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告訴他:“你專心想念求見阿彌陀佛,明天佛來見你。”夢醒,非常歡喜,次日,靜坐念佛,等待佛來,但是日已過,仍不見阿彌陀佛駕臨,十分失望。入夜,菩薩又在夢中出現說:阿彌陀佛,白天已經來過叁次,你都不肯見他。早上現乞丐相來,給你的侍者趕走;中午現女人相來,要侍者通報,侍者說:“你不接待女人”;傍晚,佛又現一只流浪狗來,剛走進門口,卻被知客師用木棒嚇走。佛來叁次,都當面錯過,皆因著相修行之過。

  3.顯般若體

  (1)知見圓明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肉眼不?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天眼不?如是,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慧眼不?如是,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來有法眼不?如是,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有佛眼不?如是,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

  佛因須菩提再問菩薩發心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故重爲演說:般若無住之法,不但發心無法,甚至授記、得果、度生、嚴土皆無法可得,以顯般若真空理體,實無一法可得。然則,成佛豈非空無所有?若作此想,必墮空見,爲患無窮。因此,佛再約佛果種種功德,顯示般若理體,真空不空,叁谛圓融無礙,不可思議。

  今先約佛知見圓明顯般若體,以證明上文所說:“如來悉知悉見,真實不虛。”佛知,是一切種智;佛見,是五眼圓明。故佛次第舉五眼,征問須菩提:“如來有肉眼不?…。”須菩提亦皆答言:“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…”

  凡夫肉眼見內不見外,見近不見遠,所見有限。天眼由福業或定力所報得,山河牆壁,不能障礙,內外俱見。二乘聖人的慧眼,能見諸法總相的真谛理,得證偏空涅槃。菩薩的法眼,能見一切法差別相的俗谛理;既證真,又照俗,故能入俗利生;但所知障未盡,見理未圓。唯佛眼圓照真俗,事理無礙。古人偈雲:“天眼通非礙,肉眼礙非通,法眼唯觀俗,慧眼了真空,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。”因爲諸佛能究盡諸法實相理,徹見諸法“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,”萬物同源,生佛一體,故言:“照異體還同”。

  佛具肉眼,則同于人;顯生佛平等。佛具天眼,示同于天,顯聖凡平等。佛具慧眼,同于二乘,顯大小平等。佛具法眼,無異菩薩,顯因果平等。佛眼是前四眼的實體,前四眼是佛眼的妙用,體用雙彰,圓照叁谛理,故說:五眼圓明。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,甯爲多不?甚多,世尊!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,所有衆生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爲非心,是名爲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
  此明佛智圓知。知一切法空,名一切智;知一切法假,名道種智;知一切法中,名一切種智。佛叁智圓明,親證叁谛理,對于一切諸法的事理性相,因果本末,無不悉知。

  今佛舉恒河之沙問須菩提:“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”沙的本體,同一法性,亦即是真如自性,沙,只是假立的一種名相。但約世俗谛言:當然是沙,故須菩提答:“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”

  佛再問須菩提:“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,甯爲多不?”須菩提再就世俗知見答:“甚多,世尊!”在沙之相而言,的確甚多!一恒河的沙,已經多不可數,何況如一恒河沙數之多的恒河,更何況佛由恒河沙數之多的恒河中所有沙,說到佛世界?如是一沙一世界,已非人間的數字了,佛再由不可計算的佛世界,說到其中的衆生;又由無量無數“爾所國土中,所有衆生,”說到衆生“若幹種心”。如是層層推算,重重演繹,其數量實在不可說,不可說,又不可說。如是不可說、又不可說衆多的衆生,種種不同的心,“如來悉知”;可見佛智圓知,微妙難思。

  何以故以下,是解釋佛智所以悉知。因爲佛以道種智,知一切法假,故“如來說諸心”;以一切智,知一切法空,故說:“皆爲非心”;以一切種智,知一切法中,故說:“是名爲心”。

  如來說諸心,是指衆生種種不同的妄想心;皆爲非心,是說衆生的妄想心,非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,絕非衆生的妄想心;是名爲心,是顯性相不二的真如自性,生佛同體,聖凡無二。衆生心相雖多,不外妄心,妄無自性,性即真如。佛既證此真如自性,則一切衆生起心動念,“如來”當然無不“悉知”。

  此真如自性,不落十方,不入叁世。衆生因妄心念念生滅,刹那不停,故見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所謂:“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”若除妄念,實無叁世可得。若言過去,過去巳滅;若言未來,未來未至;若言現在,現在不住。故佛說: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”由于叁世求心不可得,故知衆生妄想扳緣之心,原無自性,其性即是佛性。衆生迷此平等的佛性,用諸妄想,輾轉情執,如蠶作繭,自纏自縛;致使六道牽連,四生不絕。若能悟此真心,即證同于佛,能知“爾所國土中,所有衆生,若幹種心。”

