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從佛應身的色相去見佛,由佛的音聲去求佛,正是執相迷性,與實相理體,背道而馳,怎可以見佛的法身真我?所以佛說: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”
(11)性本具相
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于法不說斷滅相。
前言:不可以從叁十二相觀如來,是顯相不離性,破衆生執有;今言:“須菩提,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是明性不離相,破衆生執空。當知,以爲具足諸相得菩提,是著有;以爲不以具足諸相得菩提,是著空。著有,便墮于凡夫生死;著空,則墮于斷見外道。楞伽經說:“甯起我見如須彌,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。”可知空見之爲患,猶甚于著相。因此佛緊接前說:佛相非相,以除衆生執有,隨即告訴須菩提:“汝若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那就是大錯特錯。因爲佛無量劫修一切善法,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當然是相好莊嚴。
前說不可以從佛的身相,觀見如來的法性而已,非無修因證果。是以須菩提!千萬“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”如果:“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”,無異是說: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心者,說諸法斷滅。”何以“莫作是念”呢?因爲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”,深信因果,明白諸法雖然緣生無性;但緣生諸法,因果宛然,十法界聖凡,無不是有如是因,感如是果。故發大心,立大願,學無量法門,修無邊福德,度無數衆生,絕對:“于法不說斷滅相。”而墮于空見。
不過,由于一般衆生貪戀六塵,著相迷性,不能見到法身真我,所以佛說:叁十二相的應身,與具足相好莊嚴的報身,皆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不應取相執著。至于佛無量劫修諸善法,所感諸相具足的報身,以及由大悲願力所應化叁十二相的應身,非空無所有,故不應該說:“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華嚴經言:“色聲非是佛,音聲亦複然,亦不離色聲,見佛神通力。諸佛說空法,爲治于有故;若複著于空,諸佛所不化。”可知佛相非有、亦非空,叁十二相的應身不應取,具足諸相的報身,亦不應取;叁十二相的應身不應滅,具足諸相的報身亦不應滅。取是著相,滅是非相;著相當然不能見如來,執于非相亦不能見如來。是故菩薩不可以取相,亦不應該取非相。必須空有二俱舍,連舍相亦不可得。所謂“空亦複空。”
楞嚴經言:“當知如是精覺妙明,非因、非緣;非不因緣,非不自然;無非不非,無是非是;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”金光明經亦說:“如是法身叁昧智慧,過一切相,不著于相,不可分別,非斷非常,是名中道。”,菩薩若能明此理,解斯義,不執有,不墮空;不執相迷性,不執理違事;而能了解事理圓融,空有相即,性相不二;則實相般若的理體,自然顯現,無上菩提,不求自得。
(12)忍德最勝
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若複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菩薩不受福德?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佛曾多次用內外財布施,較量持經福勝,皆未言及菩薩。唯獨今次,特別舉菩薩離相布施,以明菩薩福慧雙修的福德殊勝。佛告須菩提:“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”所得之福固然不可限量,但仍然不及“若複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,”所得之福。
在迷情衆生的境界,忍有六種:一力忍:極力忍受他人譏诮怒罵,橫加毀辱,不思報複。所謂:退一步,忍叁分又何妨!二反忍:面對逆境,反躬自責,宿種惡因,今招果報,自當忍受。叁忘忍:他人侮辱,不僅忍讓,而且不記恨于心,不加計較,自然可以解冤釋結,甚至化敵爲友。四觀忍:起智觀察,不見有能忍所忍,能所雙亡,我人皆空,不生執著,不爲境轉。五喜忍:受人侮辱,心生歡喜;因爲打我,罵我,侮辱我的人,是爲我消業障,能成就自己忍辱波羅密,爲何不喜歡接受?六慈忍:對侮辱自己的人,慈愛憐憫,誓必濟度。
概括而言,不外是生忍,法忍,及無生法忍叁種。生忍,是來自人事界的打擊,法忍,是來自環境的困擾。一個發大心,修大行的菩薩,無論遇遭人事界如何折磨,或外在環境如何惡劣,都應該安然忍受,堅定立場,不退初心,繼續進修,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,與無生理相應時,名無生忍;直至無明盡,法身顯,親證不生不滅的無生理時,亦要忍可于心,安住不動,故又名無生法忍。
在菩薩修行方面,有五種忍:一伏忍:別教菩薩在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叁十心中,用止觀力,斷叁界外塵沙煩惱,開始降伏心中無明,安住不動,謂之伏忍。二信忍:初、二、叁地菩薩,得不壞信,是名信忍。叁順忍:四、五、六地菩薩,能隨順菩提心,大作佛事,謂之順忍。四無生忍:七、八、九地菩薩,深達諸法空相,得真無生忍。五寂滅忍:十地、等覺菩薩,惑盡智圓,證一心如如不動之理,亦名無生法忍。
佛言:“若複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。”是指登地菩薩,用般若空智,照見十法界一切諸法,人無我,而破我執;法無我,而破法執;我法皆空,能所雙忘。雖修六度而不著相,不取于法相,亦不取非法相,四相消,叁輪空,斷塵沙,伏無明,得不壞信;進而順菩提心,得真無生忍。直至最後無明盡,法身顯,由等覺位,入妙覺果海,得寂滅忍。則其功德,豈可限量?故佛言:“此菩薩勝前菩薩,所得功德。”前菩薩,指地前菩薩;此菩薩,指登地菩薩。因爲地前菩薩,未得般若空智,修事相行,七寶布施雖多,得福亦多;因未忘人我,其福仍然有限。地上菩薩能以般若空智,知一切法無人無我,無住無著,親證實相理體,其福當然遠勝地前菩薩。
何以故以下,是佛加以解釋,因何地上菩薩,得福勝于地前菩薩?原因是登地“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”心系于境謂之受,地上菩薩心境雙亡,謂之不受。須菩提以爲福德之來,是因果定律使然,豈可拒而不受?既不受果,何必修因?心有所疑,故白佛言:“世尊!雲何菩薩不受福德?”
