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从佛应身的色相去见佛,由佛的音声去求佛,正是执相迷性,与实相理体,背道而驰,怎可以见佛的法身真我?所以佛说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
(11)性本具相
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,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前言: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,是显相不离性,破众生执有;今言:“须菩提,莫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是明性不离相,破众生执空。当知,以为具足诸相得菩提,是著有;以为不以具足诸相得菩提,是著空。著有,便堕于凡夫生死;著空,则堕于断见外道。楞伽经说:“宁起我见如须弥,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。”可知空见之为患,犹甚于著相。因此佛紧接前说:佛相非相,以除众生执有,随即告诉须菩提:“汝若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那就是大错特错。因为佛无量劫修一切善法,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当然是相好庄严。
前说不可以从佛的身相,观见如来的法性而已,非无修因证果。是以须菩提!千万“莫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”如果:“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”,无异是说: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”何以“莫作是念”呢?因为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”,深信因果,明白诸法虽然缘生无性;但缘生诸法,因果宛然,十法界圣凡,无不是有如是因,感如是果。故发大心,立大愿,学无量法门,修无边福德,度无数众生,绝对:“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而堕于空见。
不过,由于一般众生贪恋六尘,著相迷性,不能见到法身真我,所以佛说:三十二相的应身,与具足相好庄严的报身,皆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,不应取相执著。至于佛无量劫修诸善法,所感诸相具足的报身,以及由大悲愿力所应化三十二相的应身,非空无所有,故不应该说: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华严经言:“色声非是佛,音声亦复然,亦不离色声,见佛神通力。诸佛说空法,为治于有故;若复著于空,诸佛所不化。”可知佛相非有、亦非空,三十二相的应身不应取,具足诸相的报身,亦不应取;三十二相的应身不应灭,具足诸相的报身亦不应灭。取是著相,灭是非相;著相当然不能见如来,执于非相亦不能见如来。是故菩萨不可以取相,亦不应该取非相。必须空有二俱舍,连舍相亦不可得。所谓“空亦复空。”
楞严经言:“当知如是精觉妙明,非因、非缘;非不因缘,非不自然;无非不非,无是非是;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”金光明经亦说:“如是法身三昧智慧,过一切相,不著于相,不可分别,非断非常,是名中道。”,菩萨若能明此理,解斯义,不执有,不堕空;不执相迷性,不执理违事;而能了解事理圆融,空有相即,性相不二;则实相般若的理体,自然显现,无上菩提,不求自得。
(12)忍德最胜
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;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
佛曾多次用内外财布施,较量持经福胜,皆未言及菩萨。唯独今次,特别举菩萨离相布施,以明菩萨福慧双修的福德殊胜。佛告须菩提:“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,持用布施。”所得之福固然不可限量,但仍然不及“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”所得之福。
在迷情众生的境界,忍有六种:一力忍:极力忍受他人讥诮怒骂,横加毁辱,不思报复。所谓:退一步,忍三分又何妨!二反忍:面对逆境,反躬自责,宿种恶因,今招果报,自当忍受。三忘忍:他人侮辱,不仅忍让,而且不记恨于心,不加计较,自然可以解冤释结,甚至化敌为友。四观忍:起智观察,不见有能忍所忍,能所双亡,我人皆空,不生执著,不为境转。五喜忍:受人侮辱,心生欢喜;因为打我,骂我,侮辱我的人,是为我消业障,能成就自己忍辱波罗密,为何不喜欢接受?六慈忍:对侮辱自己的人,慈爱怜悯,誓必济度。
概括而言,不外是生忍,法忍,及无生法忍三种。生忍,是来自人事界的打击,法忍,是来自环境的困扰。一个发大心,修大行的菩萨,无论遇遭人事界如何折磨,或外在环境如何恶劣,都应该安然忍受,坚定立场,不退初心,继续进修,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与无生理相应时,名无生忍;直至无明尽,法身显,亲证不生不灭的无生理时,亦要忍可于心,安住不动,故又名无生法忍。
