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果之人。如來,是指衆生本具的法身。具足,是圓滿成就之意;色身,指佛勝妙殊特的身相,是佛報身的總相。諸相,指佛無量相好,萬德莊嚴,是佛報身的別相。二皆言具足,原因是佛的報身,是由曆劫修行,因圓果滿所報得,總相固然勝妙殊持;別相更是莊嚴無比。此即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。

  今佛以報身的總相問須菩提:“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”意思是:可否從佛無量劫修因,所報得勝妙殊特的莊嚴色身,見到佛的法身?須菩提答:“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”爲甚麼呢?因爲佛由多劫修因,所報得的色身,雖然勝妙,雖然莊嚴,但仍然是由于修道因緣所生,非即法身,所以“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。”但相不離性,據性而言,如來說:“是名具足色身”。

  佛又以報身的差別相問須菩提:“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”須菩提深知道,無論是從報身佛,勝妙殊特的色身總相,或從相好莊嚴的差別相,皆不可能見到如來無形無相的法身。所以又答:“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”何以故?因爲佛的報身,雖然無量相好,萬德莊嚴,但凡有形相,皆是因緣所生的假象,非即法身,故“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。”雖然報身的假形假相,“即非具足”無量性德的法身,但若能隨緣修因,就可以證得此具足無量性德的法身,所以佛說:“是名諸相具足。”受持是經的人,當知從般若性空言:故即非;從稱性起修言:故是名。即非是真空,是名是妙有。真空即是妙有,妙有不離真空,若能不執著空有二邊,自然契入中道妙理,得見如來法身,親證實相般若的理體。

  本經至此,佛曾叁次舉身相問須菩提。初問:“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”身相二字,非獨指佛身,是包括佛身以外一切法相;如來,亦非獨指佛的法身,而是通于一切法性;目的在于顯示諸法,相妄性真。意思是:欲見真性,不應著相。若能于“諸相”中,不生住著,而從諸相的形象,深入諸相的本體,就可以見到“非相”的真性;非壞諸相而後見性。故說:“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”

  次問:“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”如來,指生佛體同的佛性,亦即佛所證的法身。叁十二相是佛的應身。是顯緣生諸法,空有同時,性相不二;若能不著于相,便可見性。然佛性離念,佛性無相,不可以名名,不可以言言,不可以相相,以其離名言相,故“如來說叁十二相,即是非相。”佛性雖離名言相,非無名言,但于名言中,不生執著取舍心,便可從叁十二相的應身如來,得見離言絕相的法身如來。故言:“是名叁十二相。”

  今次問答,佛與如來,皆指法身;色身諸相,是指報身。佛與色身並言,是明因果不虛;如來與諸相同說,是顯性相一如。以相非性,故言即非,以性不違相,故說是名。即非,約性言;是名,約相論。約性,則佛之叁身不異;約相,佛的叁身不一。不一故,佛的應身,報身,非即是法身;不異故,應身、報身的色相不離法身。知非即,則不執相迷性;知不離,則不執性違相。如是相性一如,空有同時,就是本經所诠實相般若之理體。

  (4)無法可說

  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有所說法,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  佛曾問須菩提:“如來有所說法耶?”須菩提答:“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”佛又問:“如來有所說法不?”答:“如來無所說。”須菩提所答:雖然了解佛說法,是因衆生根機不同,緣生無定,故無定法可說;緣生性空,亦無法可說。然猶未明佛“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”真空不空的妙理,故今佛再進一步說明: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以顯示實相般若叁谛圓融之理體。

  “汝勿謂”,“莫作是念”,皆是勸誡之詞。佛意是:汝須菩提切“莫作是念”,以爲“如來作是念,我當有所說法”。應該知道法性無念,佛既已親證諸法實性,當然無說無示。雖隨緣應機,現身說法,但實無能說之心念。故金光明經言:“佛無是念,我今演說,十二分教,利益有情。”此即是“說而無說”。佛雖不起心動念,認爲我當說法度衆生,但又能夠隨緣,方便演說種種言教。是以金光明經又言:“然由往昔慈善根力,于彼有情,隨其根性,意樂、勝解、不起分別,任運濟度,示教利喜,無有窮盡。”此即是“無說而說”。

  無說而說,是即空即有;說而無說,是即有即空。若有人不解空有不二的中道妙理,而言:“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。”因爲此人根本“不能解我”佛“所說”的般若真空妙理,不明白佛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。以爲佛心存當度衆生之念,豈不是說佛四相未空,二執猶存?然則佛與凡夫何異?安可稱之爲如來?果然作如是想,無異就是謗佛了。故佛勸誡須菩提:“莫作是念,何以故?“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”

