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,無人,無衆生,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複次,是再引用另外一種道理,來說明前文所說未盡的意義。“是法”指前文所說: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而假名爲無上正等正覺之法。此法,衆生在迷不失,諸佛悟證亦無得。以其不失不得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佛證之雖然至尊無上,但此法不因之而高;衆生迷之,雖然沈淪生死,此法亦不隨之而下。可惜衆生迷而不覺,唯佛能夠覺悟而又親證此平等之法。
佛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:“自證無上道,大乘平等法。”佛雖然親證此平等法,但深知“法無好醜,離諸相故;法無高下,等法性故;法無取舍,住實際故。”(見文殊般若經)故告須菩提: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正因爲此法無有高下,故假名無上;此法絕對待故,雖無等而又平等,故言正等。此無上正等之法,上等于十方叁世諸佛,下等于十法界一切衆生。衆生欲想證得此平等法,必須運用般若空慧,破二執,離四相,“以無我,無人,無衆生,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善對惡言,凡惱害衆生,損人利己,或損人未必利己的事,謂之惡;凡自利利他,或舍己利人的事皆謂之善。今言善法,顯然是純善無惡的佛法。一切善法,是包括佛所說人乘,天乘,聲聞乘,緣覺乘,菩薩乘等五乘教法,乃至一佛乘之法。而善法之最,莫過于離相修善。否則,縱然進修一佛乘,如果著相,亦是有漏之因。
六祖壇經言:“于一切事,無染無著;于一切境,不動不搖;于一切法,無取無舍;于一切時,常行方便;于一切衆生,隨順說法;令皆歡喜信服;悟菩提真性,是名修一切善法。”可知修一切善法並不容易。必須在一切時,一切處,都能離相無住,饒益衆生,甚至令一切衆生歡喜,覺悟菩提真性,然後自己始可以成佛。
善法本無實體,體即實相;此體即實相的善法,不是世間善惡對待的善法。故佛說:“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。”但爲對治衆生惡習,不妨離相無住,修一切善法,即得菩提,所以佛說:“是名善法”。又諸法緣生,法性不生,故“非善法”;諸法緣滅,法性不滅,“是名善法。”菩薩若能通達法性平等,無有高下,本不生滅,而生無所住心,修一切善法,即可以證得此無上正等正覺之法。
(8)寶施難比
須菩提!若叁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爲他人說,于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,所不能及。
叁千大千世界,是一佛教化衆生的國土。須彌山,譯爲妙高山,海拔八萬四千由旬高,爲衆山之王;叁千大千世界中,有千百億須彌山王。佛說:如果有人,以積滿千百億須彌山王如是衆多的七寶,用以布施,其量之多,得福之大,實在不可以言喻。但“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爲他人說。”其福比較前寶施所得的福德,將更多、更勝。寶施福德“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”
前言離我等四相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然善法之最,該是受持此經。若能從此經的文字般若,啓發正智,而起觀照般若,離相無住,修一切善法,即可以證入實相般若的理體,得佛果無上菩提之法。所以持經、弘經的功德,是成佛真因,其福德之大,當然不是七寶布施可比。
(9)度生無度
須菩提!于意雲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,何以故?實無衆生如來度者。若有衆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,人,衆生,壽者。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爲有我。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
前說菩薩:“若作是念,我當滅度無量衆生,則不名菩薩。”是說菩薩修因,應離相無住。今言:“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衆生。”是明佛果亦然。因爲佛性平等,生佛無殊;衆生本來就是如如佛,故諸佛無法可說,亦無衆生可度。諸法無常經言:“佛不得佛道,亦不度衆生,凡夫強分別,作佛度衆生。”故佛勸誡須菩提,及一切衆生,千萬莫作是念,以爲佛在說法度衆生。其實是:“無衆生如來度者”。
雖然佛因衆生迷惑無知,作諸惡業,滯留生死,而乘慈悲願力,駕般若船,入生死海,運載衆生,登涅槃彼岸。但深知生佛理性平等,聖凡無二,故心無住著,不見有能度所度。若見有衆生可度,如來豈非同于凡夫,四相未空?故說;“若有衆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、人、衆生,壽者。”
或有人問,如來既離四相,何以處處說我?例如佛說:“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實無少法可得。”又說:“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衆生。”法華經亦言:“我始坐道場,觀樹亦經行,…”然則,如來豈非仍然未能忘我?
