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”,就是执著有法可得,能所不亡,四相未空,“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,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正因为我当时“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的缘故,才可以离相降心,安住真心于般若空慧中,“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

  前面经文,曾有同样的问答。但诠义浅深不同。前文说:“无有法”是指没有一个实质的菩提法可得,是空其所执;今言:“无有法”,是没有能得菩提法之心,是空其能执。连能得菩提法的人,尚且不可得,何来有所得的菩提法?如是能所皆空,空相亦无,故能契证中道第一义空,因此,燃灯佛为之授记作佛。

  梵语释迦牟尼,译为能仁寂默。能仁代表慈悲,寂默代表智慧。有慈悲故能生平等心、喜舍心,拔苦与乐之心,“灭度一切众生。”有智慧故能离相度生,无住布施,“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”能仁是妙有,寂默是真空。真空不空即是妙有;妙有非有即是真空。当时释尊已分证中道空有不二之理,既不执有,亦不执空,内无能得的心,外无所得的法,空有双遣,能所双亡,故燃灯佛为其授记作佛:“号释迦牟尼”。

  何以故,是释其所以。何以实无有法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?因为“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”。诸法无不相妄性真,其体本来如如不动,若作有法可得菩提之想,便是举心动念,便与诸法如如不动的理体,背道而驰。昔日释尊在燃灯佛处,不作有法可得之想,不起心动念,故能与“诸法如义”之理相应,当下便是如来,故燃灯佛授释尊菩提记,当得作佛。

  又如来,是佛十种通号之一。如,是佛所证如如不动的法身理体,亦即是人人本具的真如自性;来,是佛随机教化的应身妙用。真如自性本身不变,却有随缘之用;随众生迷悟的因缘,幻生十法界苦乐诸法。诸佛如来,悲心救苦,来到人间,现身说法。但其所证的法身理体,在世间一切生灭无常诸法中,却如如不动,本不生灭,亦无去来。故言:“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”

  昔日释尊虽未成佛,但己分断无明,分证法身,深达实相;内无得法之心,外无可得之法,能所都无,内外空寂,以是之故,燃灯佛为其授记作佛而已,实则,根本就没有授记之法可得。

  (3)得果无法

  若有人言: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,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,是故如来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

  此约得果无法可得,以明般若无住。前言得菩提,是得菩提记,今言得菩提,是得菩提果。文虽似而意实不同。“若有人言”,是假设有人怀疑,既无法得菩提记,何以释尊在菩提树下,成等正觉?然则释尊成佛时,于菩提果法,是有所得,抑或无所得?为破此疑,佛肯定的告诉须菩提:“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因为:“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”此与前文所说:“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”语似义异。前指佛所证的实相法,今言如来所得的菩提法。佛意是说:假使有人言:佛于菩提法有所得,其实佛于菩提法是无法可得,佛所以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,只是应众生机,随缘示现,是因缘生法,无有自性,当体即空,故无实;但此空性有随缘之用,能现身说法,广度众生,故无虚。无实,是真谛理;无虚,是俗谛理。佛于菩提法中,“无实无虚”,正是真俗圆融的中道理。

  是故以下,是进一步说明,一切法,无不如是。不止是佛所证的菩提法,“于是中无实无虚”,即使是十法界圣凡诸法,皆是无实无虚。十法界诸法之相,皆缘生无性,所谓:缘起性空,故无实;诸法之性,虽性空而能缘起,故无虚。站在离相观性的角度言:一色一香,无非中道,随拈一法,皆是佛法。所谓:“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法王身。”“是故如来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”楞严经言:“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皆如来藏性。”法华经说:“治世语言,资生事业,皆与实相,不相违背。”古人言:“窗外黄花,莫非般若;庭前翠竹,尽是真如。”此皆是离相观性而言。

  但佛随即提示须菩提,佛所说的一切法,并非凡夫所执著因缘和合而生的诸法,而是以观照般若,透视诸法现象,深达诸法本体的空性;非就相言,是据性论,是故佛说:“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。”

  此诸法空性,不变随缘,故幻现一切诸法;随缘不变,故一切诸法无不相妄性真。以其相妄故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故无实;以其性真故:“一切法,皆是佛法”,故无虚。此无实无虚之诸法空性,正是空有不二,真俗圆融的中道第一义空,是以佛说:“是故名一切法”。