  我們應該知道,釋尊說法,叁輪體空,能所雙亡。正說法時,不作說法想;因爲佛智圓知,法性空寂,本無實法,何來有法可說?既無法可說,又安可作是念,“我當說法”?凡夫之人以爲明明佛在說法,亦有佛所說之法。殊不知能說所說,皆因緣所生,無有實性,在事相上雖有能說之佛,及所說之法,但法性理體,實無能說所說,故佛言:“須菩提,說法者,無法可說。”雖然無法可說,但爲度衆生的緣故,不妨隨緣說法,故言:“是名說法”。

  無法可說,是妙有不礙真空;是名說法,是真空不礙妙有。如是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,空有不二,空有同時,正是本經所诠實相般若之理體。

  昔日,須菩提在岩中宴坐,空雨天華。尊者問;雨華者誰?答:天帝。問:“雨華何爲?”答:“供養尊者,善說般若。”尊者言:“我于般若未說一字”。天帝說:“如是,尊者無說,我亦無聞,是真般若。”

  維摩诘經中,維摩诘問文殊師利菩薩:“何等是不二法門?”文殊菩薩答:“于一切法無言,無說、無示、無義,離諸問答,是爲不二法門。”當時的維摩诘,立即默然不語,表示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說的“不二法門”。本經發起時,釋尊亦以無言說法,後因須菩提,提出請問而說此經。此即是:“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”

  (5)覺者能信

  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頗有衆生,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須菩提!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,何以故?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

  年高德長,以智慧爲壽命,謂之慧命,是長老的異名。今長老須菩提,因其年高德長,以智慧爲生命,故被稱爲“慧命須菩提”。當釋尊說完“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”之時,須菩提問佛:“頗有衆生,于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”

  須菩提曾問:“頗有衆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”佛說:即使是于如來滅後,末法中最後五百年,有持戒修福,善根深厚的人,于此經亦能夠生實信,何況是生逢佛世呢?現在須菩提又問;不知未法時代,有人聞佛說如是甚深微妙之法,是否能生起信心?佛答:末法時代,當然亦有人能夠聞法生信,不過,必須是久己發菩提心的大菩薩。

  菩薩,譯名覺有情,以其覺故,佛說“彼非衆生”;以其有情故,佛說:“非不衆生”。又衆生,是由衆緣和合而生,非有實性,其性即是真如自性,故“彼非衆生”,是約性言。但由迷惑因緣而成衆生,故“非不衆生”,是就相論。佛的意思是:如果久發菩提心“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”的大菩薩,雖然是在末法時代,得聞此般若真空妙有之法,仍然能夠生起信心,依理起行,如法修證的。

  何以故?因爲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的“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。”在佛性言,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同在般若實相理體中。故“如來說非衆生”。但從相觀之,衆生雖然具足如來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執著,而成衆生;今既聞法生解,悟理起行,終必契證中道,故如來說:“是名衆生。”

  六祖壇經言:“不悟,即佛是衆生;一念悟時,衆生是佛。”又言:“自性若悟,衆生是佛:自性若迷,佛是衆生。自性平等,衆生是佛;自性邪險,佛是衆生。汝等心若險曲,即佛在衆生中;一念平直,即是衆生成佛。”可知生佛之假名,僅系于一念迷悟之間。若能聞法信解,轉迷爲悟,即如如佛。是以佛答須菩提,末法時代,聞此般若真空妙理,能生信解的人當然是有,但已非普通一般迷情的衆生,而是已經覺悟的有情。此等覺悟的有情,已知其性,原是如來藏性,豈有聞如來之法而不信解之理?何止能信、能解,而且能行、能證,由離相發心,生心無住,終于契入實相般若的理體呢!

  (6)菩提無法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?佛言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佛的叁業,時刻都在教化衆生。本經緣起,入城乞食是身教,入定說法是口教,令衆生如說修行,得果無得是意教。但佛又恐衆生執著,不能深入諸法空相,故特別解說:報身佛的身相,非即法身,以破執身業;說法者無法可說,以破執語業;今言得菩提果亦無法可得,是破執意業。

  須菩提因聞佛說,身相非身相,說法無法可說,衆生非衆生,能所俱遣,我法都空,豈非佛果菩提亦無所得?然則,何以佛又說: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菩提法,于中無實無虛?此無實無虛之法,究竟是有所得,抑或無所得呢?因此問佛:“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?”

  佛隨即印可:“如是!如是!”並說;“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”所謂法,所謂得,皆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。不過,當空性圓明,性德顯現之際,不妨假言:“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而已。禅宗慧能六祖開悟時,即明此理,故言:“妙法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。”

  (7)理性平等

  複次,須菩提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