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告诉他:“你专心想念求见阿弥陀佛,明天佛来见你。”梦醒,非常欢喜,次日,静坐念佛,等待佛来,但是日已过,仍不见阿弥陀佛驾临,十分失望。入夜,菩萨又在梦中出现说:阿弥陀佛,白天已经来过三次,你都不肯见他。早上现乞丐相来,给你的侍者赶走;中午现女人相来,要侍者通报,侍者说:“你不接待女人”;傍晚,佛又现一只流浪狗来,刚走进门口,却被知客师用木棒吓走。佛来三次,都当面错过,皆因著相修行之过。

  3.显般若体

  (1)知见圆明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如是,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如是,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如是,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如是,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

  佛因须菩提再问菩萨发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故重为演说:般若无住之法,不但发心无法,甚至授记、得果、度生、严土皆无法可得,以显般若真空理体,实无一法可得。然则,成佛岂非空无所有?若作此想,必堕空见,为患无穷。因此,佛再约佛果种种功德,显示般若理体,真空不空,三谛圆融无碍,不可思议。

  今先约佛知见圆明显般若体,以证明上文所说:“如来悉知悉见,真实不虚。”佛知,是一切种智;佛见,是五眼圆明。故佛次第举五眼,征问须菩提:“如来有肉眼不?…。”须菩提亦皆答言: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…”

  凡夫肉眼见内不见外,见近不见远,所见有限。天眼由福业或定力所报得,山河墙壁,不能障碍,内外俱见。二乘圣人的慧眼,能见诸法总相的真谛理,得证偏空涅槃。菩萨的法眼,能见一切法差别相的俗谛理;既证真,又照俗,故能入俗利生;但所知障未尽,见理未圆。唯佛眼圆照真俗,事理无碍。古人偈云:“天眼通非碍,肉眼碍非通,法眼唯观俗,慧眼了真空,佛眼如千日,照异体还同。”因为诸佛能究尽诸法实相理,彻见诸法“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,”万物同源,生佛一体,故言:“照异体还同”。

  佛具肉眼,则同于人;显生佛平等。佛具天眼,示同于天,显圣凡平等。佛具慧眼,同于二乘,显大小平等。佛具法眼,无异菩萨,显因果平等。佛眼是前四眼的实体,前四眼是佛眼的妙用,体用双彰,圆照三谛理,故说:五眼圆明。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,宁为多不?甚多,世尊!佛告须菩提: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诸心,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  此明佛智圆知。知一切法空,名一切智;知一切法假,名道种智;知一切法中,名一切种智。佛三智圆明,亲证三谛理,对于一切诸法的事理性相,因果本末,无不悉知。

  今佛举恒河之沙问须菩提:“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”沙的本体,同一法性,亦即是真如自性,沙,只是假立的一种名相。但约世俗谛言:当然是沙,故须菩提答:“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”

  佛再问须菩提:“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,如是,宁为多不?”须菩提再就世俗知见答:“甚多,世尊!”在沙之相而言,的确甚多!一恒河的沙,已经多不可数,何况如一恒河沙数之多的恒河,更何况佛由恒河沙数之多的恒河中所有沙,说到佛世界?如是一沙一世界,已非人间的数字了,佛再由不可计算的佛世界,说到其中的众生;又由无量无数“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”说到众生“若干种心”。如是层层推算,重重演绎,其数量实在不可说,不可说,又不可说。如是不可说、又不可说众多的众生,种种不同的心,“如来悉知”;可见佛智圆知,微妙难思。

  何以故以下,是解释佛智所以悉知。因为佛以道种智,知一切法假,故“如来说诸心”;以一切智,知一切法空,故说:“皆为非心”;以一切种智,知一切法中,故说:“是名为心”。

  如来说诸心,是指众生种种不同的妄想心;皆为非心,是说众生的妄想心,非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,绝非众生的妄想心;是名为心,是显性相不二的真如自性,生佛同体,圣凡无二。众生心相虽多,不外妄心,妄无自性,性即真如。佛既证此真如自性,则一切众生起心动念,“如来”当然无不“悉知”。

  此真如自性,不落十方,不入三世。众生因妄心念念生灭,刹那不停,故见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所谓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若除妄念,实无三世可得。若言过去,过去巳灭;若言未来,未来未至;若言现在,现在不住。故佛说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由于三世求心不可得,故知众生妄想扳缘之心,原无自性,其性即是佛性。众生迷此平等的佛性,用诸妄想,辗转情执,如蚕作茧,自缠自缚;致使六道牵连,四生不绝。若能悟此真心,即证同于佛,能知“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。”

