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是名莊嚴。

  菩薩修因,不止是授記之法不可得,莊嚴佛淨土之相亦不可得,不應住著。國土是衆生的依報,有四種不同:一凡聖同居土,是叁界六道衆生,同業所感,居住的地方;二方便有余土,是二乘聖人所停留之處;叁實報莊嚴土,是菩薩廣修六度,由無量行願所成就;四常寂光土,是諸佛法身所居之淨土。

  菩薩爲教化自心的六道衆生,故莊嚴凡聖同居土,令得清淨;菩薩爲攝受自心的二乘衆生,故莊嚴方便有余土,令得清淨;菩薩爲攝受自心的大道心衆生,故莊嚴實報莊嚴土,令得清淨;菩薩爲欲自心斷無明,證法身,故莊嚴常寂光土,令得清淨。如維摩經言:“欲淨佛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即國土淨。”然心本無相,豈可莊嚴?故須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”

  菩薩廣修六度萬行,自利利他,不求人天福報,而將此功德,回向佛果菩提,是名莊嚴佛淨土。須菩提認爲莊嚴佛淨土,只是事相上的修爲而已;若在諸法空性言,何來修證?菩薩既然離相度生,無住修行,不見有能修所修,能度所度,當然亦無能嚴所嚴。所以說:“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”;莊嚴是有,屬俗谛理;非莊嚴是空,屬真谛理。菩薩嚴土,若能不住于有,亦不住于空,空有不住,真俗圓融,所謂:嚴而無嚴;無嚴而嚴,就可以會歸中道,即“是名莊嚴”。

  下文處處皆有“佛說”、“即非”、“是名”等叁句,都是顯真、俗、中叁谛理。令諸菩薩,體會叁谛圓融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無需要舍二邊然後取中道。如楞嚴經所言:一空一切空,無中、無假、無不空;一假一切假,無空、無中、無不假;一中一切中,無空、無假、無不中。因爲空、假、中叁谛理,原同一體,不可分離,故舉一即叁,言叁即一。龍樹菩薩說: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”就是說明叁谛圓融的第一義空。讀誦金剛經的人,能如是知,如是解,如是離四相,證叁空,自然與實相般若相應。

  (3)生心無住

  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凊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

  這段經文,是本經的中心思想,是般若的精華,亦是通往寶所的正道。發菩提心的菩薩,應該循此正道向前邁進,努力克製自己,放棄主觀,取消私欲,一切無住無著;然後積極展開利生工作,建立福利事業,輔助社會,饒益衆生。同時,更要爲人演說佛法,續佛慧命,令佛法久住世間,作人天眼目,苦海慈航。

  有人認爲本經談空,何止不解本經的要義,簡直是很嚴重的錯誤。當知本經所說,是真空不空,是以佛于前文,詳細闡明無住法之後,總結言:“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凊淨心。”

  “是故”二字,是承上起下之詞,用以總結以上所說:離相度生,無住布施之法。“諸菩薩”指權乘菩薩,發大乘心者,“摩诃薩”指實教菩薩,發最上乘心者。無論是發大乘心的諸菩薩,或是發最上乘心的摩诃薩,皆應如前面所說:無所住著,而生起清淨的心。前文佛已詳說:佛的身相不可得,佛果菩提不可得,小乘四果不可得,大乘修因、授記作佛,以及莊嚴佛土皆不可得;所以無論是權乘或實乘菩薩聞之,皆應離情去執,生起無所住著的“清淨心”,不應再執著色等六塵境界而發心。

  清淨心,即無所住著的心,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著,即是汙染,不得清淨。大智度論說:“畢竟空,即究竟清淨。”因爲般若妙心,猶如明鏡,若住一塵,便有汙染;一塵不住,則朗然明照,就是畢竟空。然而,畢竟空的清淨心,又是甚麼?佛說:“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要這樣,才算是清淨心。

  “應無所住”,是有無皆遣,人法俱空。何止對世間有形相、可見聞的事物,不應貪戀執著;乃至出世間一切不可見、不可聞、無形無相之法,亦不應該住著。如是外不住塵,內不執根,根身器界二皆空。此即是依實相般若理,所起的觀照般若智,能夠深達諸法空性,不再執著一切色心內外諸法,故言:“應無所住”。

  但菩薩爲度衆生,必須生起慈悲心,喜舍心,平等心,廣修布施等六度萬行,以利益衆生,故言;“而生其心”。即是依實相般若,所起的方便般若。

  菩薩以觀照般若,見諸法空相,知一切法不可取,無所住著。以方便般若,隨順俗谛理,不舍慈悲,入俗利生;但不見有能度的我,亦不見有所度的衆生,心不住著,謂之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

