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相不異,法應相即,才是真如來。故佛言:“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”
(14)相妄性真
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叁千大千世界,碎爲微塵,于意雲何?是微塵衆甯爲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衆實有者,佛則不說是微塵衆。所以者何?佛說微塵衆,即非微塵衆,是名微塵衆。
前言如來無去來,是約佛的正報,顯來去一如,性本具相;今明塵界緣起性空,是約佛的依報,顯相妄性真,性不違相。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國土,亦是衆生色身所依托之處,若身若界,若依若正,皆是佛性隨緣幻現的假名假相。名相雖有大小一多之分,但佛性原本空寂,既無去來,更無大小一多等相。
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微塵已經極多,今佛“以叁千大千世界,碎爲微塵”,詢問須菩提之意以爲如何?“是微塵衆,甯爲多不?”此問,除了顯示其多之外,還含有反映聚散無常之意。世界可以碎爲微塵,微塵合則成爲世界,若塵若界,或聚或散,無不緣生無性;但隨世俗因緣,假立其名,于第一義谛中,既無世界之大,亦無微塵之小。須菩提當然明白此理,故答言:“甚多,世尊!”隨即解釋:“何以故?若是微塵衆實有者,佛即不說是微塵衆。”正因爲微塵,是屬于因緣生法,本無自性,無實法可得,但隨順俗谛理,不妨說是微塵衆。
所以者何?是解釋微塵,相妄性真。“佛說微塵衆”,是因緣生法,皆生滅無常,原無實體;所以世界雖大,可碎爲微塵;微塵雖小,可積成世界。世界微塵,俱空無自性,其性即是實相,實相理體,豈是微塵?是以佛說:“即非微塵衆”。實相理體,雖非微塵,但可以隨緣,現塵現界,故佛說:“是名微塵衆”。
“佛說微塵衆”,是俗谛理;“即非微塵衆”,是真谛理;“是名微塵衆”,是中道第一義谛理。此約叁谛圓融的道理,說明世界微塵,皆相妄性真,以顯實相般若之理體。
世尊!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則是一合相。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
界可以碎爲微塵,微塵亦可以積成世界;則塵固非塵,界亦非界。塵既非小、非多;界亦非大、非一。若塵若界,皆相妄性真。以其相妄,故“如來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。”以其性真,故說:“是名世界”。
何以故?是再釋界非界義。須菩提言:若然有人以爲世界是實有,亦不過是衆緣和合的一合相。何謂一合相?華嚴疏鈔說:“一合相者,謂因緣和合故。攬衆微塵而成于色,合五陰等以成人,名一合相。”
所以一合相,在個人言:是由過去善惡業力爲因,以父母爲緣,因緣聚會而成此五蘊色身。此色身因緣和合則生,因緣別離則滅;即此生滅無常的色身,名一合相。
在世界言:積聚衆多微塵而成一小世界;積聚千個小世界,爲一小千世界;聚一千個小千世界,爲一中千世界;積聚千個中千世界,爲一大千世界。聚而複聚,合而又合,成爲叁千大千世界,故世界名爲一合相。
須菩提是知道此一合相的人,以及一合相的世界,皆生滅無常,當體即空;而此空性,並非衆緣和合之相。故“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”。但空性隨緣,又可以現塵現界,故“是名一合相”。
即非,是即有即空;是名,是即空即有。此空有相即的一合相,就是中道第一義空,亦即是本經所顯的實相般若之體。
佛見須菩提已知一合相,相妄性真,其性原是實相理體,然則實相理體,又豈可以言宣?故又對須菩提說:“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說: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”意思是說:無論是衆生一合相的身體,或是世界一合相的現象,皆幻妄不真,不可說是有;然其性卻真實不虛,亦不可說是空。此非空非有的實相理體,離言絕相,實不可說。但“凡夫之人”,不知一切法相妄性真,執相迷性,以爲塵界的一切事相是實有,心生執著,分別取舍,致使人我對立,苦惱叢生。
何止凡夫“貪著其事,”認爲一合相是實有;即使是二乘聖人,亦貪戀涅槃法樂;權乘菩薩,亦貪著中道法愛;未能斷無明,證法身。因此,佛說此經,顯一切法相妄性真,令知相妄,故能離相無住;令知性真,則應生無所住心,修一切善法,直至因圓果滿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契證實相般若的理體。
(15)真俗圓融
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須菩提,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;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;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
我等四相,是所取之境;我等四見,是能取之心。若但空四相之境,內心仍然存有我等四見,以爲:“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”是實有,則仍然未解般若真空,即真即俗,即俗即真之理。是以佛問須菩提:“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,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”須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”
是人,指一般未空四相的衆生。衆生四相未空,執著一合相的色身與世界,以爲實有,貪著其事;由能取的我等四見,取于一合相之境,而起我等四相,成爲生死根本。佛爲度衆生,故依世俗谛,隨他意語,說我等四見。其實,我等四見,只是衆生虛妄識心,分別執著,是相非性。在真谛理言,真如自性,原本空寂,何來我等四見?