在菩萨修行方面,有五种忍:一伏忍:别教菩萨在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三十心中,用止观力,断三界外尘沙烦恼,开始降伏心中无明,安住不动,谓之伏忍。二信忍:初、二、三地菩萨,得不坏信,是名信忍。三顺忍:四、五、六地菩萨,能随顺菩提心,大作佛事,谓之顺忍。四无生忍:七、八、九地菩萨,深达诸法空相,得真无生忍。五寂灭忍:十地、等觉菩萨,惑尽智圆,证一心如如不动之理,亦名无生法忍。
佛言:“若复有人,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。”是指登地菩萨,用般若空智,照见十法界一切诸法,人无我,而破我执;法无我,而破法执;我法皆空,能所双忘。虽修六度而不著相,不取于法相,亦不取非法相,四相消,三轮空,断尘沙,伏无明,得不坏信;进而顺菩提心,得真无生忍。直至最后无明尽,法身显,由等觉位,入妙觉果海,得寂灭忍。则其功德,岂可限量?故佛言:“此菩萨胜前菩萨,所得功德。”前菩萨,指地前菩萨;此菩萨,指登地菩萨。因为地前菩萨,未得般若空智,修事相行,七宝布施虽多,得福亦多;因未忘人我,其福仍然有限。地上菩萨能以般若空智,知一切法无人无我,无住无著,亲证实相理体,其福当然远胜地前菩萨。
何以故以下,是佛加以解释,因何地上菩萨,得福胜于地前菩萨?原因是登地“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心系于境谓之受,地上菩萨心境双亡,谓之不受。须菩提以为福德之来,是因果定律使然,岂可拒而不受?既不受果,何必修因?心有所疑,故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
佛言:“须菩提、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”意思是说:菩萨无住生心,修六度万行,不应贪求果报,“是故”佛“说不受福德”而已,非对福德果报,拒而不受;亦非不受,即无功德。反之,因无所住,其福德更大、更不可思议。所以大智度论说:“一切不受,是名正受。”
昔日梁武帝,初见达摩祖师时问:“我自修行以来,造寺安僧,度人出家,作诸善事,究竟有多少功德?”师答:“毫无功德。”帝问:“因何无功德?”师言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如此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此即离相显性,可惜武帝著相迷性,致话不投机,面对善知识,无法得益。
当知佛性平等,佛性空寂,无所谓福报功德等事相,只因诸佛菩萨,怜悯众生在迷,于无说无示中,权巧方便,说法利生。我们受持佛法,诚应“无住生心”,无住是大智;生心是大悲。大智故知无我;大悲故现假我。幻现假我故,能入俗利生;知无我故,虽终日度众生,不见有能度所度;虽不见有能度所度,不妨终日度众生。如是悲智双运,福慧双修,又能空有俱不著,终必证入实相般若的理体,其福德之大,当然不是七宝布施可比。
(13)离来去相
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、若去、若坐、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
有人,指未明心见性,不知诸法如义的人。佛告须菩提,假设有人言:如来因应众生之机而来受生,或因度生缘尽而去入灭;或如来时而结跏趺座,时而吉祥卧,据此来、去、坐、卧四相,便名之为如来。则此人实在未能理解,佛所说:法身如来的真实义理。
何以故?因为如来,是指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。法身常住不动,无所谓去来;何况法身周遍法界,无所不在,无需要去来。华严经言:“上觉无来处,去亦无所从;清净妙色身,神力故显现。”可知如来法身,如如不动,实无去来。即使是佛为度众生,神力所显现的应身,生灭去来,亦不可得。如水印月,水清月现,月本不来;水浊月隐,月亦不去。如来应身亦然,众生心净则现,假名为来,实“无所从来”;众生心垢秽不净,不能见佛,假名为去,实在“亦无所去”。
有一次,佛问维摩诘:“汝欲见如来,为以何等观如来乎?”维摩诘言:“如自观身实相,观佛亦然。我观如来,前际不来,后际不去,今则不住。不一相,不异相;不自相,不他相;非无相,非取相。不彼岸,不中流,而化众生。观于寂灭,亦不永灭。不此不彼;不以此,不以彼。不可以智知,不可以识识。不在方,不离方;非有为,非无为,无说无示,不施不贪,不戒不犯,不忍不嗔,不进不怠,不定不乱,不智不愚。不诚不欺,不来不去,不出不入,一切言语道断。非福田;非不福田。非应供;非不应供。非取非舍;非有相,非无相。同真际,等法性,不可称,不可量,不可以一切言说,分别显示。世尊!如来身为若此,作如是观。以斯观者,名为正观:若他观者,名为邪观。”(见维摩经)
读此,我们应该理解,如来法身,如如不动,实无来去。虽然,佛的应身有生灭来去,亦是从不来去的法身而现,不来去的法身,因来去的应身而显。有来去是事相,无来去是理体。为广度众生,不妨从体起用,而现来去相。摄用归体,则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法身如来的实相理体,不止离一切生灭去来,有相之相,亦离无生灭去来,无相之相;如是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