佛爲解釋此疑,故告訴須菩提:“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”同于凡夫,執著四大色身以爲“有我”,而是說法身真我。法身真我,體性空寂,實無我相,但隨世俗知見,權巧說我,心中實無我相可得。“而凡夫之人”,不知佛的境界是:知無我而權說我;雖說我而不執著于我;“以爲”佛亦言我,便同于凡夫的執著「有我”。其實,佛證平等理性,何止無我,即使是妄想執著以爲有我的凡夫,在佛眼觀之,亦“即非凡夫”,但隨衆生顛倒妄想因緣,假名之爲凡夫而已。
六祖壇經言:“具諸結縛,即是凡夫;我人不生,即非凡夫。不悟般若,即是凡夫;若悟般若波羅密,即非凡夫。心有生滅,即是凡夫;心無生滅,即非凡夫。有能所,即是凡夫;無能所,即非凡夫。”本來,生佛平等,原無差別;只因衆生不知般若真空妙理,心念妄動,便有高下,便不平等,便聖凡分家,前途各殊。若能一念不生,自然會相歸性,證入生佛平等的實相理體。故說:“凡夫者”,只是約世俗知見言。在理性方面,原本平等,無有高下,故:“如來說非凡夫”,雖然,但非無凡夫的假名假相;而凡夫之假名假相,又不離聖凡平等的理性,而且是即相即性,故佛說:“是名凡夫。”
(10)法身非相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須菩提言:如是!如是!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:須菩提!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則是如來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
佛問須菩提;“于意雲何”?是測驗他的理解如何。前佛曾問須菩提:“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”今佛又問:“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”當知佛用“見”與“觀”二字,以顯示其問意的不同。見是眼對境,觀是心中觀想。前問:是借佛叁十二相的應身,以顯佛的法身,若不離相,豈可見性?故須菩提答:“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”,甚合佛意。今佛問:是借叁十二相,以明佛的應身非有相,亦非無相,以遣衆生空有二執。
須菩提答:“如是!如是!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”原因有二:一是須菩提示同凡情,以爲佛之應身的確有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其次是因爲須菩提,曾聞佛說: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皆是;然則,佛以教化衆生的因緣,所示現的應身,豈不就是佛法,就是真如?既然從性觀相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則佛的應身,當然亦皆如皆是。故答:“如是,如是!”豈料二種想法,都不符合佛的問意,故佛言:“須菩提,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則是如來。”
轉輪聖王的名稱,出自佛經。依據佛經說:轉輪聖王有金、銀、銅、鐵等四種等級,是根據其所乘之輪而立名。鐵轉輪聖王,主管南瞻部洲,僅于此州稱王。銅轉輪聖王,兼管東勝神州;銀轉輪聖王,兼管西牛貨州;金轉輪聖王,再加北俱盧州,統領四洲天下。純以十善教化衆生,威德顯赫,所向無敵,天下歸服。今言轉輪聖王,是指金轉輪聖王。金轉輪聖王,由于有漏福業,報得七寶千子,以及叁十二相。但其相欠清淨,實不同于佛證無漏法身,所現的應身;但驟然觀之,又甚相似。
佛意是:應身如來是隨機應現,由于衆生根機不同,應身亦不一定;或現種種色相、種種形象、種種名稱,九法界衆生,各見不同。如華嚴經言:“佛身充滿于法界,普現一切衆生前。”然則佛的應身,又豈可獨以叁十二相而觀之?其實,佛由大悲願力所變現的應身,此響彼應,如空花、如水月、如燈影,本無實體,若但從形色上取相,執爲實有,何異以叁十二相觀轉輪聖王?須菩提深解空理,立即體會佛意說:“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”
爾時世尊,而說偈言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;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色,指佛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應身;音聲,是佛說法的四辯八音;見,是眼觀色所起的分別眼識;求,是耳聞佛說法音聲,而生起尋求的耳識;我,指釋尊應身所依的法身真我;如來,即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。邪道,指執著二邊,所謂:“有邊皆非正,非正便是邪”。凡夫著有,二乘著空,權乘菩薩執著亦有亦空,或非有非空,皆是邊而非正。
迷情衆生,根境相對,妄想分別,心起貪嗔癡,身作殺盜淫,由業感果,生死不息,苦惱無量。楞嚴經言:“一切衆生,皆由不知,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受輪轉。”我們既然學佛,求出生死,就應該舍識用智,離相無住,豈可仍然用妄想識心,攀緣佛的相好莊嚴?
華嚴經言:“色身非是佛,音聲亦複然,不了彼真性,是人不見佛。”道川禅師詩雲:“泥塑木雕兼彩畫,堆青抹綠更妝金;若將此是如來相,笑煞南無觀世音。”一個與般若空慧相應的菩薩,當知法身真我,離名相,絕能所,不應該執著取舍。至于佛的應身,是由慈悲願力與衆生機感因緣而生,緣生性空,唯一平等法性,更不應取相執著。若然有人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