  未曾有经说:“心无所住,不在内外中间;心无色相,非青黄赤白;心无造作,无作者故;心非幻化,本真实故;心无边际,非限量故;心无取舍,非善恶故;心无转动,非生灭故;心等虚实,无障碍故;心非染净,离一切数故。善男子,作是观者,即于一切法中,求心不可得。何以故?心之自性,即诸法性,诸法法性,即真实性。”读此可知,“众生若干种心”,皆是由妄想分别而起。至于真心,本无生灭,亦无去来,何来三世?故古人说:“三际求心心不有,心不有处妄缘无,妄缘无处即菩提,生死涅槃本平等。”

  昔日,慧可禅师,断臂求法,达摩祖师问:“所为何事?”答:“求师与我安心”。师言:“将心来与汝安”。答:“觅心了不可得”。师言:“与汝安心竟”。慧可豁然大悟,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。

  又德山宣鉴禅师,精于戒律,善讲金刚经。闻南方禅宗兴盛,提倡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因担青龙疏钞南下,途中遇见一卖点心的老太婆,师趋前欲买饼充饥。问:“这个是甚么”?师答:“青龙疏钞”。问:“讲何经?”师答:“讲金刚经。”老太婆说:“我有一问,你若道得,施你点心,若不道得,且别处去。金刚经言: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未知上座点那个心?”可惜师虽然善说般若,却未理解般若真空,实无一法可得,心存执著,不知如何作答,因此失去一餐美味可口的点心。

  后往龙潭,至法堂不见有人,即高声言:“久响龙潭,及乎到来,潭又不见,龙又不现。”潭现身言:“子亲到潭?”师无语,遂栖止其间。一夕侍立左右,潭言:“更深何不下去!”师出,却回来说;“外面黑。”潭点纸烛与师。当师欲接时,潭即吹灭,师于此豁然大悟。

  (2)福德无实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

  前曾多次举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较量持经功德,都是就事相比较,说明外财布施,不及内布财施,内财布施,又不及法布施,以劝人持经修福。今佛再举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问须菩提得福多不?目的是会相归性,以显示实相般若之体。

  紧接上文三世求心不可得,佛问须菩提:“若有人”以不可得之心为因,以“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”为缘,“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”须菩提既然对于般若真空,已经深解义趣,当然知道,以离相无住之心,行于布施的因缘,一定可以契证实相理,其所得福,岂可限量?不过,若在世俗谛方面说:其所得福,当然甚多。故答言:“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”

  佛说:“须菩提,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甚多。”因为布施因缘所得之福,属于因缘生法,本无实性,不应执著。若执著布施因缘所得之“福德”为“有实”性可得,就是著相,属有漏因,其所得福有限,有尽,“如来”绝对“不说得福德多”。如果菩萨能够以般若空智,行无住布施,知道“福德无”实体性“故”,不执我、执法,不见有能施、所施,自然与实相般若相应,成就无边佛果功德,其所得福德,亦与实相般若相等,大不可量,则:“如来说得福德多”。

  古代中国皇室大都信佛,每建寺度僧,供养三宝,以求福祐。孝昭王为求福而建望德寺,落成之日举行法会大典,王亲临主持供僧大会。有一衣服破旧,威仪不备的比丘,对王说:“贫僧亦想在此吃斋”。王命人带往末席。斋毕,王过来问他居住何处?答:“琵琶岩”王言:“以后不要对人说,曾受国王亲自办供的斋宴。”僧亦笑言:“陛下也不要对人言,曾供养真身释迦。”说罢,腾空而去。

  王惊讶,望空礼拜,并命人往琵琶岩一看究竟。结果,在石板上发现释尊应供时,所用的锡钵。王即在琵琶岩建释迦寺,又在释尊腾空处,建无佛寺,分置锡钵于二寺纪念。王因著相,心生分别,佛在眼前,亦当面错过,实在可惜。所以我们读诵金刚经,应“如所教住”,无住生心,离相布施。当知不著相布施的福德更大,更不可思议。同时应知金刚经言空,只是空相显性,令人知相有生灭,性则永恒;著相布施,其福有尽,称性布施,则福报无穷无尽。

  (3)明相非性

  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,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

  佛字,是说得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