佛言:“須菩提、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”意思是說:菩薩無住生心,修六度萬行,不應貪求果報,“是故”佛“說不受福德”而已,非對福德果報,拒而不受;亦非不受,即無功德。反之,因無所住,其福德更大、更不可思議。所以大智度論說:“一切不受,是名正受。”
昔日梁武帝,初見達摩祖師時問:“我自修行以來,造寺安僧,度人出家,作諸善事,究竟有多少功德?”師答:“毫無功德。”帝問:“因何無功德?”師言:“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此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此即離相顯性,可惜武帝著相迷性,致話不投機,面對善知識,無法得益。
當知佛性平等,佛性空寂,無所謂福報功德等事相,只因諸佛菩薩,憐憫衆生在迷,于無說無示中,權巧方便,說法利生。我們受持佛法,誠應“無住生心”,無住是大智;生心是大悲。大智故知無我;大悲故現假我。幻現假我故,能入俗利生;知無我故,雖終日度衆生,不見有能度所度;雖不見有能度所度,不妨終日度衆生。如是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,又能空有俱不著,終必證入實相般若的理體,其福德之大,當然不是七寶布施可比。
(13)離來去相
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、若去、若坐、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有人,指未明心見性,不知諸法如義的人。佛告須菩提,假設有人言:如來因應衆生之機而來受生,或因度生緣盡而去入滅;或如來時而結跏趺座,時而吉祥臥,據此來、去、坐、臥四相,便名之爲如來。則此人實在未能理解,佛所說:法身如來的真實義理。
何以故?因爲如來,是指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。法身常住不動,無所謂去來;何況法身周遍法界,無所不在,無需要去來。華嚴經言:“上覺無來處,去亦無所從;清淨妙色身,神力故顯現。”可知如來法身,如如不動,實無去來。即使是佛爲度衆生,神力所顯現的應身,生滅去來,亦不可得。如水印月,水清月現,月本不來;水濁月隱,月亦不去。如來應身亦然,衆生心淨則現,假名爲來,實“無所從來”;衆生心垢穢不淨,不能見佛,假名爲去,實在“亦無所去”。
有一次,佛問維摩诘:“汝欲見如來,爲以何等觀如來乎?”維摩诘言:“如自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。我觀如來,前際不來,後際不去,今則不住。不一相,不異相;不自相,不他相;非無相,非取相。不彼岸,不中流,而化衆生。觀于寂滅,亦不永滅。不此不彼;不以此,不以彼。不可以智知,不可以識識。不在方,不離方;非有爲,非無爲,無說無示,不施不貪,不戒不犯,不忍不嗔,不進不怠,不定不亂,不智不愚。不誠不欺,不來不去,不出不入,一切言語道斷。非福田;非不福田。非應供;非不應供。非取非舍;非有相,非無相。同真際,等法性,不可稱,不可量,不可以一切言說,分別顯示。世尊!如來身爲若此,作如是觀。以斯觀者,名爲正觀:若他觀者,名爲邪觀。”(見維摩經)
讀此,我們應該理解,如來法身,如如不動,實無來去。雖然,佛的應身有生滅來去,亦是從不來去的法身而現,不來去的法身,因來去的應身而顯。有來去是事相,無來去是理體。爲廣度衆生,不妨從體起用,而現來去相。攝用歸體,則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法身如來的實相理體,不止離一切生滅去來,有相之相,亦離無生滅去來,無相之相;如是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