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性相不异,法应相即,才是真如来。故佛言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

  (14)相妄性真

  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,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

  前言如来无去来,是约佛的正报,显来去一如,性本具相;今明尘界缘起性空,是约佛的依报,显相妄性真,性不违相。大千世界是佛所教化的国土,亦是众生色身所依托之处,若身若界,若依若正,皆是佛性随缘幻现的假名假相。名相虽有大小一多之分,但佛性原本空寂,既无去来,更无大小一多等相。

  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微尘已经极多,今佛“以三千大千世界,碎为微尘”,询问须菩提之意以为如何?“是微尘众,宁为多不?”此问,除了显示其多之外,还含有反映聚散无常之意。世界可以碎为微尘,微尘合则成为世界,若尘若界,或聚或散,无不缘生无性;但随世俗因缘,假立其名,于第一义谛中,既无世界之大,亦无微尘之小。须菩提当然明白此理,故答言:“甚多,世尊!”随即解释:“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”正因为微尘,是属于因缘生法,本无自性,无实法可得,但随顺俗谛理,不妨说是微尘众。

  所以者何?是解释微尘,相妄性真。“佛说微尘众”,是因缘生法,皆生灭无常,原无实体;所以世界虽大,可碎为微尘;微尘虽小,可积成世界。世界微尘,俱空无自性,其性即是实相,实相理体,岂是微尘?是以佛说:“即非微尘众”。实相理体,虽非微尘,但可以随缘,现尘现界,故佛说:“是名微尘众”。

  “佛说微尘众”,是俗谛理;“即非微尘众”,是真谛理;“是名微尘众”,是中道第一义谛理。此约三谛圆融的道理,说明世界微尘,皆相妄性真,以显实相般若之理体。

  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则是一合相。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须菩提!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

  界可以碎为微尘,微尘亦可以积成世界;则尘固非尘,界亦非界。尘既非小、非多;界亦非大、非一。若尘若界,皆相妄性真。以其相妄,故“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。”以其性真,故说:“是名世界”。

  何以故?是再释界非界义。须菩提言:若然有人以为世界是实有,亦不过是众缘和合的一合相。何谓一合相?华严疏钞说:“一合相者,谓因缘和合故。揽众微尘而成于色,合五阴等以成人,名一合相。”

  所以一合相,在个人言:是由过去善恶业力为因,以父母为缘,因缘聚会而成此五蕴色身。此色身因缘和合则生,因缘别离则灭;即此生灭无常的色身,名一合相。

  在世界言:积聚众多微尘而成一小世界;积聚千个小世界,为一小千世界;聚一千个小千世界,为一中千世界;积聚千个中千世界,为一大千世界。聚而复聚,合而又合,成为三千大千世界,故世界名为一合相。

  须菩提是知道此一合相的人,以及一合相的世界,皆生灭无常,当体即空;而此空性,并非众缘和合之相。故“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”。但空性随缘,又可以现尘现界,故“是名一合相”。

  即非,是即有即空;是名,是即空即有。此空有相即的一合相,就是中道第一义空,亦即是本经所显的实相般若之体。

  佛见须菩提已知一合相,相妄性真,其性原是实相理体,然则实相理体,又岂可以言宣?故又对须菩提说:“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: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”意思是说:无论是众生一合相的身体,或是世界一合相的现象,皆幻妄不真,不可说是有;然其性却真实不虚,亦不可说是空。此非空非有的实相理体,离言绝相,实不可说。但“凡夫之人”,不知一切法相妄性真,执相迷性,以为尘界的一切事相是实有,心生执著,分别取舍,致使人我对立,苦恼丛生。

  何止凡夫“贪著其事,”认为一合相是实有;即使是二乘圣人,亦贪恋涅槃法乐;权乘菩萨,亦贪著中道法爱;未能断无明,证法身。因此,佛说此经,显一切法相妄性真,令知相妄,故能离相无住;令知性真,则应生无所住心,修一切善法,直至因圆果满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契证实相般若的理体。

  (15)真俗圆融

  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须菩提,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;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;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

  我等四相,是所取之境;我等四见,是能取之心。若但空四相之境,内心仍然存有我等四见,以为:“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是实有,则仍然未解般若真空,即真即俗,即俗即真之理。是以佛问须菩提:“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”须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”

  是人,指一般未空四相的众生。众生四相未空,执著一合相的色身与世界,以为实有,贪著其事;由能取的我等四见,取于一合相之境,而起我等四相,成为生死根本。佛为度众生,故依世俗谛,随他意语,说我等四见。其实,我等四见,只是众生虚妄识心,分别执著,是相非性。在真谛理言,真如自性,原本空寂,何来我等四见?

