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,名爲一個大千叁界。以其叁次言千,故名叁千大千世界。

  在法身大士的境界言,的確有可能,用積滿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,于十方世界,上供諸佛,下施衆生。今釋尊以此征問須菩提,“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用以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”須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”。隨即解釋說:“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”意思是說: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所得功德甚多,只是就世間的事相而言,非指福德之性。若論福德之性,原本空寂,無形無相,不可取,不可說,豈可以言多或言少?正因爲此甚多的福德,是就世間因緣生法方面說:“是故如來說福德多”。

  (2)持經福勝

  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

  佛知須菩提己會其意,故進一步以法布施,比較財布施,而顯示法施的福德殊勝。有人于此經不但能夠聽聞讀誦,同時能夠深入了解其所诠的義理,還能依理起行以自利,更能爲他人演說以利他,謂之“受持”。

  古時印度,每以叁十二字爲一偈;而中國的詩,則以四字,或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個字爲一句,四句爲一偈。佛教傳入中國,譯經者受中國文學的影響,凡是佛經中的重頌、或孤起頌,往往取用五字,或七、八、九個字爲一句,四句爲一偈。如本經說;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”又說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就是采用中國古詩的形式。現在佛說:“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。”非限于本經所說五字一句的偈頌,而是指當時印度慣用,叁十二個字爲一偈。

  佛的意思是說:凡是對于佛在前面所說的般若真空妙理,能生起一念清淨信心,進而受持讀誦,據理起行;又能爲他人演說,就算是少至四句偈的經文,其所得福,己經超越有人用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。

  (3)顯經功德

  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

  何以持經少,而得福多呢?因爲般若法門殊勝,“一切諸佛”,所證得的菩提,以及諸佛所證的叁身、四智,五眼、六通,乃至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等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”所以說:般若是諸佛之母,菩薩之師。觀世音菩薩亦說:“叁世諸佛,依般若彼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(見般若彼羅密多心經)現在有人能夠受持此經,離相度生,無住修行,又能爲他人演說,正是成佛的真因,終必成佛。又豈是用世間財物布施的福德可以比較?

  (4)勸離執著

  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
  佛恐初發心菩薩,因聞佛與法,皆是從此經出,又執著于有,故立即告訴須菩提:“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”。意思是說:雖然一切諸佛因中修行,皆能離相無住,與實相般若相應,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但諸佛心中並不認爲有佛道可成,有菩提法可得。如圓覺經言:“一切如來圓覺妙心,本無菩提及與涅槃,亦無成佛及不成佛,無妄輪回,及非輪回。”不過,在世俗谛因緣的名相上說:是佛法而己。若依真谛理言:則諸佛所證的菩提法,己經遠離諸相,不可取,不可說,不應執著。若然執著有佛可成,有法可得,己經“即非”真正的“佛法”了,

  佛先說法施福勝,能出生諸佛,以遣空;又說佛法非佛法,以遣有。目的是令衆生知道,在世谛因緣說:是有凡有聖,有迷有悟,有因有果,有修有證;豈可撥無因果而墮于空?但在真谛理言:諸法自性清淨,本無一物,何來聖凡迷悟染淨因果諸法?豈可著相而執有?如是空有二俱非,真俗圓融,始可以會歸中道。是以下文每以即非、是名等詞句,顯般若叁谛圓融之理。

  9.四果無住

  (1)初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名須陀洹。

  前面佛說:“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只是教人不應該執著,作證果之想而已,非無果可證,不可誤會“無爲法”亦無性,而墮于斷滅空。因此以下四果,佛皆以“能作是念,我得果不?”征問須菩提。希望在與須菩提的問答中,令二乘人知道,不應作我得果法之想,而執著法相,及非法相,以顯般若離相無住之德。

  佛問須菩提:“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”須陀洹,譯名入流、預流、或逆流。因爲初果聖人,以八忍八智等十六心,斷叁界四谛八十八使,盡除叁界見惑,而伏思惑,能逆生死流,預入聖人之流,因名入流。初果聖人,已悟偏空理,斷分別我執,六根對色等六塵境界,不再涉入而起分別心,當然不見有能入所入,能證所證,所以須菩提認爲,須陀洹不會作是念:我得須陀洹果。故答言:“不也,世尊!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”

