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住涅槃彼岸;既不執著此岸的有,亦不執著彼岸之空,更非離空離有而住于中道。而是乘般若船,來往于生死涅槃之間,濟物利生,將一批一批的苦惱衆生,運送到涅槃凊淨快樂的彼岸,這就是:“波羅密多”。
波羅密,有六種以及十種之多。六波羅密是:布施,持戒,忍辱,精進,禅定,智慧。布施能度悭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嗔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禅定能度散亂,智慧能度愚癡,因此又名六度。在第六智慧度中,開出方便、大願、大力、大智等四種,共名十度。十度之中,第六度最爲重要。因爲第六度般若波羅密,既可以領導前五度修福,又可以出生後四度廣修福慧,令修諸波羅密的人,進入佛果大般涅槃的彼岸,因此名波羅密。
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,若能從文字般若的智光,啓發聞慧;繼而由觀照般若,觀察思惟,照見宇宙原理,明白諸法空性,破除我法二執,契證實相般若;就可以渡生死海,登涅槃彼岸,乃至究竟覺悟,圓成佛道。因此,本經的別題,名“金剛般若波羅密”。
梵語修多羅,譯名契經。意思是說:佛所說法,一定是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,下契衆生的根機。以其契理,故能古今不變,傳誦萬世;以其契機,故可以垂範天下,適應任何時代。若但契理而不契機,則同世典俗訓,難免被時代陶汰;若但契機不契理,必像漁歌樵曲,只可聊以舒情,怎能啓發人的心智?正因爲佛的言教,不但契理又契機,既可以納人心于正軌,又可以適應任何時代的需要。所謂:“經古今而不變,曆萬劫而常新”,因名爲經。“經”的一字是通題,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。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,是別題,別限于本經。今通別並稱,名“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。”
四、釋譯題
佛教始于印度,而能盛行于中國,皆是古代譯經大德之功。是以所有佛經,在經題之後,皆有譯題,出示翻譯時代與譯經者姓名,一方面用以表揚譯者的功德,一方面可以供後人參考。因爲經的真僞,固然要從全經所诠的義理,及其宗旨去衡量;更要從其翻譯時代,及譯者之學識與德譽方面來考察,是以譯題的重要,不亞于經題。本經譯傳中國,共有六種譯本;
一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于草堂寺
二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北魏菩提流支叁藏法師譯于永甯寺
叁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陳真谛法師譯于廣州製止寺
四、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 隋叁藏達摩笈多譯于東都止林園
五、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唐玄奘叁藏法師譯于西京弘福寺
六、般若波羅密經 唐義淨叁藏法師譯于長安。
六種譯本中,最受人歡迎,流傳最廣的,是羅什法師的譯本。其余五譯,多依無著、世親釋本;但其中玄奘法師的譯本,亦有與無著、世親所依本不同之處。唯獨羅什法師的譯本,是依中觀家之誦本而譯。本經既以離相無住,觀照契理爲宗,當然以羅什法師的譯本更爲適合。是以在中國,無論是書寫讀誦,或講解注疏,多依羅什法師的譯本。但亦有依玄奘法師的譯本者,如太虛全書中的金剛經講義,就是依玄奘法師的譯本而講解。現在,本人講解此經,是以羅什法師的譯本爲依據,因此,本經的譯題是:
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。
“姚秦”是翻譯本經的時代。簡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嬴秦,亦非符堅執政的前秦,而是姚興當位的後秦。
叁藏法師,是譯者的德號。叁藏,指佛教經典中經、律、論叁大類。凡能精通經藏,弘法利生者,稱法師;通達律藏,弘範屍羅的,稱律師;精于論藏,善于辯才,能確立自宗,與外道辯論不敗者,稱論師;經律論叁藏皆精通,又能爲他人演說者,被稱叁藏法師。今在譯者姓名之前,冠以“叁藏法師”四字,正顯示此經譯者,並不是普通一般的法師,而是一位精通叁藏教典,弘法利生的大法師。
鸠摩羅什,是譯者的姓名,華言童叟。父親鸠摩羅炎,原藉印度人,後遊學到龜茲國,娶公主爲妻,生羅什法師。七歲即隨母親出家,到處參訪善知識,先學小乘,後習大乘。十二歲時因舉鐵缽,頓悟萬法唯心之理,自此講經說法,辯才無礙,名噪一時。
前秦符堅,因慕其名,派呂光帶兵攻龜茲國,欲迎請羅什法師。後因肥水之戰,呂光自立爲王于甘肅省,國號西涼。姚長欲迎什師,爲呂光所拒。姚興繼位,派兵攻西涼,始迎師回長安,供養于逍遙園,一方面譯經,一方面講學。爲中國佛經舊譯時代的泰鬥,先後譯出佛經,共七十四部,約叁、四百卷之多,百千年來,極受中國學者的推崇,凡其所譯的經典,弘傳甚廣。本經,是在弘始四年,譯于草堂寺。
五、釋經文
(一)序分