  未曾有經說:“心無所住,不在內外中間;心無色相,非青黃赤白;心無造作,無作者故;心非幻化,本真實故;心無邊際,非限量故;心無取舍,非善惡故;心無轉動,非生滅故;心等虛實,無障礙故;心非染淨,離一切數故。善男子,作是觀者,即于一切法中,求心不可得。何以故?心之自性,即諸法性,諸法法性,即真實性。”讀此可知,“衆生若幹種心”,皆是由妄想分別而起。至于真心,本無生滅,亦無去來,何來叁世?故古人說:“叁際求心心不有,心不有處妄緣無,妄緣無處即菩提,生死涅槃本平等。”

  昔日,慧可禅師,斷臂求法,達摩祖師問:“所爲何事?”答:“求師與我安心”。師言:“將心來與汝安”。答:“覓心了不可得”。師言:“與汝安心竟”。慧可豁然大悟,成爲禅宗第二代祖師。

  又德山宣鑒禅師,精于戒律,善講金剛經。聞南方禅宗興盛,提倡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因擔青龍疏鈔南下,途中遇見一賣點心的老太婆,師趨前欲買餅充饑。問:“這個是甚麼”?師答:“青龍疏鈔”。問:“講何經?”師答:“講金剛經。”老太婆說:“我有一問,你若道得,施你點心,若不道得,且別處去。金剛經言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未知上座點那個心?”可惜師雖然善說般若,卻未理解般若真空,實無一法可得,心存執著,不知如何作答,因此失去一餐美味可口的點心。

  後往龍潭,至法堂不見有人,即高聲言:“久響龍潭,及乎到來,潭又不見,龍又不現。”潭現身言:“子親到潭?”師無語,遂棲止其間。一夕侍立左右,潭言:“更深何不下去!”師出,卻回來說;“外面黑。”潭點紙燭與師。當師欲接時,潭即吹滅,師于此豁然大悟。

  (2)福德無實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  前曾多次舉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較量持經功德,都是就事相比較,說明外財布施,不及內布財施,內財布施,又不及法布施,以勸人持經修福。今佛再舉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問須菩提得福多不?目的是會相歸性,以顯示實相般若之體。

  緊接上文叁世求心不可得,佛問須菩提:“若有人”以不可得之心爲因,以“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”爲緣,“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”須菩提既然對于般若真空,已經深解義趣,當然知道,以離相無住之心,行于布施的因緣,一定可以契證實相理,其所得福,豈可限量?不過,若在世俗谛方面說:其所得福,當然甚多。故答言:“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”

  佛說:“須菩提,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甚多。”因爲布施因緣所得之福,屬于因緣生法,本無實性,不應執著。若執著布施因緣所得之“福德”爲“有實”性可得,就是著相,屬有漏因,其所得福有限,有盡,“如來”絕對“不說得福德多”。如果菩薩能夠以般若空智,行無住布施,知道“福德無”實體性“故”,不執我、執法,不見有能施、所施,自然與實相般若相應,成就無邊佛果功德,其所得福德,亦與實相般若相等,大不可量,則:“如來說得福德多”。

  古代中國皇室大都信佛,每建寺度僧,供養叁寶,以求福祐。孝昭王爲求福而建望德寺,落成之日舉行法會大典,王親臨主持供僧大會。有一衣服破舊,威儀不備的比丘,對王說:“貧僧亦想在此吃齋”。王命人帶往末席。齋畢,王過來問他居住何處?答:“琵琶岩”王言:“以後不要對人說,曾受國王親自辦供的齋宴。”僧亦笑言:“陛下也不要對人言,曾供養真身釋迦。”說罷,騰空而去。

  王驚訝,望空禮拜,並命人往琵琶岩一看究竟。結果,在石板上發現釋尊應供時,所用的錫缽。王即在琵琶岩建釋迦寺,又在釋尊騰空處,建無佛寺,分置錫缽于二寺紀念。王因著相,心生分別,佛在眼前,亦當面錯過,實在可惜。所以我們讀誦金剛經,應“如所教住”,無住生心,離相布施。當知不著相布施的福德更大,更不可思議。同時應知金剛經言空,只是空相顯性,令人知相有生滅,性則永恒;著相布施,其福有盡,稱性布施,則福報無窮無盡。

  (3)明相非性

  須菩提!于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須菩提,于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

  佛字,是說得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