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果之人。如来,是指众生本具的法身。具足,是圆满成就之意;色身,指佛胜妙殊特的身相,是佛报身的总相。诸相,指佛无量相好,万德庄严,是佛报身的别相。二皆言具足,原因是佛的报身,是由历劫修行,因圆果满所报得,总相固然胜妙殊持;别相更是庄严无比。此即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。

  今佛以报身的总相问须菩提:“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”意思是:可否从佛无量劫修因,所报得胜妙殊特的庄严色身,见到佛的法身?须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”为甚么呢?因为佛由多劫修因,所报得的色身,虽然胜妙,虽然庄严,但仍然是由于修道因缘所生,非即法身,所以“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。”但相不离性,据性而言,如来说:“是名具足色身”。

  佛又以报身的差别相问须菩提:“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”须菩提深知道,无论是从报身佛,胜妙殊特的色身总相,或从相好庄严的差别相,皆不可能见到如来无形无相的法身。所以又答: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”何以故?因为佛的报身,虽然无量相好,万德庄严,但凡有形相,皆是因缘所生的假象,非即法身,故“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。”虽然报身的假形假相,“即非具足”无量性德的法身,但若能随缘修因,就可以证得此具足无量性德的法身,所以佛说:“是名诸相具足。”受持是经的人,当知从般若性空言:故即非;从称性起修言:故是名。即非是真空,是名是妙有。真空即是妙有,妙有不离真空,若能不执著空有二边,自然契入中道妙理,得见如来法身,亲证实相般若的理体。

  本经至此,佛曾三次举身相问须菩提。初问:“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身相二字,非独指佛身,是包括佛身以外一切法相;如来,亦非独指佛的法身,而是通于一切法性;目的在于显示诸法,相妄性真。意思是:欲见真性,不应著相。若能于“诸相”中,不生住著,而从诸相的形象,深入诸相的本体,就可以见到“非相”的真性;非坏诸相而后见性。故说: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
  次问: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”如来,指生佛体同的佛性,亦即佛所证的法身。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。是显缘生诸法,空有同时,性相不二;若能不著于相,便可见性。然佛性离念,佛性无相,不可以名名,不可以言言,不可以相相,以其离名言相,故“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。”佛性虽离名言相,非无名言,但于名言中,不生执著取舍心,便可从三十二相的应身如来,得见离言绝相的法身如来。故言:“是名三十二相。”

  今次问答,佛与如来,皆指法身;色身诸相,是指报身。佛与色身并言,是明因果不虚;如来与诸相同说,是显性相一如。以相非性,故言即非,以性不违相,故说是名。即非,约性言;是名,约相论。约性,则佛之三身不异;约相,佛的三身不一。不一故,佛的应身,报身,非即是法身;不异故,应身、报身的色相不离法身。知非即,则不执相迷性;知不离,则不执性违相。如是相性一如,空有同时,就是本经所诠实相般若之理体。

  (4)无法可说

  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,我当有所说法,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
  佛曾问须菩提:“如来有所说法耶?”须菩提答:“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”佛又问:“如来有所说法不?”答:“如来无所说。”须菩提所答:虽然了解佛说法,是因众生根机不同,缘生无定,故无定法可说;缘生性空,亦无法可说。然犹未明佛“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”真空不空的妙理,故今佛再进一步说明: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以显示实相般若三谛圆融之理体。

  “汝勿谓”,“莫作是念”,皆是劝诫之词。佛意是:汝须菩提切“莫作是念”,以为“如来作是念,我当有所说法”。应该知道法性无念,佛既已亲证诸法实性,当然无说无示。虽随缘应机,现身说法,但实无能说之心念。故金光明经言:“佛无是念,我今演说,十二分教,利益有情。”此即是“说而无说”。佛虽不起心动念,认为我当说法度众生,但又能够随缘,方便演说种种言教。是以金光明经又言:“然由往昔慈善根力,于彼有情,随其根性,意乐、胜解、不起分别,任运济度,示教利喜,无有穷尽。”此即是“无说而说”。

  无说而说,是即空即有;说而无说,是即有即空。若有人不解空有不二的中道妙理,而言:“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”因为此人根本“不能解我”佛“所说”的般若真空妙理,不明白佛无说而说,说而无说。以为佛心存当度众生之念,岂不是说佛四相未空,二执犹存?然则佛与凡夫何异?安可称之为如来?果然作如是想,无异就是谤佛了。故佛劝诫须菩提:“莫作是念,何以故?“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”