每部佛經,都可以分爲叁大部分:一序分,二正宗分,叁流通分。序分是序述經的緣起;正宗分是顯示經中所诠的義理;流通分是總結,以及敘述弘傳的必要,與弘傳的方法。
序分又可分爲通序與別序。通序,是通于一切佛經;別序,則別限于本經的教起因緣。別序,又分爲證信序,與發起序兩類。
1.證信序
如是我聞:一時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這段經文是屬于通序。凡是佛所說的言教,于結集佛經時,由阿難重述,經過諸大弟子的共同印證,紀錄下來流傳于世的佛經,開始時一定有以上的序述,因名通序,亦名證信序,或名六種成就。因爲必需要具備此六種成就,始可以證明此經的確是佛所說,值得我們信受奉行。
“如是”是信成就,“我聞”是聞成就,“一時”是時成就,“佛”是說法主成就,“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”,是處成就,“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是衆成就。
2.發起序
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己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發起序,又名別序,是個別敘述此經發起的因緣。每部經發起的因緣不同,很多大乘經典,當佛將要說大法時,或放光動地,或天雨妙華…出現種種瑞相。但本經將發起時,佛只是從日常生活,平平無奇的動作中,顯示般若大法。雖然,但其寓意卻很深奧微妙。
因爲衣食,是人類生存的主要條件,所以世人,無不爲衣食而奔馳。然而在學佛者言,衣食固然重要,般若更爲重要;因爲般若是成佛的基礎,是法身慧命的主要糧食。現在佛將開示般若真空妙理時,而從著衣、持缽、乞食發起,正是表示學佛人,應重視般若,猶如衣食之不可或缺,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般若的真空妙理。
“爾時”,是師資會合,六種成就之時,亦是機緣成熟,佛敷座而坐,將說金剛般若之時。
“世尊”,是佛十種通號之一。佛經說:早起諸天食,日中叁世諸佛食,日西畜生食,日暮鬼神食。今言“食時”,即是中午時分。
佛製比丘,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而且實行乞食;還要以平等心,次第行乞,七家即止。既不可越貧從富;也不應該舍富乞貧。乞食所得,回歸本處,還要一分施與貧病的人,一分施給水陸衆生,然後與同梵行者,平均分食。
法集經言:“諸佛如來,無有饑渴,大小便利,身乞裸損,疲乏病苦;爲衆生故,示現乞食。”涅槃經言:“爲欲化彼,示現受用無量衆生所施之物,令其具足檀波羅密。”可知佛根本就不需要飲食營養,但爲令施者得福,故示現受食;而且以身作則,每天領衆入城乞食。乞食是戒,敷座而坐是定,將說般若是慧。正顯示戒定慧,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,不可或缺的課程,猶如人衣食的重要。
(二)正宗分說般若之道
1.善現啓請
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希有,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
現在開始,進入本經的正宗分。正宗分可分爲叁大段,一是說般若之道,二明般若之用,叁顯般若之體。今因須菩提的請啓,佛爲之詳細解說,修學般若之道。
“時”,指佛敷座而坐之時。“長老”是尊稱,有叁種,一是戒臘長老,二是福德長老,叁是法性長老;須菩提具備以上叁種功德,所以被稱長老。
須菩提是本經的發起人,亦是本經的當機衆。梵語須菩提,華言空生,又名善現或善吉。是鸠留長者的兒子。傳說初生時,家中的寶庫皆空,後又複現,父母驚異,請相師占之。相師言:此子既善且吉,因此有空生,善現,善吉叁名。本是東方青龍陀佛,爲助釋尊教化,現聲聞身,在十大弟子中,解空第一。楞嚴經須菩提自說:“我曠劫來,心得無礙,自憶受生,如恒河沙;初在母胎,即知空寂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,亦令衆生,證得空性,…頓入如來,寶明空海,同佛知見。”
須菩提本門深遠,是從佛道中再來的佛菩薩;不但是本經的發起人,而且在般若會上,曾奉佛命轉*輪,教化菩薩。本經所诠的般若空理,雖然是爲“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”但亦密教二乘。若但由菩薩請示,在會聲聞,將懷疑般若法門,獨教菩薩。今由“內秘菩薩行,外現是聲聞”的須菩提啓請,必然引起在座聲聞衆的注意,而樂于接受此般若大法。
“即從座起…”等五句,是叁業恭敬,爲請法的儀規。“希有”是贊美之詞。“世尊”是果德,“如來”是性德。可以說:世尊,是贊美釋迦牟尼佛;如來,是贊美十方諸佛。須菩提認爲不但是釋迦牟尼佛,善護念、善付囑諸菩薩,十方諸佛亦然。
“護念”,是加被攝受;“付囑”,即叮咛教誡。“諸菩薩”,包括初發心的凡夫菩薩,及深位的聖人菩薩。“善”是善巧方便。諸佛不僅用實智證理,又能用權智鑒機。對久發心的大菩薩,加被護念攝受不舍,令其深入佛智,速證菩提;又對初發菩提心的菩薩,權巧教誡,叮咛囑咐,令其精進不懈,速登十地。因此說:“善護念”,“善咐囑”諸菩薩。
又諸佛善護念諸菩薩,非限于起心作意,就是日常生活,出入進止,飲食起居,無不攝受不舍。善護囑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