  佛“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”是显示相妄,依无实义说:令菩萨知无实,当离情去执,离相无住。佛说:“是名一切法”,是明性真,依无虚说:令菩萨知无虚,应离相发心,无住生心,无修而修,无证而证。

  “所言一切法”,是显示妙有;“即非一切法”,是显示真空;“是故名一切法”,是显示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的中道第一义空。此空有圆融的中道第一义空,不仅是众生所迷,亦是菩萨所修,诸佛所证。无论是迷、是悟,是修、是证,此理一如,其性不动,实无一法可得;所以不应住于有,不应住于空,即使是此空有圆融的中道,亦不应该有所住著。

  (4)喻显法身

  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言: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

  前文曾举:“譬喻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”以显佛报身无住。今佛再举大身,结证佛说:“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名一切法。”以明佛的法身无住。因前文曾说,须菩提巳知其义,故不待佛说完,立即答言:“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”

  人身长大,是依法身不变随缘的俗谛理,有修有证的报身而言:“故如来说,人身长大。”若就法身随缘不变的真谛理说:身相尚不可得,何来大小悬殊?是以“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。”虽然如来说大身,即非远离大小色相的法身;但佛为利益众生,非相现相,虽现相好庄严,不碍自性清净;自性清净,不碍相好庄严。如是性相一如,法报不二,即“是名大身”。

  以其相虽不一,而性不异,“故如来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”。以其性虽不异,而相不一,故说:“即非一切法”。以其性相不离,法报同体,故说:“是名一切法”。

  (5)度生无法

  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,若作是言: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则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须菩提!实无有法,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一切法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

  中道之理,毕竟空寂,实无法可得。不但佛授记无法,得果无法,菩萨修因,亦无法可得。故佛告须菩提:“菩萨亦如是。”应知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皆是。皆如,故相不违性;皆是,故性不违相。性不违相故无实,相不违性,故无虚。菩萨修因,与“无虚”之理相应,故能离相无住,破我法二执;与“无实”之相相应,故能广修六度,严土利生。能如是离相度生,无住修行,始可以名为菩萨。

  “若作是言:我当灭无量度生。”我为能度,众生为我所度,能所历然,人我知见尚存,可谓有悲无智,不能离情去执,怎可以上求下化,完成菩萨应尽的任务呢?所以佛说,未能离相度众生的人,“则不名菩萨”。

  “何以故?须菩提!”因为菩萨“实无有法”可修,亦无众生可度。所谓:真如界内,绝生佛之假名,平等性中,无自他之形相。“是故佛说:一切法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”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,应该离相无住,度生无度,修而无修,才是真修;才可以“名为菩萨。”

  (6)严土无严

  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: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?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

  度众生是下化,庄严佛土是上求,菩萨无论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皆应离相无住。既然度生无度,严土亦应无严。“若菩萨作是言:我当庄严佛土”,则能庄严是我,所庄严是佛土,能所对立,二执未亡,四相未空,与俗人无异,则不得名为菩萨。何以故?因为实相理体,本来如是,不假庄严,何来有能庄严的菩萨,以及所庄严的佛土?是以“如来说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”。若能离相会性,性真常中,虽然本来具足,福慧二严,但非有相的庄严。如文殊般若经言:“为一切众生,发大庄严心,而心不见庄严之相。”如是依理起智,智还照理,理智圆融,事理无碍,“是名庄严”。

  菩萨若能通达“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迷悟生死,了不可得,”(见楞严经)我法二执不起,四相之念尽销,而以游戏神通的心态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;虽然严土度生,但不见有能严所严,能度所度,去分别执著之心,舍人我是非之见,甚至连去执著的去,舍人我知见之舍,亦不可得,就可以见法身如来,慧等于佛,当然是真菩萨。如上文所说: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“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”。是故佛告须菩提:“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”

  自从须菩提再问: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佛再以般若无住之法,说明发心无法,授记,得果,度生,严土,皆无实法可得,令菩萨知一切法相妄性真,不应著相迷性,应离相观性;若能破我法二执,通达一切法皆是佛法,与无实无虚的中道理相应,无修而修,修而无修,才是真修,才可名为菩萨。所以,我们学佛,无论是弘扬佛法,教化众生,或自己修行念佛,都应该离相无住,否则,执我执法,处处著相,何止自寻烦恼,即使佛在眼前,亦当面错过。

  从前有一位佛门住持,修行念佛,相当用功,一心求见阿弥陀佛。一晚,梦见一位来自极乐世界的菩萨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