证佛果菩。念佛人将因中持戒念佛,正助二行的功德,回向佛果菩提,是回因向果。
将自己持戒,念佛,修福的功德,普施法界有情,共生极乐。如往生论说:“回己功德,普施众生,共见阿弥陀如来,生安乐国。”是回自向他。
我们能够将正助二行所有功德,回事向理,回因向果,回自向他,发愿与法界众生,同生极乐,同证佛道。临命终时,决定得生净土。
三、求生极乐的利益
(一)灭罪生福却病延年
人生多病或短命,都是由个人宿世恶业所招致;现在既然能止恶行善,改往修来,又发心念佛,三业清净,与佛相应,自然可以灭罪生福。悟彻大师说:“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。”如善导和尚,每念一句佛号,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飞出。又如少康大师,每唱念一声佛号,就有一尊佛像从口中出,念佛十声,就有十尊佛从口中出。念佛至此,何止心口相应,简直是“心佛不二”,佛在心中,则自己八识田中,所有无明障蔽,以及恶业种子,皆被佛光销融,例如:“千年暗室,一灯能照。”同样道理,我们无边罪业,佛光能销。
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:“我本师阿弥陀佛,常须供养,尊称名号,得无量福,灭无量罪。”得福就是增福寿,灭罪就是消灾障;增福寿,消灾障,当然可以灭罪生福,却病延年。
民国初年,中国杭州有一姓邵的青年人,不幸患了绝症,在上海宝隆医院诊治,但医药罔效,唯有躺在病床等死。一晚,他忽见一队牛头马面的鬼卒,向他奔来,他心想,既然有鬼,一定有佛,立刻大声称念:南无阿弥陀佛。正在向他奔来的小鬼队,突然被他念佛的声音,吓退了几步,停在那里,不敢走近。他觉得念佛能够驱鬼,很有功效,所以继续大声念佛,小鬼始终不敢前来捉他,后来阎罗王也出现了,身穿绿袍,头戴平顶冠,长相十分威严,也被佛号档驾,不能近他。
青年人见佛力不可思议,更大声念佛,医生认为他的声浪太大,妨碍别的病人休息,劝他不要再念;但他正在生死关头,怎肯停止?院方唯有将他迁往另一间空房,由他继续大声念佛。如是持续七天,他突然看见一团金光,由远而近,由上而下,由小至大,顷刻间光明遍照病房,一尊金佛,在光中出现,身放毫光,足踏彩云,左手持念珠,右手当胸,慈祥和蔼的对他微笑。这时,他才想起是阿弥陀佛,再看看四周,小鬼队不见了,阎罗王老爷也不见了,再回过头来,佛也不见了,而自己的病却好了,第二天就出院,医生与护士们,都感觉莫明其妙,但这就是念佛,能够却病延年的事实。
(二)横出三界离苦得乐
我们的世界,往往是苦多于乐,但在佛眼看来,娑婆世界的众生,简直是纯苦无乐。因为人除了本身生、老、病、死,求不得,爱别离,冤憎会,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外,还要承受人事界的打击,以及自然界寒暑风雪的逼害,所谓:“天灾人祸”苦上加苦。又世事无常,好景不永,所谓:“好花不常开,好月不常明。”当财物散失,或乐极生悲时,就是坏苦。此外人有生老病死,物有生住异灭,世界有成住坏空,当时过境迁,不堪回首话当年时,就是行苦。
法华经说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;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”但学佛的人,却有离苦得乐的方法,那就是:“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”以戒定慧的力量,消灭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,令生老病死等苦果不生,而证得纯真无妄,纯乐无苦的真理生命。是以佛教的人生观,是由知苦而灭苦,由消极走向积极,是充满进取的信心,绝对不是悲观或厌世。
不过末法时代,众生福簿障重,往往未能戒行清净,又怎能生定发慧,断烦恼,了生死?
所以释尊特别教导我们,念佛法门,称念佛号,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,横出三界,带业往生极乐。一生佛国,即无十月胎狱苦,但受莲花化生乐;无形骸衰老苦,但受相好圆满乐;无内外诸科病苦,但受身命坚固乐;无四大分离死苦,但受寿命无量乐;无恩爱别离苦, 但受海会相聚乐;无怨憎会遇苦,但受与善人俱会乐;无所求不得苦,但受自然如意乐;无五阴烦恼炽盛苦,但受观照空寂乐。还有,一生极乐,即一生永生,不再退堕三恶道,即得永离轮回苦,横超三界乐。所以释尊告诉我们:“众生生者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。”(见佛说阿弥陀经)
(三)决定往生莲开九品
持名念佛,但得十念专精,一心不乱,便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,凡圣同居土,下品莲华化生,经二十小劫(下下品),或经六小劫(下中品),或经七七日(下上品),莲…
《念佛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