  應無所住,是真空,不住一切法;而生其心,是妙有,能生廣修六度萬行之心。以真空不礙妙有故,無住不妨生心;妙有不礙真空故,雖生心而又能無所住。此正是金剛般若事理無礙,真俗圓融的中道第一義空。能如是發心,如是修行,何止是菩薩,而且是摩诃薩。

  昔日六祖惠能禅師,聽五祖弘忍禅師講金剛經,至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,豁然大悟,即說:何其自性本自清淨?何其自性本不生滅?何其自性本自具足?何其自性本無動搖?何其自性能生萬物?自此明心見性,成爲一代祖師。

  據此事實證明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,確是明心寶鑒,般若要旨。現在,我們聽講或閱讀此金剛經,若能無住而生心,雖生心而無所住,破我執,離四相,以清淨的信心,實行布施持戒等六度,自利兼他,則其功德利益,實在不可思議。

  (4)報身無住

  須菩提!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,于意雲何?是身爲大不?須菩提言: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

  嚴土無嚴,是依報不可得;大身非大,是明正報不可得,亦即得果無住。“譬喻”,是以喻顯法,“有人”,指發菩提心,修菩薩道的人。“須彌山”譯爲妙高,是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四寶所成,下達金剛際,上至忉利天,高越群山,因名山王。用以譬喻菩薩所證報身之大。

  佛問須菩提:能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的菩薩,結果所得的正報身量,高如須彌山王,你認爲“是身爲大不”?須菩提答:“甚大,世尊!”但此僅就報身的身相言,若據法身理體,則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非有形相可取,非有色相可見,既非心智可測,亦非數量可數,何來大身之有?

  “佛說非身”,是指法身無相,“大身”指菩薩證得的報身。法身無形,豈有大小之分?若見有大小,即有所住著,如何證得清淨法身?正因爲法身之理體,非報身之相,所以“佛說非身”,但隨世俗因緣,不無假名假相。所以菩薩應該不住六塵,不執四相,而生清淨心,廣修六度萬行,結果,必然報得無量相好莊嚴的報身,故說:“是名大身”。

  11.法施福勝

  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雲何?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?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佛告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

  此引喻校量,顯般若無住功德的殊勝。前說有人用滿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以校量持經福勝。今佛再以恒河沙數之多的恒河,如是衆多恒河中所有沙數之多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用以布施,尚且不及受持與解說此經之福,以顯般若無住功德難思。

  恒河,譯名福河。據說叁世聖賢得道之前,多居此地,同時前劫後劫,其名不改。又梵語名兢伽河,譯名天堂來;謂此河水,是來自高處。據說雪山之北,有阿耨達池,譯名無熱惱。因此池是阿耨達龍王所居之處而得名。池中充滿八功德水,四面各有出口,統灌四大洲。東面出口,就是兢伽河;南面出處,名信度河;西面所出,名縛刍河;北面出口,名涉多河。其中以恒河最大,面積四十裏,沙幼如面,其數量多至不可計數,佛說法時,遇極多之數,每舉洹河沙爲譬喻。

  佛問須菩提:“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雲何?是諸洹河沙甯爲多不?”須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但諸洹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?”的確甚多,盡一洹河中的沙,一沙一洹河,則恒河之多,已經不可計數;何況衆多洹河中之沙?如是一沙一世界;衆多世界,又都充滿七寶,寶的數量之多,實非人間數學可以統計。

  “實言告汝”四字,顯佛語真實不虛;凡佛所說,皆是真語、實語、不可不信。“爾所”二字,意思是“如許”。佛說:假如有善根深厚,福報又大的衆生,能以如許衆多的七寶,充滿如許衆多恒河沙數之多的叁千大千世界,用以布施,得福多不多呢?須菩提答;“甚多,世尊!”

  佛言:如果有人“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;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”何以用少至四句偈的法施,其所得福德,已經勝前極多的七寶布施呢?其理由是:財施,能施與受施的人,未必有智慧;法施,無智不能施,無慧不能受。財施僅利益人的色身;法施可增長人的慧命。財施僅能令人除悭貪,法施能令人斷煩惱;財施不出六道輪回;法施可令人解脫生死。財施福報有盡;法施福報無窮。所以財施多而福少;法施少而福多。

  何況能信是經,即是信實相般若理;能持此經,是觀照般若行;爲他人演說,是方便般若智。自利利他,皆不離般若,其功德己超越時空,無窮無盡。誠非衆多七寶布施可比。故佛言:“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”。

  12. 隨說功德

  (1)說經處勝

  複次,須菩提!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,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。

  “隨說”有六義:一隨說之人,無論是僧、俗、聖、凡。二隨說之機,無論根性利鈍。叁隨說之法,不定章句前後。四隨說之處,不拘山林或鬧市。五隨說之時,不管時間長短,或是晝是夜。六隨說之衆,或多或少,或大乘或小乘。但求機緣成熟,師資相投,隨時隨地皆可以說;但能凡有所說,皆與實相般若相應,則隨說此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