  须菩提深解此义,故随即解释说:“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,人见,众生见,寿者见;即非我见,人见,众生见,寿者见。”然真如自性,体虽空寂,又能随众生的虚妄因缘,幻现我人等能见所见;此能见所见之相虽不可得,但其性却真实不虚。所以说:“是名我见,人见,众生见,寿者见。”

  “佛说”,是顺俗谛理;“即非”,是依真谛理;“是名”是显真俗圆融的中道理,亦即是此经所显的实相般若。凡夫未得我空,执俗迷真;二乘未舍法爱,执真违俗;权乘菩萨舍空有二边,进趣中道,皆有取舍,都未忘我等四见,都不解如来所说般若空义。唯有圆教菩萨,能理解般若真空,外空四相,内忘四见,不取于相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;四相空,四见亡,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。故能离相发菩提心,无住修六度万行,启建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,空有俱不著,真俗融于一念,故能证入真俗圆融的实相般若理体,圆成佛道。

  (五)总结经义

  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
  此总结全经的要义,旨在令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的人,“不生法相”。此经发起序中,须菩提问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答:“善男子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随即宣说:发菩提心的菩萨,要离相无住,不应取相,不应取法相,不应取非法相;以及发心无住,修因无住,证果无住;无非是欲令诸菩萨,离相无住,知见信解,悉皆如是。今佛说完此经,提出结论是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”正是首尾相应,开结一致。

  “一切法”,总括世出世间,十法界圣凡依正因果等法。“如是”是总结前文所说:降心离相,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的般若真空妙理。菩萨必须修因无住,证果无住,…乃至无住亦无住,然后可以证入生佛平等,三谛圆融,实相般若的本体。所以凡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摩诃萨,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理解,皆应该依据本经文中所说的般若真空妙理,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受持。

  “如是知”,是因闻佛说本经的文字般若,启发正智,得知诸法缘生性空,而生起清净的信心,修习空观;观宇宙万有诸法,生灭无常,“不实如空华”;不生分别取舍,而能离情去执。空观成,断见思烦恼,得一切智,能知真谛理。

  “如是见”,是起观照般若,照见诸法,虽然缘生如幻,但十法界诸法,无不因果宛然,有善有恶,有凡有圣,有修有证,而修习假观;无住生心,离相修善。假观成,断尘沙烦恼,得道种智,能见俗谛理。

  “如是信解”,是由信解本经所说般若真空妙理,由解起行,修习中观;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,双遮双照。中观成,断无明烦恼,得一切种智,能解中道第一义空之理,亲证实相般若之体。

  无著论云:“智依止奢摩它故知,依止毗钵舍那故见,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。”即是说:知、见、解是圆修三观所得的智慧。佛将知、见、解三字连在一起说,目的就是要发大心、修大行的菩萨,圆修三观,圆断三惑,圆得三智,圆解三谛理;进而圆证佛道三身,成就佛果三德。从因至果,皆如,皆是。

  受持经者,若能如是知,即是佛知;可以内证真。若能如是见,即是佛见;可以外观俗。若能如是信解,即可与般若真空智相应;终必证得三谛圆融的实相理。当然可以降伏其心,离相无住,一念不生。所以佛说:“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”

  须菩提以下,是说明“不生法相”的真义。“法相”指十法界圣凡一切依正因果等法的现象。现象界的一切法相,原本不生不灭;只因众生“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”幻相不住,时刻变异。六道众生,生时相异,及其老、病、死时,其相更异。二乘圣人,有学相异,无学相亦异。菩萨三贤位时相异,十地,等觉,妙觉位之相亦异。诸佛降生人间,随众生的根机,现种种身相,说种种法门,机尽还灭;是现相异,说法异,住世异,入灭亦异。

  正报如此,依报亦然;一切法无不因时节因缘而异。以其变异不住,故空无自性;以其空无自性,故徒有假名假相。众生不解此假名的“法相”,缘生性空,著相迷性,流转六道,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