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深,願貴切,以信深願切,一切邪說,莫能搖惑,一切境緣,莫能引轉。”因此,念佛求生極樂國土的人,一定要發願深切。願離娑婆世界,願生極樂國土;願臨命終時,自知時至,身無病苦;願佛慈悲攝受,親來接引;願生淨土,即得見佛聞法,悟無生忍;願再來娑婆,廣度衆生,滿菩提願。
靈峰大師說:“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,莫如以信爲前導,願爲後鞭;信得決,願得切,雖散心念佛,亦得往生。信不真,願不猛,雖一心不亂,亦不得生。”可見深信切願,對于求生淨土,是非常的重要!
3.行:行是實行,既深信佛語,決意發願,求生淨土,就要繼之以實行,一心念佛。念佛可以分爲持名念佛,觀像念佛,觀想念佛,以及實相念佛等四種。
持名念佛:一定要叁業清淨,口念佛號,心止散亂,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字字分明,句句清楚,日夜無間。如是心口相應,淨念相繼,必得一心不亂。
觀像念佛:是用恭敬志誠的身心,面對佛像,口稱佛號,眼觀佛像,意想佛的相好莊嚴,功德殊勝;如是叁業專精,稱念不已,日久功深,亦得一心不亂。
觀想念佛: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,修十六種觀,觀想極樂世界,依正莊嚴,以及九品往生,種種勝境,令心專注堅住觀中,想念不移,開眼閉目,勝境不失,即得一心不亂,決定往生。
實相念佛:是心口相應,念念無間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,如是即心即佛,心佛一如,心佛無二。由于稱性起念,深知能念之心,自性本空,所念的佛,亦不可得,而不執著有;但能念之心,靈明覺照,所念的佛,曆曆分明,亦不落于空;空有都不著,能所兩相亡。所謂: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亂,進入理性一心不亂,是名實相念佛,此即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叁昧。
至于念佛的方法很多,綜合而言,大概有以下十種:
一高聲念:持名念佛,可以高聲唱念佛號。業報差別經說:高聲念佛,有十種功德:一能除睡障,二天魔驚怖,叁聲遍十方,四叁塗息苦,五外聲不入,六心不散亂,七勇猛精進,八諸佛歡喜,九叁昧現前,十往生淨土。但高聲唱念,會導致喉痛喑啞,不宜久持。
二低聲念:當精力疲倦,或人地有障礙時,可以改用低聲念,但必須口念清楚,耳聽明白,心意至誠懇切,念念無間,持之以恒,亦可以達到一心不亂。
叁默念:如果環境上高聲低聲都不適宜,或在不淨之處,唯有心中默念。默念佛時,以舌根敲擊前齒,心念口移,聲不出口,但音聲曆然,耳根內聞,句句分明,日久功深,自然證得念佛叁昧。
四定時念:念佛最好是日夜無間,終身稱念。但在家佛弟子,每爲事業家務困身,未能萬念放下,一心念佛,唯有自己安排在早晚定時念佛,作爲日常必修的功課。慈雲忏主,曾爲國王大臣,立十念法門。至于佛教道場,爲接引大衆,或自己求生淨土的大德們,每定時舉行佛七念佛,于七日中,或于七七四十九日,行般舟叁昧,希望在一定的時間裏,能夠做到一心不亂。
五閉關念:爲了克期取證,可以謝絕應酬,萬緣放下,閉關念佛;但時間長短,要視各人發心及其因緣環境而定。在關中應該不舍早晚課誦,尤其是楞嚴咒與十小咒,其余時間,行住坐臥,皆以佛號是念,心不外馳,念念與佛相應,決定證得念佛叁昧。
六攝心念:心念佛號,字字分明,即攝意根;口稱佛號,句句清楚,即攝舌根;耳聞佛號,明明白白,即攝耳根;眼不東張西望,即攝眼根;鼻不扳緣香塵,即攝鼻根;身不懈怠放逸,即攝身根;如是六根都攝,不舍晝夜,精進念佛,必得一心不亂。
七隨時念:隨時隨地,不擇時間,不拘埸地,不問淨穢,行住坐臥,悉皆念佛;迎賓送客,開會集衆,運動跑步,開車坐船,乘搭飛機,出入作息,甚至穿衣吃飯,大小二便,無不念佛。如是二六時中,念念彌陀,聲聲佛號,朝朝暮暮,無時或忘,必與自性彌陀相應,即心即佛。
八記數念:爲了提起正念,不忘佛號,可以手執念珠,口稱聖號,念一句佛,手過一粒珠,念得分明,記得清楚,借珠束心,提防妄念侵入。現在,不僅香港流行手帶佛珠,連美國各大公司,都有各式各樣的手珠出售,而外國人,亦喜歡手帶一串或兩串手珠,作爲裝飾品。其實佩帶念珠,是有功德的,更可以辟邪,但只限于菩提珠。
在校量數珠功德經中說:若用菩提子爲數珠,用作誦經念佛記數,或但手持,其福無量,…。原來過去有佛,在菩提樹下成道。當時有一外道,兒子被鬼神害死,自己心想,我因邪見不敵鬼神,不知佛有何神力?佛既然在此樹下成道,若聖樹有靈,當救我兒。于是抱其兒子的屍體,放在菩提樹下,一心念佛。七日後,其兒子生還,外道歡喜,贊佛威德神力不可思議,自此舍邪歸正,學佛修行,而此菩提樹,亦被名延命樹,此樹所結的菩提子,及其樹根,用來製造念珠,能卻邪降魔,功德最勝。
九調息念:將一句佛號,系於呼吸間,吸氣時念南無阿,呼氣時念彌陀佛,一呼一吸,念佛無間,心不外緣塵境,六識不起,自然叁業清淨,日久功深,必得念佛叁昧。當知人不可能沒有呼吸,平時隨著呼吸念佛,習慣了,即使將來病危命終,有呼吸時仍然念佛,直至最後一口氣,也在念佛,實在太好,太美妙了!