  我们应该知道,释尊说法,三轮体空,能所双亡。正说法时,不作说法想;因为佛智圆知,法性空寂,本无实法,何来有法可说?既无法可说,又安可作是念,“我当说法”?凡夫之人以为明明佛在说法,亦有佛所说之法。殊不知能说所说,皆因缘所生,无有实性,在事相上虽有能说之佛,及所说之法,但法性理体,实无能说所说,故佛言:“须菩提,说法者,无法可说。”虽然无法可说,但为度众生的缘故,不妨随缘说法,故言:“是名说法”。

  无法可说,是妙有不碍真空;是名说法,是真空不碍妙有。如是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空有不二,空有同时,正是本经所诠实相般若之理体。

  昔日,须菩提在岩中宴坐,空雨天华。尊者问;雨华者谁?答:天帝。问:“雨华何为?”答:“供养尊者,善说般若。”尊者言:“我于般若未说一字”。天帝说:“如是,尊者无说,我亦无闻,是真般若。”

  维摩诘经中,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菩萨:“何等是不二法门?”文殊菩萨答:“于一切法无言,无说、无示、无义,离诸问答,是为不二法门。”当时的维摩诘,立即默然不语,表示这就是文殊菩萨所说的“不二法门”。本经发起时,释尊亦以无言说法,后因须菩提,提出请问而说此经。此即是:“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

  (5)觉者能信

  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,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

  年高德长,以智慧为寿命,谓之慧命,是长老的异名。今长老须菩提,因其年高德长,以智慧为生命,故被称为“慧命须菩提”。当释尊说完“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之时,须菩提问佛:“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”

  须菩提曾问:“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佛说:即使是于如来灭后,末法中最后五百年,有持戒修福,善根深厚的人,于此经亦能够生实信,何况是生逢佛世呢?现在须菩提又问;不知未法时代,有人闻佛说如是甚深微妙之法,是否能生起信心?佛答:末法时代,当然亦有人能够闻法生信,不过,必须是久己发菩提心的大菩萨。

  菩萨,译名觉有情,以其觉故,佛说“彼非众生”;以其有情故,佛说:“非不众生”。又众生,是由众缘和合而生,非有实性,其性即是真如自性,故“彼非众生”,是约性言。但由迷惑因缘而成众生,故“非不众生”,是就相论。佛的意思是:如果久发菩提心“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”的大菩萨,虽然是在末法时代,得闻此般若真空妙有之法,仍然能够生起信心,依理起行,如法修证的。

  何以故?因为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的“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在佛性言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,同在般若实相理体中。故“如来说非众生”。但从相观之,众生虽然具足如来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执著,而成众生;今既闻法生解,悟理起行,终必契证中道,故如来说:“是名众生。”

  六祖坛经言:“不悟,即佛是众生;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”又言:“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: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;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;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”可知生佛之假名,仅系于一念迷悟之间。若能闻法信解,转迷为悟,即如如佛。是以佛答须菩提,末法时代,闻此般若真空妙理,能生信解的人当然是有,但已非普通一般迷情的众生,而是已经觉悟的有情。此等觉悟的有情,已知其性,原是如来藏性,岂有闻如来之法而不信解之理?何止能信、能解,而且能行、能证,由离相发心,生心无住,终于契入实相般若的理体呢!

  (6)菩提无法

 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佛言:如是!如是!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佛的三业,时刻都在教化众生。本经缘起,入城乞食是身教,入定说法是口教,令众生如说修行,得果无得是意教。但佛又恐众生执著,不能深入诸法空相,故特别解说:报身佛的身相,非即法身,以破执身业;说法者无法可说,以破执语业;今言得菩提果亦无法可得,是破执意业。

  须菩提因闻佛说,身相非身相,说法无法可说,众生非众生,能所俱遣,我法都空,岂非佛果菩提亦无所得?然则,何以佛又说: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菩提法,于中无实无虚?此无实无虚之法,究竟是有所得,抑或无所得呢?因此问佛: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”

  佛随即印可:“如是!如是!”并说;“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。”所谓法,所谓得,皆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。不过,当空性圆明,性德显现之际,不妨假言:“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而已。禅宗慧能六祖开悟时,即明此理,故言:“妙法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”

  (7)理性平等

  复次,须菩提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