須菩提深解此義,故隨即解釋說:“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,人見,衆生見,壽者見;即非我見,人見,衆生見,壽者見。”然真如自性,體雖空寂,又能隨衆生的虛妄因緣,幻現我人等能見所見;此能見所見之相雖不可得,但其性卻真實不虛。所以說:“是名我見,人見,衆生見,壽者見。”
“佛說”,是順俗谛理;“即非”,是依真谛理;“是名”是顯真俗圓融的中道理,亦即是此經所顯的實相般若。凡夫未得我空,執俗迷真;二乘未舍法愛,執真違俗;權乘菩薩舍空有二邊,進趣中道,皆有取舍,都未忘我等四見,都不解如來所說般若空義。唯有圓教菩薩,能理解般若真空,外空四相,內忘四見,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;四相空,四見亡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。故能離相發菩提心,無住修六度萬行,啓建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,空有俱不著,真俗融于一念,故能證入真俗圓融的實相般若理體,圓成佛道。
(五)總結經義
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此總結全經的要義,旨在令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的人,“不生法相”。此經發起序中,須菩提問: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”佛答:“善男子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隨即宣說:發菩提心的菩薩,要離相無住,不應取相,不應取法相,不應取非法相;以及發心無住,修因無住,證果無住;無非是欲令諸菩薩,離相無住,知見信解,悉皆如是。今佛說完此經,提出結論是:“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”正是首尾相應,開結一致。
“一切法”,總括世出世間,十法界聖凡依正因果等法。“如是”是總結前文所說:降心離相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的般若真空妙理。菩薩必須修因無住,證果無住,…乃至無住亦無住,然後可以證入生佛平等,叁谛圓融,實相般若的本體。所以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摩诃薩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理解,皆應該依據本經文中所說的般若真空妙理,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受持。
“如是知”,是因聞佛說本經的文字般若,啓發正智,得知諸法緣生性空,而生起清淨的信心,修習空觀;觀宇宙萬有諸法,生滅無常,“不實如空華”;不生分別取舍,而能離情去執。空觀成,斷見思煩惱,得一切智,能知真谛理。
“如是見”,是起觀照般若,照見諸法,雖然緣生如幻,但十法界諸法,無不因果宛然,有善有惡,有凡有聖,有修有證,而修習假觀;無住生心,離相修善。假觀成,斷塵沙煩惱,得道種智,能見俗谛理。
“如是信解”,是由信解本經所說般若真空妙理,由解起行,修習中觀;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雙遮雙照。中觀成,斷無明煩惱,得一切種智,能解中道第一義空之理,親證實相般若之體。
無著論雲:“智依止奢摩它故知,依止毗缽舍那故見,此二依止叁摩提故解。”即是說:知、見、解是圓修叁觀所得的智慧。佛將知、見、解叁字連在一起說,目的就是要發大心、修大行的菩薩,圓修叁觀,圓斷叁惑,圓得叁智,圓解叁谛理;進而圓證佛道叁身,成就佛果叁德。從因至果,皆如,皆是。
受持經者,若能如是知,即是佛知;可以內證真。若能如是見,即是佛見;可以外觀俗。若能如是信解,即可與般若真空智相應;終必證得叁谛圓融的實相理。當然可以降伏其心,離相無住,一念不生。所以佛說:“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”
須菩提以下,是說明“不生法相”的真義。“法相”指十法界聖凡一切依正因果等法的現象。現象界的一切法相,原本不生不滅;只因衆生“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”幻相不住,時刻變異。六道衆生,生時相異,及其老、病、死時,其相更異。二乘聖人,有學相異,無學相亦異。菩薩叁賢位時相異,十地,等覺,妙覺位之相亦異。諸佛降生人間,隨衆生的根機,現種種身相,說種種法門,機盡還滅;是現相異,說法異,住世異,入滅亦異。
正報如此,依報亦然;一切法無不因時節因緣而異。以其變異不住,故空無自性;以其空無自性,故徒有假名假相。衆生不解此假名的“法相”,緣生性空,著相迷性,流轉六道,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