十臨終念:求生淨土的人,能否如願往生,關鍵在乎臨命終時,能否萬緣放下,提起正念,一心念佛。若是平日深信、切願、實行念佛,出入作息,行住坐臥,都不離佛號,則臨命終時,一定自知時至,不忘念佛。不然,人之將死,種種業境現前,即使平常精進念佛的人,亦難免被業力所牽,迷失正念。何況平常疏懶念佛,或不懂念佛的人?往往爲病苦所逼,爲業障所纏,以至隨業受報,墮落輪回。所以在臨命終時,能夠提起正念,是人生最後的重要大事。身爲眷屬,誠應該設法提起親人臨終正念,或請高僧助念,令親屬最後一口氣都在念佛,一定感佛來應,隨佛往生;所以發心爲臨命終人助念,功德最大。
(二)淨業助行
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或希望上品上生,除了具足信願行外,還要兼修衆善,回向發願,作爲助行。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,教導韋提希夫人,欲想往生極樂國土,當修十種淨業。
一孝養父母:忍辱經說:“善至極莫大于孝;惡至極莫大于不孝。”所以止惡行善,首先應該孝養父母。世間孝子,不外是敬親、愛親、養親,進一步善體親心,“父母之所愛,愛之;父母之所惡,惡之。”或繼承父母的遺志,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,使自己善名遠播,光宗耀祖,垂芳百世,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賢孫了。
但學佛人孝敬父毋,除了物質供養,還要提供精神補品,勸導父母修學佛法,作出世因;不止令父母現生享樂如意,還要令父母來生得生善處,甚至出叁界,了生死,究竟離苦得。不但令今世父母,法喜充滿;還要令過去生中,所有父母,皆得離苦得樂。
二奉事師長:父母生我色身,師長生我慧命,色身止于今生,慧命則永劫不滅;所以既要孝敬父母,更加要孝敬師長。師長有普通的老師,也有佛教的老師。普通老師教人知識,培訓人的謀生技能;佛教的老師,則教人止惡行善,勤求佛道,建立自利利他的事業。身爲弟子,除了應該親近事奉師長,執役服勞,四事(衣服、臥具、飲食、醫藥。)供養外,還要力行衆善,弘揚佛法,續佛慧命,以報師恩。能報師恩,亦是淨業之一。
叁慈心不殺:有命盡貪生,不分人與畜。我們人類愛護自己的生命,豈可隨便殺害其他動物的生命?梵網經說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。”既然六道衆生,曾經互爲父母,彼此有恩,而今殺生食肉,何止損害慈悲,而且違背孝道。何況殺生,屬于惡業?所以念佛的人,一定要慈悲不殺生,免被業債牽連,不能往生。
四修十善業:十善業是身不殺,不盜,不淫;口不妄語,不兩舌,不惡口,不绮語;心不貪,不嗔,不癡。叁業清淨,既是人天正因,亦是往生佛國的淨業。
五受持叁皈:叁皈即是皈依佛、法、僧叁寶。佛是叁界導師,四生慈父,能領導衆生,出離生死苦海,到達涅槃彼岸;法是宇宙真理,人天眼目,能指示衆生,舍惡從善,斷除煩惱,入佛知見;僧是世間福田,濁世的善知識,能住持佛法,化導群迷,福利人天。所以念佛求生淨土,先當皈依叁寶,恭敬叁寶,供養叁寶。在皈依叁寶的虔誠意識中,奉行佛的正法,持戒,修福,念佛求生淨土,以此淨業,決定可以往生佛國。
六具足衆戒:戒是佛道的階梯,一切善法的根本。因爲戒能令人防非止惡,增長善根,助長定力,出生智慧。所以梵網經說:“戒如明日月,亦如纓絡珠,微塵菩薩衆,由是成正覺。”涅槃經說:“佛在世時,以佛爲師,佛滅度後,以戒爲師。”凡是皈依叁寶的佛弟子,都應該受持佛戒。佛的製戒有多種,最普通的是五戒,八戒,十戒,具足戒,以及菩薩戒。今言:“具足衆戒”,顯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,還要進一步求受八戒,十戒,具足戒,甚至受持菩薩的叁聚淨戒,自利兼他,作爲往生佛國的正因。
七發菩提心:在大寶積經中,佛告阿難:“若善男子,善女人,願生極樂世界,欲見無量壽佛,應發無上菩提心。”發無上菩提心,即是發起追求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心,願成佛道,願度衆生。念佛人固然是爲了自己離苦得樂,求生佛國,也要同時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,願將自己念佛、持戒的功德,回向法界衆生,同登佛國,得不退轉。是以發菩提心,亦是淨業之一。
八深信因果:世間事必由因,有因必有果,因果相類,因果相隨,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。古人說;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若然不報,時辰未到。”又說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都是勸人明白因果,止惡行善的至理名言。而事實上,中外古今,曆史記載因果報應的…
《念佛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