  (2)二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

  佛又問須菩提:“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”斯陀含是小乘二果,譯名一往來。于欲界九品思惑中,已斷前六品,尚須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受生,就可以斷盡欲界九品思惑。但二果聖人,己忘我及我所,心中實無往來之相,亦無得果之想。若有往來之念,便有取舍之心,初果己無取舍,何況二果?所以須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,名爲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”

  (3)叁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

  佛問須菩提,認爲“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”阿那含,是小乘叁果,譯名不來。已斷盡欲界五趣雜居地的九品思惑,不再來欲界受生;自此寄居色界淨居天,繼續進修,直至斷盡上二界思惑,就可以證四果,超出叁界。因爲叁果,已離四相,再無我及我所的分別,亦無來與不來的意念。是以須菩提認爲叁果聖人,也不會作證果之想。故答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,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”

  (4)四果離相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

  最後,佛問須菩提:“于意雲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”阿羅漢,含有殺賊、無生、應供叁義,于譯經五不翻的原則上,屬于多含不翻,是小乘極果。叁果聖人在四禅天中,斷盡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,殺除見思煩惱賊,即證四果,因名殺賊,是約斷德立名。四果聖人,已證寂滅理,解脫分段生死,不再來叁界受生,故名無生,是約智德立名。四果聖人,既具智斷二德,堪作衆生福田,應受人天供養,故名應供,此約恩德立名。

  須菩提認爲:阿羅漢既證無生,已斷我執,必離四相,知法性空寂,當然不會作是念,我是阿羅漢。所以答:“不也,世尊!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”若然“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”如果四相未空,與著相的凡夫無異,又怎可以證得阿羅漢道呢?接著即引自己爲證明。

  (5)當機見證

  世尊!佛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;世尊則不說須善提,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

  須菩提已證小乘極果,故引自己爲證。“無诤”,指無人我彼此,聖凡高下的涅槃境界。“叁昧”譯名正定。無诤叁昧,即是遠離人我是非之相,一心安住于寂滅平等理性中的正定。須菩提已斷盡叁界煩惱,能處處隨順衆生,與人無诤。涅槃經言:“須菩提在虛空地,若有衆生,嫌我立者,我當終日端坐不起;嫌我坐者,我當終日立而不移;令諸衆生,不起煩惱。”是以佛贊許他,已得“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;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”但須菩提心中,並“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”我須菩提“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”,便是見思未盡,四相未空,同于凡夫,“世尊則不說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者。”

  梵語阿蘭那,譯名寂淨處,修行人無論是獨居山林,或居鬧市,皆能觀諸法空性,除我等四相,不見有能修所修,無诤無執,謂之阿蘭那行。正因爲“須菩提實無所行”,心不執著有無诤叁昧,可修可證,所以佛“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”

  10.修因無住

  (1)授記無住

  佛告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燃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否?不也,世尊!如來在燃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

  前約聲聞法明無住,今佛再舉自己因中授記作佛,亦無實法可得,以明無住。燃燈佛,是釋尊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時,授記之師。釋尊往昔曾有一生,在珍寶梵志處學道,學成辭師下山,適逢無遮大會,得錢五百;本想回山供養梵志,以報師恩。後經蓮華國,見城中整飾市容,迎接燃燈佛,遂以五百金錢,買五朵青色蓮華供佛。後見地上有一穴窪汙泥,立即伏在地上,散發掩泥,讓佛踏過。

  當時燃燈佛爲他授記:“汝于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”佛授記的語言,是從因緣生,緣生無性;佛雖說而實無說,當時釋尊雖聞而實無聞。非有甚麼神秘的法門,傳授給釋尊;而釋尊亦不見有授記之法可得。若見有法可得,就是著相,四相未空,如何成佛?燃燈佛又怎會爲釋尊授記作佛?須菩提當然明白此理,故肯定的說:“不也,世尊!如來在燃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”

  (2)嚴土無住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,世尊!何以故,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